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巴蜀文化的特点

浅谈巴蜀文化的特点
 
巴蜀文化的特征:神奇、神秘、神妙
  神奇的自然世界、神奇的自然世界、神妙的心灵世界,是巴蜀文化总的特征。
  首先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入蜀“采江山之俊势,观天下之奇作”,赞叹巴蜀
山水乃“宇宙之绝观”。后人用“雄、险、幽、秀”四字来品评四川自然景观如神
品一样的价值。“一盆”巴山蜀水,“万卷”天府之国,显示出自然世界无边的神
奇。
  其次,对于巴蜀文化世界,杜甫以中原人的文化眼光,看到的山川是新
的:“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看到的习俗是怪殊神秘的:“天路看殊俗,出
入异中原”;看到的蜀人也很新奇:“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直到19世纪法
国人古德尔孟进入四川,还认为巴蜀是“绝妙未经开发的舞台”。在海内外人的眼
光里,巴蜀文化世界是很神秘的。它有下列文化特征:一是“仙源在蜀”、“道源
在蜀”;二是“文宗在蜀”、“才女在蜀”;三是“易学在蜀”。
  第三,心灵世界无尽神妙,主要是指蜀人在文化心理和思维定势上有浪漫奇
特、仰望星空、富于梦幻的思维传统,从三星堆人的奇特想象,到李白、苏轼的豪
放与梦幻,再到郭沫若的泛神与浪漫,再到今天巴蜀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韵,
一直在巴蜀传承,这也是学术上“蜀学”形成重文学、重今文经学特征和思维来
源。
  巴蜀文化都有哪些主要的特点呢?
  一、什么是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指四川省、重庆市的文化。巴文化以重庆为中心,巴人在夷城(今
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建立了巴国第一个首都。后活动于重庆全境、湖北西
部、四川东部、陕西南部及贵州北部地区。蜀则由三个古族融合而成,后成为西周
封国,传‘蜀与夏同源’及‘禹兴于西羌’等。含川西、陕南、滇北一带。巴、蜀
交融已是战国之后。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已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后
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钵等,虽具地方特,但铜镞、铜戈、铜矛
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
  二、巴蜀文化内容
  三国蜀汉文化的中心遗迹是成都武侯祠。武侯祠本是刘备墓、祭祀刘备的汉昭
烈庙和诸葛武乡侯祠的合祀之地,让我们深深领略到其中历史文化积淀的况味。
  永陵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的一座修建和突出在地面之上又已经科学发掘
的陵墓,可供游人参观,这更可以引起人们对于帝王陵寝秘密的兴趣。
  巴蜀盆地在地形上为“四塞之国”,古代交通甚为困难,故李白发出“蜀道之
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这一封闭地形对巴蜀文化作为农业文明所必然带来的封
闭性肯定会有较大影响。但正是因为如此,又反过来激励起巴蜀先民向外开拓、努
苯酚硫酸法力改善自身环境的决心和勇气。于是,环境与文化相交融,造就了巴蜀先民封闭中
