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月经先期——精选推荐

月经先期
对月经先期根据经、经量、经质、伴随症状即舌苔脉象,可分为脾气虚弱、'肾气不固、阳盛血热、肝郁血热、阴虚血热等证型,总宜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泄之,分别对证治以滋阴清热、清热凉血、健脾益气、补肾固冲、疏肝解郁等法;对于病及多脏者,或心脾同治,或脾肾双补;若虚而夹火者,则重在补虚,养营安血为先,不可妄用苦寒之剂。临床上随着对月经病认识的深入,发现女性的月经周期演变,存在“3、5、7”奇数律的不同类型,因此,判定月经先期,亦因根据具体女性属于“3”数、“5”数或“7”数来决定。如月经周期中,四个时期均按“7”数律演变者,即月经周期须提前7天以上者,始能判定为先期;按“5”数律演变者,提前5天以上,才可判定为先期;按“3”数律演变者,提前3天以上,才可判定为先期。而且尚需连续3次以上,有的要连续5次,甚则有的要连续7次,始能真正称之为月经先期。其疗效标准,亦必须按具体女性的奇数律不同而评定之,这也符合中医学中具体对象不同,其诊断、疗效标准应有所区别的要求。
  关于先期的病理认识。月经先期的主要原因在于阳热。但我们体会,阳热仅是标证,是在肝肾阴虚的前提下形成的。《傅青主女科》在分析月经先期量多时认为是由于“肾中之水火俱旺乎”,分析月经先期量少时认为是“肾中水亏火旺乎”、“经水出诸肾”。可见肾水亏损程度决定了经水之多寡,而先期者,乃火旺所致。其中阴亏损程度较轻,火旺在外界因素(如天暑地热,嗜食辛辣)和素体阳盛等影响下,火旺偏甚者,谓之实热;肾阴不足,不能涵养心肝,情绪不畅,烦躁忿怒,所致郁热者,与虚热、实热亦有所不
同。至于尚有少数血瘀、气虚所致者,从月经先期这一病证而言,血瘀亦大多数属于阴虚病变发展中的兼夹证型或次要证型。阴阳是相互依赖而生存发展的,长期阴虚,又必及阳,导致阳虚。我们在对此病的观察中,运用测量BBT,确实发现不少高温相偏短欠稳定者,可以证明在肾阴虚的前提下,这些患者亦存在偏于肾阳虚的一面。正由于肾阳的不足,阳虚不能溶解膜样血瘀,血瘀占据血室,致血不归经。但此处的血瘀,由于肾阴阳虚损的程度较轻,故形成的血瘀程度较之无排卵性崩漏的“瘀结”要轻得多,所以出血的程度就轻得多,血瘀只能作为兼夹因素或者是标的病理变化。气虚除部分确因素体脾胃薄弱,中虚气不足外,有相当部分系先期量多的病程较久,出血过多,血去气弱,气虚是果而非因,但气虚之后倒果为因,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剧先期量多的出血病变。但正由于此,必须认清阴虚阳盛是前提,有些患者所表现出的证候的复杂性、顽固性,就是由一面阴虚火旺,一面又出现阳虚血瘀的错杂病变。
  在辨治方面,不仅要深入分析月经的量、、质的变化,如量多、鲜红、质黏'稠者属于血热证;量多、淡红、质较稀者,属于气虚证;量多、紫黑、有血块者属血瘀证;还要结合观察BBT和检验性激素的水平。如此就会发现,同样是血热实证,不仅有着轻、中、重的程度差异,而且其中轻证者,除了先期量多的症状较轻外,BBT所反应的温相高低度亦基本符合轻证要求,因此,上可选用荆芩四物汤稍微加减即可;而一般血热证,除先期量多的症状有所明显外,全身症状上也可出现烦热口渴、舌红脉数等证候,BBT温相过高,上需选用凉血清热重剂,如先期汤。通过微观检查,
可以观察到女性内分泌激素中雌激素偏低或过高,偏低可以引起阴虚火旺,或者是火旺血热中潜伏着阴虚,在上应用凉血清热方药的同时,必须照顾到阴虚的一面,但阴盛火旺,于理论上似乎很难理解,故《傅青主女科·调经门》中提出“肾中水火之太旺乎”。水者,阴也,火者,热也,在临床上的确有水太旺的所谓雌激素过多引起先期出血病证的。由于水即阴之太旺,旺极也化火,所以在上当以清热为主,苦以燥湿,寒以泻火,故先期汤、清经散正为此而用,但实践告诉我们,水即阴之太旺,泻火燥湿虽是主要的,但不能忽略对血中之阴即肾水的调节,故《傅青主女科》之清经散,仍然使用熟地、白芍等滋养阴血之品,此可以了解到滋阴养血药的双重调节作用。至于阴虚火旺又夹阴虚血虚的复杂病证,可参考前矛盾辨证方法所作出的恰当处理,亦可参阅夏桂成所著《月经病中医诊治》。
宝马z9
中医解释
本病的病因病理主要是气虚和血热。因为气有摄血功能,气虚则不能摄血,冲任二脉失去调节和固摄功能;血得热则妄行,故血热可使经血运行紊乱而妄行,均可致月经提前。引起气虚和血热的病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1.气虚饮食失节,或劳倦过度,或思虑过极,损伤脾气。因而中气虚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经血失,以致月经先期来潮。脾为心之子,脾气既虚,则赖心气以自救。久则心气亦伤,以致心脾气虚。或病延日久,脾损及肾,使
