讲 核心考点·全突破 14.2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讲 核心考点·全突破
考点一 中国的农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河三角洲略图。
材料二 传统盐碱化治理措施是在地表开挖明渠,引水漫灌,以降低土壤盐碱含量。2000年以来,该地区引进暗管排盐碱技术,即在土壤中铺设渗水管收集盐碱水,再通过排水管将盐碱水排出。目前,这一技术已成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治理的有效措施。下图为暗管排盐碱示意图。
(1)21世纪以来黄河三角洲河道未发生摆动,说明主要原因。
(2)从水循环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的成因。
(3)沃府视讯简述利用暗管技术排盐碱的主要优点。
(4)有专家认为,与商品谷物农业相比,该地更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你认为专家提出该观点的理由有哪些?
高考命题解读
核心素养这么考
常见命题材料
常用解题方法
1.区域认知:通过区域图、示意图对黄河三角洲河道、暗管技术排盐碱等进行认知。
2.综合思维:通过示意图、材料对河道状况、土壤盐碱化成因进行综合分析。
3.人地协调观:通过区域图、材料协调人类与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图、示意图或文字材料
开平方机器从区域图、文字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示意图、相关答题模板回答问题
考场解题建模
答案:(1)中上游生态环境改善,水土流失减轻;水土保持工程发挥效益,泥沙减少;流域用水量增加,河口径流减少;河道疏浚,加固堤岸,不易泛滥。
(2)地势低平,径流缓慢;海水倒灌;地下水位高;蒸发量较大。
(3)节约用水;节约用地;降低地下水位;排盐碱快。
(4)灌溉水源紧张,缓解水资源压力;土壤盐碱化较重,相对适宜牧草生长;畜牧产品市场扩大,牧业经济效益更高。
突破1——归纳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突破2——拓展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
(1)东北平原商品谷物农业:优势是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2)华北平原旱地种植业: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铜锡合金,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3)南方平原地区水田种植业: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但洪涝灾害严重。
(4)西北地区灌溉农业(绿洲农业):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但降水稀少,水源不足。
(5)青藏高原河谷农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6)云贵高原坝子农业和彩农业:纬度低,水热充足;制约因素是地表崎岖,美的电磁炉电路图地表水缺乏,土壤贫瘠。
(7)商品粮基地的选址条件:一是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较好;二是粮食商品率较高;三是地区增
产潜力较大。借代
(8)东南沿海养殖带的优势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地处亚热带地区,水域面积占大陆水域面积的3/4,大陆架宽广;②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多,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养殖经验丰富,水产捕捞、加工技术水平高。
突破3——归纳我国的粮食问题及解决途径
(1)我国的粮食问题。
受自然条件影响,粮食总产量不稳定;
受社会经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人口规模大,人均粮食占有量低;受世界粮食价格影响较大。
(2)解决途径。
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科学种田,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
在确保粮食供应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作物品种和农业结构,一方面满足人民生活丰富多样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广大农民的收入真正得以提高;
科学种田,提高单产,如使用优良品种,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等。毛发湿度计
  下图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单位2007~2016年人口和粮食10年变化图,据此完成1~3题。
1.根据图示信息可以判断    (  )
A.甲区域生态脆弱,不利于粮食生产
B.乙区域粮食难以自给,需从外省调入
C.丙区域地广人稀,粮食增产潜力大
D.丁区域人口增长缓慢,粮食产量下降
2.我国部分省区粮食增产慢甚至负增长,其原因可能是    (  )
城市化速度快 ②生态脆弱 ③自然灾害频发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8:22: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862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农业   盐碱   粮食   区域   条件   黄河三角洲   暗管   土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