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免疫术语
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系统的组成
银环蛇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白细胞
免疫分子
中枢
外周
膜型分子
分泌型分子
胸腺
骨髓
法氏囊(禽类)
脾脏
淋巴结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皮肤相关淋巴组织
固有免疫组成细胞
  吞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NK细胞
  NKT细胞
  其他(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
飞鸽传书2009T细胞
B细胞
TCR
BCR
CD分子
黏附分子
MHC分子
细胞因子受体
免疫球蛋白
补体
细胞因子
免疫的主要功能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办公自动化系统论文分类
      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概念: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物质基础: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 undefinedundefinedT细胞
固有免疫效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型溶素
作用特点
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
沉默权制度作用在先(0~96小时)
非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
无记忆性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概念: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物质基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
作用特点
获得性(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后(96小时后启动)
特异性(TCR/BCR)
记忆性
耐受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免疫术语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MALT的组成: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MALT的功能及特点
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产生分泌型IgA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
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
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骨髓的功能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胸腺的功能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免疫调节
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淋巴结的功能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75%,B占25%)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过滤作用
脾的功能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 40%,B 占60%)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过滤作用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功能
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产生分泌型IgA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
免疫术语
Ag(抗原,antigen):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
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BCR)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活化的T/B细胞或抗体)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指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活化的T/B细胞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蛋白质、病原微生物、动物血清)
半抗原(hapten):只有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又称不完全抗原。(某些多糖、脂类、药物)
抗原表位(epitope):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B细胞抗原受体(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与功能单位,又称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1个抗原分子中能与抗体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天然蛋白大分子为多价抗原,半抗原为单价抗原)
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者相似的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某些抗原诱生的特异性抗体或活化淋巴细胞,不仅可与自身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还可与其他抗原中相同或相似的表位反应。
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细胞的辅助,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
TI-Ag(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又称非T细胞依赖性抗原。可分为TI-1和TI-2 Ag。
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指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独特型抗原(idiotypic antigen):每种特异性TCR、BCR或抗体的可变区含有具备独特空
间构型的氨基酸顺序(互补决定区,CDR),可作为抗原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这类独特的氨基酸序列所组成的抗原表位称为独特型(idiotype, Id)抗原,Id抗原所诱生的抗体称抗独特型抗体(AId)。
SAg(超抗原,superantigen):某些抗原物质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非特异性激活人体总T细胞库中2%~20%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称为超抗原。
佐剂(adjuvant):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特性的比较
庚子国变记
特性
T细胞表位
B细胞表位
表位受体
TCR
BCR
MHC分子
必需
无需
表位性质
蛋白多肽
蛋白多肽、多糖、脂多糖、核酸等
表位大小
8~10个氨基酸(CD8+T细胞)
13~17个氨基酸(CD4+T细胞)
5~15个氨基酸
5~7个单糖或5~7个核苷酸
表位类型
线性表位
构象表位、线性表位
表位位置
抗原分子任意部位
抗原分子表面
四川黄鳝养殖技术
抗原的分类
根据诱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分类
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细胞的辅助,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
TI-Ag(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又称非T细胞依赖性抗原。可分为TI-1和TI-2 Ag。
TD-AgTI-Ag的比较
 
TD-Ag
TI-Ag
结构特点
复杂,含多种表位
含单一表位
表位组成
B细胞和T细胞表位
重复B细胞表位
T细胞辅助
必需
无需
MHC限制性
激活的B细胞
B2
B1
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抗体类型
IgG、IgM、IgA等
IgM
免疫记忆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指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例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组织有共同抗原,可能与急性肾小球肾炎和风湿病的发病机制有关。
异种抗原(xenogenic antigen):来自于另一物种的抗原。
病原微生物
外毒素、类毒素、抗毒素(特异性抗体+异种抗原)
异种器官移植物
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ntigen):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所存在的不同抗原,又称同种抗原或同种异体抗原。
HLA抗原
抗体的同种异型
红细胞血型抗原(ABO血型抗原、Rh血型抗原)
自身抗原(autoantigen):能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
改变和修饰的自身成分
胚胎期未与免疫细胞充分接触的自身成分
独特型抗原(idiotypic antigen):特异性TCR、BCR或抗体的可变区中具备独特空间构型的、可作为抗原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的氨基酸序列。
根据抗原提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分类
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病毒蛋白、肿瘤抗原)
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来源于抗原提呈细胞外的抗原(细菌、蛋白质)
第四章抗体
免疫术语
Ab(抗体,antibody):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膜表面,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Ig(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HVR(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VH和V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分别用HVR1 (CDR1)、HVR2 (CDR2)、HVR3 (CDR3)表示,共同组成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决定着抗体的特异性,负责识别及结合抗原,从而发挥免疫效应。
又称CDR(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
调理作用(opsonization):细菌特异性的IgG(特别是IgG1和IgG3)以其Fab段与相应细
菌的抗原表位结合,以其Fc段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的IgG Fc受体(FcγR)结合,通过IgG的“桥联”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1:22: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827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抗原   免疫   细胞   抗体   应答   特异性   产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