  月经超前肾气渐衰,又可成为脾肾气虚。临证时应予注意。
  2.血热又可分为实热和虚热。
  (l)实热常见的有阳盛血热和肝郁血热。阳盛血热素体阳盛,或过食辛燥助阳之品,热扰冲任,迫血下行,以致月经提前而至。《万氏女科》说:“如曾误服辛热暖宫之药者,其冲任伏火也。”指明阳盛血热而致月经先期的病理。肝郁血热郁怒伤肝,木火妄动,下扰血海,迫血下行,致使月经先期来潮。《万氏女科·不及期而经先行》说:“如性急躁,多怒多妒者,责其气血俱热,且有郁也。”
(2)虚热素体阴虚,或因久病明亏,或因失血伤阴,水亏火旺,热扰冲任,血海不宁,经血因而下行,故使月经提前。《傅青主女科》说:“先期而来少者,火热而水不足也。”正是对阴虚血热致月经先期而言。
中医论述
1.经期提前、量多,此属水火俱旺之征。火为邪火,火旺则血热,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水则为正水(肾水),故上应注意邪火不可任其有余,正水不可使之不足。应少清其热,勿泄其水,故采用清经汤治之,不可过用寒凉。若口渴甚者,宜加知母,玉竹,以生津止咳。
2.  若经期提前,量少,甚或只有点滴,此为阴虚火旺之征。时宜专补其水,不必泄热,水足而火
自灭,故采用两地汤主之。切不可水火俱泄,不能使用寒凉之品。
3.若经期提前,其淡,量甚少,或有块者,此属气虚而血为寒凝之征。淡属血失阳化,量少或有块屑寒凝之象。一般应表现为月经后期,甚或闭经,今反提前而来,是气虚而不能摄血所致。故临诊时可在益气固摄的同时佐加吴茱萸、艾叶、炮姜以温经散寒。
4.若经期提前,来时几滴而止,过五六天或十余天又来几点,每月行经二三次,面青黄,脉虚细,此属中气不足,血分大虚所致。临诊也可选用举元煎加熟地、白芍、川芎以双补气血。
诊断鉴别
经间期出血和月经先期的区别
经间期出血量偏少,基础体温在高温相之前出血,出血量与正常月经出血量形成一次少一次多
相间隔的表现,如果你是二次月经出血量相同,可能是月经先期。
在中医理论上属于月经先期,是指:月经提前7于以上,甚至10多天一行者,也称经期超前。
1、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经期和经量基本正常,如偶然一次月经周期提前不列入本病。
 2、如月经周期提前到10余天的,应与月经中期(排卵期)出血鉴别。经问期出血常发生在月经周期的12-16天,但不一定每次月经中期均出血,出血持续1-2小时或2-3天,流血量一般较少
 3、黄体功能不健是由于黄体发育不良,提早萎缩,故表现为月经周期短,提前来潮,有时伴月经量增多、流产、不孕等症。基础体温呈双相,黄体期体温持续时间短,血内分泌检查孕酮水平降低。
4、放环后月经失调(包括月经先期),该病患者放环前月经正常,放环后出现月经先期及伴随症状。
5、慢性盆腔炎常导致卵巢功能失调,表现为月经失调,经常下腹一侧或双侧疼痛、腰酸、带多,或低热。妇科检查时下腹双侧有压痛,附件增厚或有包块,盆腔B超提示附件区有界限不清之包块或增厚黏连组织。
辨证论治
病重在调整周期,使之恢复常度。按其证候属性或补或泻,或养或清,勿犯虚虚实实之戒。但若月经先期日久失治,或本有血热而过用辛燥活血剂,使邪火更旺,内伤冲任;或本有气虚而过伤阳,使摄纳无力更甚,终致一月二三至,或半月或旬日而至,甚则量多涌急如崩。
力更甚,终致一月二三至,或半月或旬日而至,甚则量多涌急如崩。
  一、主证型
  血热证是本病的主要证型,可细分为阳盛血热、肝郁血热、阴虚血热三者。
  1.阳盛血热证
  主证:月经提前量多,鲜红或紫,质稠有块。或伴心胸烦躁,面红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洪数。合成绝缘子
ua
  治法:清热凉血,调理月经。
  方药:清经散(《傅青主女科》)合二至丸(《医方集解》)加减。
  熟地、黄柏、炒丹皮、女贞子、墨旱莲、茯苓、地骨皮各10克,青蒿6克。白芍9克,阿胶(另炖烊化)10克。
  服法:水煎分服。经前、经后每日l剂。
  加减:经量多者,去茯苓,加入地榆炭、血余炭各10克;心烦失眠者,加入莲子心3克,炒枣仁9克;腹胀、大便欠实者,去熟地、黄柏、女贞子等,加上煨木香9克。炒白术10克,砂仁(后下)5克;血块较多者,加入炒五灵脂lO克,炒蒲黄(包)6克,大、小蓟各10克。
  2.肝郁血热证
  主证:经期超前。量或多或少,紫红有块,质稠,头晕目眩,胸胁胀满,少腹及两乳胀痛,精神抑郁,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喜太息,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解郁,理气调经。
  方药:丹栀逍遥散(《女科撮要》)加减。
  丹皮、炒栀子各9克,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各10克,醋炒柴胡6克,墨旱莲、钩藤各15克,莲子心3克,甘草5克,薄荷6克。
