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文言文文化内涵的挖掘

例谈文言文文化内涵的挖掘
作者:宋利江
醉了丽江来源:《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13年第02
        经典文言文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文字精练典雅,更在于文言文字背后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文言文的许多字词都值得细细品味,慢慢咂摸,深入体验,从而挖掘出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这不仅实现了文言文教学传承中华文化的终极目标,也改变了传统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只能机械接受、死记硬背的尴尬局面;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文化积累,还要积极开动自己的思维机器,在互动对话中感受文言文教学的鲜活气息,并最终经由文言章开沅之径通向文化的殿堂。当然,如何体验挖掘文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因人因文因言而异,笔者下文所举几例意在提供思考,引起更多方家的共鸣。
        一、 比较中思索
        学《劝学》的时候,有学生提出,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的是不是一个意思啊?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他也好像是有备而来,
我又顺势把问题抛了回去:GUIPU1那你认为呢?谈谈你的理解。他接着说:第一个字书中注释为达到网络新闻的特点,而第二个字的本义是也是达到,如果两个字同义,那荀子何故用上这样两个不同的词呢?不是增加了读者理解的困难吗?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是啊,这的确是一个问题。荀子绝不可能是随意用这两个字的,文字背后应该有更深的内涵。我肯定了这个问题的价值并鼓励学生说:读文言文,就是要读出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而要读出文化内涵,大家要从文字的基本义入手,然后结合语境探究其引申义、比喻义,直至领悟它的文化意义。学生开始查工具书,并小声讨论。但没有结果。我接着引导:《新华词典》中字这样一条义项,引起,使达到。如致病就是使生病的意思。大家顺着这个义项看看有什么启发。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理解了如果第一个字解释为使达到表意就准确了。结合具体的语境,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可以解释为: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跑得快,但是,车马使他达到了千里远的地方。这样解释,就突出了课文第二段的中心北京中新企业管理学院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而第二句的千里不是借助外物使他达到的结果,而是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解释为达到法国七月革命突出了课文第三段的中心:学习要靠自身的积累。至此学生明白了,这两个字不是随意用上去的,而是与上下文的语境相符,有着深刻的内涵。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4:34: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790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言文   教学   文化   内涵   问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