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专业
彭佳屿课程名称  《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机自10-2                 
                      22101304                   
2012  湖南电梯门事件年马未都说玉  5    28 
论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
 
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思想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和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先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当以新的视角拓展思想研究新视野,挖掘思想理论宝库,发挥思想的恒久魅力。
关键词思想  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 
20世纪中叶,在思想伟大旗帜的指引下,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辛,开辟了波澜壮阔的中国特革命道路,使中国社会历史发生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深刻变革。思想教育、哺育、影响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无数中华儿女,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深深地融入我们的血液之中。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早已载入史册,随着历史的推移、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发展,人们对思想的认识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学术界和理论界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对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进行深入研究。
一、思想的历史地位: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开辟伟大历史新纪元
思想的历史地位在宏观上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从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地位来把握,二是从思想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历史功绩来定位。
1.从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地位这一理论层面来说,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认识和理解:
第一:正确认识理解思想的科学内涵。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是思想的理论基础,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主体是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下,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是国家与革命学说、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以及“两个策略”和“左”派幼稚病中的思想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并创造性地丰富发展的理论结晶。
第二:正确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最早提出来的。1938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题为《论新阶段》的著名报告,其中第七部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深刻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
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1]这就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并强调它是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1]实际上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要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代替洋八股和教条主义,以民族语言形式来表述。
第三:正确理解历史性的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历史性课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历史课题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因此必须解决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这个道路怎么走的问题。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创立了思想,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开辟了中国特革命道路,并在思想伟大旗帜的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功地解决了近代百年史上从未解决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起点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在这之前虽有结合,但不能说是飞跃。而标志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完成则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此后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第一次飞跃后继续丰富和发展的问题。也曾经提出第二次结合的思想,探索如何在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遗憾的是探索中没有完全取得成功,甚至
出现了曲折和错误,第二次结合并没有实现。
总结这三点可以得出一个科学结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从思想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历史功绩这一实践层面来说,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日凌
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真谛在于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路。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是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革命从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两次失败和两次胜利的的历史经验充分显示出:思想是被中国革命实践检验所证明了的正确理论原则。新中国成立后,在思想的指引下,我党制定并执行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1956一汽马自达俱乐部年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暂短的新民主主义
过渡到社会主义。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积贫积弱的农业大国转变为一个拥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开辟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思想的当代价值: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和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先导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期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最有现实意义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系列基本理论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理论成果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和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先导。
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众路线。坚持运用并发展了“人民众创造历史”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领导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众路线。把众路线提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化为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如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
由人民共享”、“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等等,都是众路线的运用和发展,已经成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不可须臾离开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二:矛盾分析方法。特别强调辩证法,并熟练运用在他的日常工作和领导革命斗争的过程中。他在总结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用中国的话语方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对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等的深刻阐释,对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中国特社会主义是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即矛盾的普遍性与中国社会主义实际即矛盾的特殊性有机结合的光辉典范,也是矛盾分析方法的最佳运用。新时期“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的实施,均衡发展、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对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第三:调查研究。历来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把进行社会调查作为领导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决定政策的基础,并从认识论的高度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反对本本主义”等著名论断。调查研究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工作方法上的具体运用和生动概括,是中国共
产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工作方法。新时期,倡导的调查研究优良传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为了解各种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并贯彻落实正确的方针政策提供客观依据,是坚持众路线和思想路线的有效方法,是我们党科学领导和民主执政的重要途径。
第四: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倡导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集中体现,是贯穿思想的活的灵魂。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每一个重大发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是坚持奠定的党的思想路线的结果。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开创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都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这一根本性的思想武器。
不愧为一代伟人,他对中国乃至世界所作的贡献有多大,现实是最好的见证。遗憾的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存在着片面的认识和误解,在一些问题上发生子迷误。例如,在人性和人的阶级性问题上,由于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因而只讲人性的阶级性,否定共同的人性,认为“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资产阶级的口号,把一切学术
理论问题都归结为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宣称“无产阶级要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中实行全面专政”。因而在“文化大革命”中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摧残了文化,践踏了人性;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上,把个人和集体完全对立起来,把个人物质利益原则视为“最近视的个人主义”,[2]否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口号;在自由问题上,建国以后不再把自由民主看成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奋斗的重要目标,而仅仅看成一种手段或权宜之计,在“舆论一律”、“集中统一”的名义下,公民的民主自由实际上受到很大限制;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只讲变革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对人的发展的意义,不讲发展生产力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还把人的全面发展误解为通过消灭分工和社会角功能互换来实现社会身份的人人平等;等等尽管晚年在人学思想上发生了一些迷误,但其正确的方面仍是基本的、主要的,我们应当客观地、全面地评价它的得失,肯定其科学价值和当代意义,指出其历史局限性,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超越和发展的人学思想。hkj
孰能无过,将其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七分功三分过,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更应该理性客观的评价他,我们应该珍视这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科学成果,并在新的实践中应用和
发展,让我中华名族在世界民族之林更加繁荣昌盛!
[1]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58658—659页。
[2] 《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4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5:37: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828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社会主义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