  服法:水煎分服,经前、经后每日1剂。
  加减:正值经期或经量多者,可去当归,加仙鹤草、地榆炭各10克;量多兼瘀者,加益母草30克;胀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各9克;如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10克;如肝病传脾,见脘闷纳呆,可加
扁豆15克、厚朴10克;苔腻者加苍术10克、蔻仁6克/藿香12克。
  3.阴虚血热证
  主证:月经超前,经量少或多,经红,质稠,或有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凉血清热,泻火调经。
  方药:两地汤(《傅青主女科》)加减。
  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另炖烊化)、白芍各10克,墨旱莲15克,马齿苋30克。
  服法:水煎分服,经前、经后每日1剂。
  加减:若虚阳上亢,证见眩晕,烘热,耳鸣,酌加牡蛎、龙骨各20克,白蒺藜12克;若虚烦不眠,加栀子6克、酸枣仁10克。若兼见气滞血瘀诸症,经紫黯有块,下腹刺痛,可加益母草30克、
延胡索12克、川楝子6克。
  若病久及阳,兼有阳虚者,将按调周法进行调治。
  二、次证型
  1.脾气虚弱证
  主证:月经提前,常伴经量增多,经淡而质稀,神疲倦怠,少气懒言,或有小腹空坠,或自觉腹胀,或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或腻,脉虚缓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固冲摄血。
  方药:归脾丸(《济生方》)加减。
如何提高行政效率  人参(或党参)15~30克,黄芪10~25克,白术、茯苓、远志各10克,龙眼肉、炒枣仁各12克,木香、白芍各6克,甘草3克,大枣10枚。
  服法:水煎分服,经前、经后每日l剂。
  加减:如脾阳虚衰,证见经黯黑,质薄量少,腹痛喜暖,苔白而润,加香附10克,艾叶6克,小茴香5克;如脾虚湿滞,证见脘闷便溏,苔白腻,加藿香10克、白蔻仁6克、茯苓10克;如兼血热,更见心烦,苔黄,经量偏少,可加黄芩10克,小蓟、茜草根各12克。
  2.肾气不固证
  主证:月经提前,量多淡质稀,腰脊酸冷,下肢疲软,手足不温,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舌黯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法: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方药:归肾丸(《景岳全书》)。
  熟地、山药、山茱萸各lO克,当归、茯苓、枸杞子12克,菟丝子15克,杜仲12克。
  服法:水煎分服。经前、经后每日l剂。
  加减:肾阳不足,气虚不固者,加菟丝子15克,鹿茸、制附片、肉苁蓉各6克温补肾阳以固’肾气,鹿茸、肉苁蓉又有温肾养精之效;加五味子6克,桑螵蛸、益智仁各10克,煅牡蛎30克,以收敛摄纳肾气以固冲任;加乌药10克行气散寒止痛;加山药15克、鸡内金6克调补脾气以助肾气。肾气充实,摄纳有权,经水自会按期而至。
  3.血瘀证
  主证:月经先期,经量多或少,紫红,有大血块,小腹胀痛,胸闷烦躁,口渴不欲饮,舌质黯紫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调理月经。
  方药:加味失笑散。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
  炒当归10克,赤芍10克,制香附9克,五灵脂10克,蒲黄6克,益母草15克,艾叶6克。茯苓12克,川断10克。山楂10克。泽兰叶12克,川芎5克。
  服法:经前3天服,水煎分2次服。
  加减:小腹作胀明显者,加入乌药、青陈皮、小茴香各6克;小腹冷痛者,加入肉桂、吴茱萸各5克。
中医                                                                                                                          (1) 脾气虚:月经提前,量多,淡,质稀,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舌淡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缓。治法:健脾益气,固冲调经。方药:党参、炙黄芪、乌贼骨、白术各15克,陈皮、炙甘草各10克,当归、升麻、柴胡各6克。
