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华:面对文学的历史与当下

孟繁华:面对文学的历史与当下
  关于孟繁华:孟繁华,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研究室主任、《文学评论》编委等。长期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和评论工作。主要著作:《1978:激情岁月》、《梦幻与宿命》、《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三部)、《传媒与文化领导权》、《想象的盛宴》、《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以及《众神狂欢》中文、韩国文版等十余部;与人主编有:《百年中国文学总系》、《中国百年文学经典》、《共和国文学50年》、《当代文学关键词》等;主编有:《90年代文存》、《先锋写作文丛》、《短篇王》、《布老虎中篇书系》、《20XX中篇小说选》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发表理论、评论二百余篇。法国、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传媒曾发表过对其研究的评论和介绍。获文学奖项多种。现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和前沿文化、文学研究。
证件哥  导语:在当代著名批评家的行列中,孟繁华可谓是一个出的思想者。除了对当代文学作品给予非常敏捷的反应以外,他对当代文化的研究也是富有深度与创见的。此外,诸如《中
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三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百年中国文学总系》、《中国百年文学经典》、《共和国文学50年》、《当代文学关键词》等著作,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文学史家的地位。
  正像很多人都已经意识到的一样,孟繁华着意于对文学史进行表述,着意于对当下文学现象与作家的评述与反应,然而,因为他长期的学术思维所占领的高度,他更着意于在捍卫着世纪之交的文学成就,更着意于面向21世纪的文学与文化,作出自己独到的阐述,发表自己富有文学史家意识的主张。
  著名文学评论家吴义勤先生对孟繁华进行过这样的评价:我们应该承认,90年代以来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仍然是令人鼓舞的,戴锦华、王晓明、汪晖、蔡翔、李陀、南帆等都曾以其影响深远的学术著作证明了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的学术生命力。而在他们中间,孟繁华更是一位成果丰硕的佼佼者,他……以敏锐的思想光芒和深切的文化眼光对90年代的中国社会进行了出的文化解读……孟繁华的成功在于,他的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植根于他的人格、他的个性、他的人文情怀、他的理想主义激情,而不仅仅是源于一种批评方法的应用。接触过孟繁华的人都能感受到他,他是一个真正有血性、有骨气、
有思想、有良知、有抱负的知识分子,他的胸怀决定了他与文化批评、文化研究的“亲和力”。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始终坚持在“文学现场”的批评家,他总是保持着对中国当代文坛的“关切”,从来也没有放弃过对“现场”的文学文本的批评与解读,这使他的文化批评与文化研究总是扎实而不浮泛,并切切实实地推进和深化了对于其所研究对象的研究。……对中国当代文化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空间进行了精彩的文化解读,充分展示了文化批评、文化研究的魅力与力量,显示了文化研究的真正实
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绩和把文化研究引向深入并有效推进文学研究的卓越努力,为中国当代文学评论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文学评论文学史当代文坛
科协论坛  姜广平:续鸿明在《孟繁华与“新理想主义”》中说你没有像同一代的大多数批评家那样将兴趣收缩到学术研究一域,而是在文学研究、文学批评、文学活动甚至在文学作品编选和文化批评诸多领域投注热情和心力。在90年代纷纭复杂的文化背景下,执著地倡导一种或许被一些人认为迂阔过时的“新理想主义”……在这个无人喝彩的时代里,依然对文学予以热情而持久地关注。
  你当初是如何确立你的这一学术方向的呢?
  孟繁华:需要说明的是,续鸿明先生的这一评价显然过高了。与我说来名实难副。当然,他讲这个话的时间距今已经过去快十年了。你知道,十年对我们这个时代意味着什么。十年前,我所接触的学术体,是一个有学术理想和抱负的体。那时我们已经不年轻,但对待学术的单纯现在想起来还深怀感动。大家聚在一起讨论的都是学术问题。那个时代学界的风气和学者的情怀让我非常怀念。生活在那样的学术氛围中,有一些理想主义情怀是很正常的。应该说,我深受那个时代和周围朋友的影响,我们都有一定的学术期待和抱负。以为自己能做很多的事情。现在想来确实有些不现实。但在一个没有学术理想和抱负的时代,我为自己曾经在那个时代生活过而深感庆幸。尽管当年的自我期许过于浪漫。雷切尔薇姿
  姜广平:我认真地读过很多单篇论文,读过你的一些著作,也读过你主编的学术著作和作家作品。某种程度上,你的文学努力引领了当代文学批评的走向,其成就也是学界所公认的,你能为我们简要地述说一下你的学术生涯吗?还有,你的最重要的师承是在哪里?
科教导刊
  孟繁华:这是一个没有“主潮”的文学时代,谁也引领不了包括批评在内的文学走向。
  我是1978级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的一所高校任教。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就开始发表评论文章。80年代也发表过很多文章、出版过三本书。但我必须承认,那时候我对学术和批评的理解实在太肤浅,甚至还难以进入学术。80年代末,我到北京大学师从谢冕先生做访问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在北大五年的学习,使我有可能接近了文学研究和批评,学术命运的改变是从那时开始的。
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
  应该说,我受到影响最大的,是谢先生和他主持的”批评家周末”。谢冕先生在1989年秋季创办了“批评家周末”,一直到1998年。十年间,谢先生带领我们讨论与当代文学有关的各种问题。我毕业之后还坚持参加这个学术共同体的活动。我喜欢那里纯粹的学术气氛。我协助谢冕先生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总系》、《中国百年文学经典》等,就是在这个期间完成的。《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对文学史写作的新探索,出版后得到了学界普遍的好评,至今仍然是硕士、博士论文和其他研究者重要的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1:27: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808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文学   学术   研究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