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

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odinger)1887年~1961年,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固体的比热、统计热力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最重要的成就是创立了波动力学,提出着名的薛定谔方程。并且于1926年证明自己的波动力学是与海森堡、玻恩和约当所创立的矩阵力学在数学上是等价的。与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一起获得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纠错 编辑摘要
目录
1 个人简介
2 个人档案
3 个人经历
4 成果荣誉
5 评价
1 个人简介
2 个人档案
3 个人经历
4 成果荣誉
5 评价
o 5.1 人格形象
o 5.2 独到的贡献
o 5.3 丰富的思想
6 个人影响
7 著作
8 生平年表
9 逸闻
埃尔温·薛定谔 - 个人简介
埃尔温·薛定谔
埃尔温·薛定谔 (德文:Erwin Schrödinger ; 英文通常写作凡宇资讯Erwin Schrodinger),又译薛丁格,
原名埃尔温·鲁道夫·约瑟夫·亚历山大·施罗丁格(Erwin Rudolf Josef Alexander Schrödinger),生于维也纳埃德伯格(Wien Erdberg),卒于维也纳。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1933年和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称为量子物理学之父。
他的父亲鲁道夫·施罗丁格是生产油布和防水布的工厂主同时也是一名园艺家。她的母亲格鲁吉亚娜·艾米莉·布兰达是维也纳高等技术大学的教授亚历山大·鲍尔的女儿。
在固体的比热、统计热力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最重要的成就是创立了波动力学,提出着名的薛定谔方程。并且于1926年证明自己的波动力学是与海森堡、玻恩和约当所创立的矩阵力学在数学上是等价的。与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一起获得1933诺贝尔物理学奖
根管测量仪
埃尔温·薛定谔 - 个人档案洪醒华
埃尔温·薛定谔
出生:1887812
出生地:奥地利维也纳
逝世 196114
逝世地 :奥地利维也纳
研究领域: 物理学家
著名成就 :薛定谔方程
国籍: 奥地利
居住地 :奥地利
研究机构 :弗罗茨瓦夫大学
                  苏黎世大学 
                  柏林大学 
                  牛津大学
                格拉茨大学
                都柏林高级研究学院
母校: 维也纳大学
博士导师: 弗里德里希·哈泽内尔
获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年)
埃尔温·薛定谔 - 个人经历
埃尔温·薛定谔
1887812日生于维也纳1961 1 4日卒于奥地利的阿尔卑巴赫山村。1906 年入维也纳大学物理系学习 。埃尔温·薛定谔1906年入维也纳大学物理系学习。1910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维也纳大学第二物理研究所工作,直到1920年以前主要在维也纳大学任教,19211927年在苏黎世大学任教,开头几年,他主要研究有关热学的统计理论问题,写出了有关气体和反应动力学、振动、点阵振动(及其对内能的贡献)的热力学以及统计等方面的论文。他还研究过觉理论,他对有关红-绿盲和蓝-黄盲频率之间的关系的解释为生理学家们所接受。
1913年与R.W.F.科尔劳施合写了关于大气中镭A(即Po)含量测定的实验物理论文,为此获得了奥地利帝国科学院的海廷格奖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服役于一个偏僻的炮兵要塞,利用闲暇研究理论物理学。战后他回到第二物理研究所。1920年移居耶拿,担任M.维恩的物理实验室的助手。

1925年底到1926年初,薛定谔在A.爱因斯坦关于单原子理想气体的量子理论和L.V.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说的启发下,从经典力学和几何光学间的类比,提出了对应于波动光学的波动力学方程,奠定了波动力学的基础。他最初试图建立一个相对论性理论,得出了后来称
之为克莱因戈登方程(见场方程)的波动方程,但由于当时还不知道电子有自旋,所以在关于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理论上与实验数据不符。以后他又改用非相对论性波动方程──以后人们称之为薛定谔方程──来处理电子,得出了与实验数据相符的结果。19261德比尔斯6,他一连发表了四篇论文,题目都是《量子化就是本征值问题》,系统地阐明了波动力学理论。
 
在此以前,德国物理学家W.K.海森堡、M.玻尔和E.P.约旦于192579月通过另一途径建立了矩阵力学。19263,薛定谔发现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在数学上是等价的,是量子力学的两种形式,可以通过数学变换,从一个理论转到另一个理论。薛定谔起初试图把波函数解释为三维空间中的振动振幅,把解释为电荷密度,把粒子解释为波包。但他无法解决“波包扩散”的困难。最后物理学界普遍接受了玻恩提出的波函数的几率解释。 
埃尔温·薛定谔
19271933年接替M.普朗克,任柏林大学物理系主任。因纳粹迫害犹太人,1933年离德到澳大利亚、英国、意大利等地。1939年转到爱尔兰,在都柏林高级研究所工作了17年。1956年回维也纳,任维也纳大学荣誉教授。1924年,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L.V.德布罗意提出了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即不仅具有粒子性,同时也具有波动性。在此基础上,1926年薛定谔提出用波动方程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理论,后称薛定谔方程,奠定了波动力学的基础,因而与P.A.M.狄拉克共获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44年,薛定谔著《生命是什么》一书,试图用热力学、量子力学和化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本性。这本书使许多青年物理学家开始注意生命科学中提出的问题,引导人们用物理学、化学方法去研究生命的本性,使薛定谔成为蓬勃发展的分子生物学的先驱。
 
在后期,薛定谔研究有关波动力学的应用及统计诠释,新统计力学的数学特征以及它与通常的统计力学的关系等问题。他还探讨了有关广义相对论的问题,并对波场做相对论性的处理。此外,他还写出了有关宇宙学问题的一些论著。与爱因斯坦一样,薛定谔在晚年特别热衷的是把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推广为一个统一场论,但也没有取得成功。   
埃尔温·薛定谔
薛定谔对哲学有浓厚的兴趣。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就深入研究过B·斯宾诺莎、A·叔本华、E·马赫、R·西蒙、R·阿芬那留斯等人的哲学著作。晚年,他致力于物理学基础和有关哲学问题的研究,写了《科学和人文主义——当代的物理学》(英文版,1951)等哲学性著作。
1921年任瑞士苏黎世大学数学物理学教授。1926年,薛定谔证明波动力学与矩阵力学在数学上是等价的。1927年接替普朗克到柏林大学担任理论物理学教授,并成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仪用放大器年,因纳粹迫害,薛定谔移居英国牛津,在马格达伦学院任访问教授。同年与狄拉克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薛定谔晚年定居在爱尔兰。1956年,薛定谔返回维也纳大学物理研究所,获得奥地利政府颁发的第一届薛定谔奖。1957年他一度病危。196114日,他在奥地利的阿尔卑巴赫山村病逝。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9:19: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773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理论   维也纳   问题   大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