(2) 肾气虚:月经先期,量少、淡黯、质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晦暗,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尺弱。治法:补肾固冲,调经。方药:熟地、枸杞子、桑寄生、川断、菟丝子、山药各15g,山萸肉、杜仲各10克,当归6克,砂仁(后下)3克。
(3) 阳盛血热:月经提前,量多、鲜红或紫红、质黏稠,身热面赤,口渴欲冷饮,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方药:黄芩、黄柏、炒栀子各10克,生地15克,茜草炭、生地榆各12克。
(4) 肝郁血热:月经先期,量时多时少、黯有血块,伴小腹胀痛,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治法:疏肝清热,固冲止血。方药:丹皮、栀子、柴胡、当归、赤白芍各10克,白术、茯苓各15克,生甘草、炒薄荷各6克。
(5) 阴虚血热:月经先期,量少、红、质黏稠,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清热、固冲止血。方药:生地、玄参、麦冬、炒地榆各15克,地骨皮、赤白芍各10克,阿胶(烊化)10克。氧化石墨烯分散液
(6) 血热型:丹栀追遥丸:每次6-9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加味逍遥丸:每次6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调经益母丸:每次20一30粒,一日3次,用黄酒或温开水送服。丸制大黄丸:大蜜丸每次1丸,或小或温黄酒送服。未成年女子可酌服l/2丸。定坤丸:每次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鹿胎丸:每次1丸,一日2-3次,用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女宝胶囊:每次4粒,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左归丸:大蜜丸1丸,或小蜜丸每次
9g,均为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龟龄集:散剂每次1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胶囊剂每次2粒,一日1次,早饭前用淡盐水送服。
(7) 血瘀型:复方益母草青:每次10-15m1,一日2次,温开水化服。益母草膏(流浸膏、冲剂、口服液):煎膏剂每次10g,一日1-2次。流浸膏剂每次5-10m1,一日15-30m1。冲剂每次158,用开水冲服,
一日2次。口服液每次20m1,一日3次。少腹逐瘀丸:每次1丸,一日2-3次,用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8) 气滞血瘀型:妇科回生丸:每次1丸,一日2次,用黄酒或温开水送服。得生片:每次4片,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醋制香附丸:每次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益母丸(冲剂):每次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冲剂每次1袋,一日2次,开水冲服。舒肝保坤丸:每次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调经活血片:每次5片,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小腹不温兼寒者用姜汤送服。凋经姊妹丸:每次30粒,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月经先期或/和月经过多常由血热,热扰冲任,或气虚不能统摄血液,或肾虚冲任不固所致。属于血热者,又应区分实热、虚热。常见证型有:①阳盛血热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先期,月经量多,鲜红或紫红,伴有面赤,烦躁易怒,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凉血,方用清经散、丹栀逍遥散等。②阴虚血热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先期,月经量不多,甚至减少,鲜红质稠,伴有面潮红,手足心热,盗汗,心烦失眠,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凉血,方用两地汤、清化饮等。