有开放、开放中有封闭的历史个性。随着时代的推移,开放和兼容终于成为巴蜀文
化最大的特。
  巴蜀文化同秦陇文化的沟通,最大的障碍是北方的高山——秦岭。但巴蜀先民
以惊人的勇气,创造了高超的栈道技术,打破了盆地地缘的封锁,克服了狭隘的封
闭性。蜀王派遣五丁力士开道,迎接秦惠文王所送金牛和五个美女的神话故事,就
是上古时代开山通道进行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栈道是巴蜀人的一大发明。司马迁
认为巴蜀“四塞之国”的封闭性是靠“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来达到开放的,这是
很精到的史家眼光。
  逢山必须开道,遇水必须造桥,古蜀先民为了突破封闭,在发明了栈道的同
时,又发表了笮桥。笮桥即绳桥,有多种类型,至今尚可见到的藏区的溜索和编网
的藤桥,岷山上的竹索桥,滇西北的编网篾桥,都江堰早期的珠浦桥以及攀枝花早
期的铁索桥,都是巴蜀先民向外部世界开放的智慧体现。
  南方丝绸之路
  远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着几条从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缅甸、印度地
区的通道。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如三星堆出土的海贝、象牙,大溪文化的海螺和
象牙,茂汶和重庆涂山出土的琉璃珠,都不是本地所产,而是来自印度洋北部地区
的南海,这些都充分证明巴蜀先民与南方世界有所交通和交流。汉武帝时,张骞在
大夏发现邛竹杖和蜀布的故事,说明巴蜀到印度(古身毒国)再到西亚早就存在一
条通道。这条通道,现代史学家沿用“丝绸之路”称呼的惯例而称为“南方丝绸之
路”。
水龙头oem  南方丝绸之路主要有两条线路:一条为西道,即“旄牛道”。从成都出发,经
临邛(邛州)、青衣(雅安)、严道(荥经)、旄牛(汉源)、阑县(越西)、邛海蛇头
都(西昌)、叶榆(大理)到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进入缅甸和东南
亚。这条路最远可达“滇越”乘象国,可能到了印度和孟加拉地区。
  另一条是东道,称为“五尺道”。从成都出发,到僰道(宜宾)、南广(高
县)、朱提(昭通)、味县(曲靖)、谷昌(昆明),以后一途入越南,一途经大
理与旄牛道重合。根据目前所能见到的文献资料,最早走这条线路的古蜀先民的知
数据执行保护名人物是秦灭蜀后南迁的蜀王子安阳王。安阳王率领兵将3万人沿着这条线路进入了
越南北部红河地区,建立了瓯骆国,越南历史上又称之为“蜀朝”。
  项链的主人公三、文化的特征
  文化地理区域
  巴蜀是一种特定的称谓,如今已分为巴和蜀。在战国以前,巴与蜀是分称的,
泾渭分明。“巴”的古义为“吞食大象的巨蟒”,中心区域为重庆、川东及鄂西地
区,涵盖陕南、汉中、黔中和湘西等地;“蜀”的古义为“葵中之蚕”,主要地理
位置涵盖四川盆地中西部平原地区。由是观之,巴蜀的核心区域即为如今的四川省
和重庆市。
  形成过程
  滥觞于商代,见名于春秋,主体气质成于秦汉,巴的进取与蜀的兼容由此合二
为一,秦汉以后逐渐融入中原文化,摇曳而生姿,经历代而飘然不散,是一片可以
遮蔽天空的星云,和而未合,惜乎未能聚拢成星体,过去不能,现在不能,未来亦
难能。
  文化特点
  总体上,巴蜀文化绵长久远、神秘而灿烂,可坐享天成,亦可以行卒而生;可
无为逍遥,更因刀剑而存。文化上兼容儒释道,以道,注川人风骨;以儒,举川人
仕进;以释,去川人彷徨;进退之间,死生契阔。
  小结:我们常常会说四川的妹子就是辣妹子,这不仅仅源自一首名为辣妹子的
歌,而四川人吃辣的能力可以说是一绝,如果你觉得你很能吃辣,个四川人比一
下,你敢不敢?
