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物理学科本质 走出实验教改误区

紧扣物理学科本质    走出实验教改误区
——江苏省泰州市初中物理名师工作室关于一线实验教学质量的调研报告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  孙雯  225300
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初中物理实验课堂发生了较大的改观,教师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关注全体学生、”“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STS”等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性。那么,实验课题教学改革是否真正的抓住了物理实学科本质、注重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呢?我工作室成员调查了全市部分学校的物理教师、实验员和教学管理人员,发现在一线实验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
问题一:很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只是 “倡导” 而非“采用”。调查中,教师们大多认为自己“转变了教学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由于受到旧有教育教学观念和经验的严重,经常压缩本来就已捉襟见肘的实验探究时间,甚至用课件取代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问题二: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尚停留于形式。探究实验常常是老师“主导”一步,自己探究一步,一节热热闹闹的实验课上下来,学生始终紧紧跟随老师细致入微的指示,自己的科学方
法和探究能力并没有多大的提高。
问题三:现行的学生实验评价形式——“笔试+操作考试”不能准确的反映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笔试(中考)考查的重点常常限于设计实验和分析数据;而操作考试由于规定了几个重点备考实验,导致部分学校新的应试教育。
鉴于目前一线教学在贯彻新课标中存在的一些理解简单化、做法片面化、模式刻板化的问题,我室提出以下思考,仅供大家参考。
一、 创设情境:“生活化、情境化、活动化”≠“肤浅化”
新课标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倡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给学生提供熟悉的的素材,使物理实验课程具有丰富可靠的现实背景。需要认清的是,新课标提倡的“生活化、情境化、活动化”并不意味着舍本逐末、追求生活化的热闹场面,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才是实验教学的根本任务。
【案例1 “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正例)
课前,预先布置学生查有关用电器使用不当酿成严重事故的图片和数据资料。一上课,学生们纷纷拿出资料来展示交流,这时候,不需要什么深奥的理论,这些触目惊心的图片、数据让学生对认识电功率、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形成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
外墙外保温系统
案例2《光线沿直线传播》(反例)
师首先展示皮影,介绍皮影戏在我国民间文化中的不凡地位,接着介绍打靶、小孔成像……现象,然后让学生们学做手影游戏,这样热热闹闹的“生活化”了大半节课,最后忽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光线是沿直线传播。
在这个案例中,由于教师不及时建立物理模型、进行分析概括,造成学生忘记了实验目的,玩了一节课,而学生的物理思维和方法并未得到提高。
二、 教学方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随意放羊”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主动的探究物理知识,感悟物理思想与方法,获得动手、动脑的活动体验。然而,我工作室调查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实验方式在实际操作中遭遇瓶颈,未能充分发挥想象中的效用,其主要原因有:
教师职责未作明确规定,导致课堂失控,出现“放羊”现象;
设计的讨论主题科学性、系统性研究欠缺,常出现不需讨论或不能讨论的议题;
门槛理论在学生“交流与合作”环节,教师不能全部了解情况,无法做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课堂管理案例✓ 合作交流带来小组内主角、配角的差距拉大,组内分工不明确,弱势学生未能真正参与每一个环节
将学生按学业水平层次搭配安排小组座位造成对学生心理的不良暗示。
针对以上问题,我工作室尝试有机整合东庐“导学稿”、杜郎口“全员参与”、洋思“先学后练”等模式之优势,初步形成“全员主体参与”教学模式。
1、“全员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基本流程:
个人课前预习  小组内研讨    大班展示交流  小组内分任务实验  合作后交流
2、“全员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小组活动流程图:
3
3、“全员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导学案
张莜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
实验课题: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资源:
我的设计体外诊断
我的疑问
合作交流后的新认识
在这一节课学到哪些物理知识和方法?它们还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哪些地方?
实验原理
设计
思路
实验
步骤
数据
表格
4、关于实施“全员主体参与”模式的几点说明
改变以往由教师根据学生学业成绩分组的做法,在课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在事先列出的实验任务中选择一项,并公开登记;分组时先由大家推选几位工作能力强、责任心重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小组长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小组成员,为防止有人复选、有人漏选,教师须协助统筹安排。这种人性化的小组成员双向选择方式保护了学困生的自尊心、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督促。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完成导学案中“我的设计”和“我的疑问”,使得学生课前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课上首先让学生做小组内研讨,解决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待研讨完毕,各小组在班级展示本环节的交流成果,未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大班讨论。
根据各人申报任务,将实验分解,责任落实到人;建议学生尝试选择不同的实验任务。
明确教师的职责为课前精心设计议题;小组研讨、实验时认真巡查,关注细节;及时发现共性问题,教师不可急于解答,耐心让学生们充分暴露问题然后组织讨论。
三、 实验过程:注重 “动手操作”≠忽略思想方法的培养
新课标提倡“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重视“动手操作”。然而,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此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科学素养。如果我们始终停留于实际操作的层面,就根据不可能发展起任何真正的物理思维。
1、从具体事件里建立抽象的物理模型
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发展物理能力,所以,当学生对具体问题的认识达到一定积累的时候,我们都必须及时从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建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化。其建模过程如下:
案例3《凸透镜成像规律》
(反例)教师安排学生不断调节物距和像距,引导学生发现几个特殊位置,多做几组实验,
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14:30: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813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实验   物理   教师   小组   探究   问题   交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