③气虚不摄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先期,月经量多淡,质清稀,伴有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苍白,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治宜补气摄血,方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④肾虚不固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先期,月经量或多或少,暗淡,质稀薄,伴有腰脊酸痛,腿脚无力,舌淡,脉细弱。治宜补肾固冲,方用龟鹿补冲汤等。
1.气不摄血证:月经提前,质稀淡,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痛,食少便溏,舌淡,脉弱。补气摄血。归脾汤加血余炭、仙鹤草、棕桐
炭、乌贼骨等。2.肾气不固证:月经提前,淡质稀,腰膝酸软,下肢不温,小便清长,夜尿多,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温补下元。归肾丸
或固阴煎加续断、枸杞子。3.肝经郁热证:经期提前,经量多少不定,暗红有块,胸胁胀闷,少腹胀痛,精神抑郁,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
暗红,苔黄,脉弦滑数。疏肝清热。丹栀逍遥散加减。4.血热动血证:月经提前,量多,红质粘,夹有小血块,烦热口渴,尿黄便结,舌质
红,苔黄,脉滑数。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汤加玄参、知母、仙鹤草、棕搁炭等。5.阴虚动血证:月经提前,量少、红、质稠,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滋阴凉血止血。两地汤加女贞子、旱莲草等。6.瘀滞胞宫证:月经提前、量多,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则痛减,舌紫暗或有斑点,脉细涩。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加味。气血两虚型:月经周期提前或错后,经量增多或减少,经期延长,淡,质稀。或少腹疼痛,或头晕眼花,或神疲肢倦,面苍白或萎黄,纳少便溏。舌质淡红,脉细弱。宜气血双补,可用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丸、乌鸡白凤丸、八珍益母丸、八宝坤顺丸、女金丸、当归调经丸、当归红枣颗粒、归脾丸、四物合剂等。血寒型:
经期延后,量少,黯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减轻,畏寒肢冷。苔白,脉沉紧。治宜温经散寒。可用艾附暖宫丸、田七痛经散、金匮温经丸等。血热型: 1、实热型:月经先期,量多,深红或紫,质稠粘,有血块。伴心胸烦躁,面红口干,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治宜清热凉血、调经止血。可用清经颗粒、风轮止血片、四红丹等。 2、虚热型:经来先期,经期延长,量多,红,质稠。或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清热滋阴、调经止血。可用清经颗粒、固经丸。气滞血瘀型:月经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紫红,有块,经行不畅。或伴小腹疼痛拒按,或有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涩。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可用逍遥丸、七制香附丸、慈航丸、少腹逐瘀丸、月月舒冲剂、失笑散、当归浸膏片、妇科得生丸、调经补血丸等。肾虚型:月经周期先后无定,量少,淡红或黯红,质薄。腰膝酸软,足跟痛,头晕耳鸣,或小腹冷,或夜尿多。舌淡,脉沉弱或沉迟。治宜补肾调经。可用女宝、嫦娥加丽丸、定坤丹、鹿胎膏等。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9:39: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802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月经   提前   调经   送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