 
  巴蜀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特征
  一、巴蜀文化的历史定位
  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系统中两支各有悠久而独立的始源,
并行生长、生存和发展,并互相交错影响和相互融汇的主体文化。长江文化作为源
远流长、绵延不绝的文化体系,主要由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楚湘文化和下游的
吴越文化三支主要文化构成。巴蜀文化是指以巴蜀地区为依托,北及天水、汉中区
域,南涉滇东、黔西,生存和发展于长江上游流域,具有从古及今的历史延续性和
连续表现形式的区域性文化。早在人类起源时代,就有巫山人和资阳人的先后出现,
这是传说的“巴蜀同囿,肇于人皇”的时代,可见其始源就具有悠久性和独特
性。到新石器时代,特别是晚期由文化积累到文明诞生的时代,巴蜀经历了独特的
灰陶文化时代、玉器文化时代和青铜文明时代。距今4500年前以成都平原六座古城
遗址为代表的宝墩文化,昭示着部落的集聚终于诞生出初期的城市文明。在这个基
础上发展衍变起来的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为代表的殷商西周时期古蜀国文
化,展示了玉器时代的独放异彩和青铜文明的不同凡响。成都商业街战国早期船棺
葬和新都马家大墓的发现,证实了古蜀开明王氏的存在不再是子虚乌有。古蜀国传
中长波辐射器
说五祖从蚕丛、柏灌、鱼凫到杜宇、开明,这些不同时代的蜀族的生息和发展,就
植根在考古发现的这一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上。成都平原是当时长江上游古文明发展
的中心,是长江文明的结穴处和生长点,这就是整个先秦时期巴蜀文化的历史定
位。
  两千年来巴蜀文化的不断积累、变异和发展,为我们留下了神奇的自然世界、
神秘的文化世界和神妙的心灵世界三方面的不可多得的独特的历史遗产,丰富和延
展了长江文化的内涵,铭刻着长江文化突破传统、突破自我、探索创新的精神。在
长江文化体系中,巴蜀文化具有独特的璀璨多彩的历史地位。
  二、巴蜀文化的历史特征
  纵观巴蜀文化的历史地位,它具有如下三大特征,值得我们在实施西部开发,
构建四川特文化中加以重视。
  第一个特征是它的开放性。
  早在巴蜀文明的初生时期,它就是一个善于容纳和集结的开放性体系。作为农
耕文明的典型,巴蜀文化自然有其封闭板结和落后保守的一面,这是自然经济带来
的必然的特征;但它确实又含有渊源于古典工商城市生活方式的极具开拓、开放性
因素的另一面。巴蜀虽为盆地,虽为“内陆大省”,但它有很早就发达的“货贿山
积”的工商业城市和充满向外扩张活力的水文化,努力冲破盆地的束缚,尝试突破
传统、变异自我、超越自我。正是这种静态的农业社会的小农生活方式与动态的工
商社会的古典城市生活方式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巴蜀文化既善于交流和开放,又善
于长期保持稳定和的多彩画面,引起了思想领域和思维方式的相应变化。掌握
这一矛盾运动的特征,充分利用其开拓性、开放性因素的精华,对于推动今天四川
城市化进程,无疑是有益的经验。
  第二个特征是它的整体性。
  巴蜀文化从其诞生时期开始,即开始了向大一统的中原文化凝聚和集结,实
现“最广泛的文化认同”(美国学者亨廷顿语)的历史进程。一方面,从文化认同
角度看,其特质和内涵从秦汉以后即融入中原文化之中,成为汉族文化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从区域特的延续性角度看,它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蜀人自身的思
维方式,努力实践其区域性文化个性的更新与崛起。从数千年的历史进程看,巴蜀
文化始源独立发展的时期相对甚短,而其与汉文化融合融汇的时期则较长,表明巴
蜀人历代对于母体文化体系有最广泛的文化认同的整体观念和大局观念。
  第三个特征是巴蜀文化的特性在于开创性与完美性的结合,在于顺应社会结
构转型和更新的超前性、冒险性精神。
  四川人在历史上一个突出的思想特征是先乱后治的精神。“天下未乱蜀先乱,
天下已治蜀后治”是句古话,最早见于明末清初人欧阳直公的《蜀警录》。而更早
的渊源则可追溯到《北周书》上蜀人“贪乱乐祸”的说法。这一说法带有一定的贬
义,好像四川人好乱,难治,刁顽。但如从文学角度看,它说明巴蜀人的先乱后治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1:48: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807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时代   历史   特征   发展   地区   世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