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复习提纲第十二章:生态问题和自然灾害专题

第十二章:生态问题和自然灾害专题
✧过度开采地下水的危害和措施:
危害:1)使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2)沿海海水倒灌入侵,土壤盐渍化,地下水水质恶化;
措施:a控制抽取地下水;b实行雨季回灌;c跨流域调水
2010山东理综✧赤潮产生的原因、危害、措施
1)概念:海水中赤潮生物(藻类)异常繁殖,聚集于水面,使海水变的现象。
1)产生的原因:
1)太阳辐射强,水温高,海水运动缓慢(静水)
自然原因  2)海面上空气流稳定有利于赤潮生物的集结,使海洋中积累大量有机物(静风)(外因)  3)海域相对封闭
1)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
人为原因    2)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根本原因) 3)由于海洋开发水准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3)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4)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5)带来危害:a 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 b 危害人体健康;
高饶事件c 影响海洋旅游业。
6)措施:1)建立完善的赤潮监控体系,即时发现采取防范措施;
2)控制污染,减缓或扭转海域水体富营养化。
咸潮产生的原因、危害和措施
①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②咸潮的形成原因:
a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气候)
自然原因:      b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c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地形)
d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天文)
人为原因:a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  b
③咸潮发生时可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带来危害:
a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b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
c
④从深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
a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
b采取调水以淡压咸;
c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d节约用水;  e修建水库
温室效应问题:
小品文选刊⒈温室气体:主要是CO2
⒉对世界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原因:①海面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②极地增温强烈,部分极冰融化
⑵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①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干旱
②温带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因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更干旱、退化成草原
③亚寒带某些地区,因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有所改善,适合温带作物生长
⒊产生原理:
CO2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而使大气温度增高,世界气候有变暖的趋势
产生原因:①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释放大量的CO2
②森林被子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CO2减少,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
⒋解决措施:  ①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于②植树造林、保护植被③推广使用绿能源。
①加剧了风暴潮灾害②增大了洪涝威胁③减弱了港口功能
④引发海水入侵⑤引发土壤盐碱化⑥海岸侵蚀加剧
①沿海湿地损失和动物的迁徒⑧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排污水平降低
1)上游山区土层变薄,肥力下降;2)石漠化加剧;3)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原因:①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②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③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1)减少地表植被的破坏,恢复植被;2)在易发区减少人类“不恰当”的工农业生产活动; 3)加强灾害的预测、监测,必要时实行人口迁移。
注: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1    2
湿热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高。
分布:(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区)克格勃绝密档案
岩石条件:岩石破碎;
自然原因: 地形条件:沙区坡陡谷深,受重力影响易下滑;
产生原因:          气候条件: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冰雪融水会聚;
人为条件:人类毁林开荒,开山凿石,修桥搭路等。
特点: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原因:地质历史时期的风力沉积作用、地表形态主要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补充:黄地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措施请同学们参考教材)。
1)地壤:粉沙粒为主,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遇水崩溃;具有独立性;
2)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
自然原因: 3)地形:地形起伏明显;
4)地质:黄地高原构造运动强烈,史上多地震,加剧地表破碎;
5)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1)破坏植被(开垦陡坡,过度放牧和樵采,建设宫殿,战争);
人为原因: 2)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3)过度开矿露天矿:破坏植被形成新物质
河道:滩地开矿,泥沙入河
1)气象原因:渤海湾地区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风浪大;/该季节吹强劲的偏北风;
2)天文原因:此时正值满月前后,即将出现天文大潮,潮汐与风暴潮的叠加,抬高潮水位;3)地形原因:渤海湾是浅海大陆架,沿海地势低平,危害大;
4)本地区我国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海面上升和地面沉降使风暴潮灾害加剧。
壹读iread
1)西部有大片荒漠区(沙漠),地区缺少植被保护;[物质条件] 自然原因:  2)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地面干燥)[降水条件]
形成原因:              3)快行冷锋天气影响,冬春季大风日数多[动力条件]
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破坏植被;
人为原因: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c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d超量开采地下水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1)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2)合理放牧,控制载畜量,推广“轮作”;
3)营造“三北防护林”体系;
4)调节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牧,植树造林,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
5)加强沙尘暴预警机制,降低沙尘暴的破坏能力;
7)合理用水,发展节水农业;
1)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2)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3)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1)该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 ,风力大,不利于乔木生长;
2)乔木生长需水量大,易加剧该地区干旱;
,草和灌木需水量少,在干旱地区易成活.
原因:1)干旱时节尤其是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以致地壤盐分向地表积聚;
2)地形低洼,起伏和缓,岗洼相间,排水不畅,且地下水位高;
3)地壤疏松,土壤水分容易蒸发;    4) 不合理的垦殖。
5)不合理的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水位升高;
治理措施:1)引淡淋盐; 2)井排井灌; 3)生物措施,农田覆盖;4)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原因:1)北方雨季短,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季节不均匀,降水年季变化大;.
2)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需水量大,人均水资源少;
3)水污染和浪费严重;.
措施:1)节约合理用水;建设水利工程;2)跨流域调水; 3)防止污染,保护水资源;
4)因地制宜,采用海水淡化等技术,增加水源..
1)我过的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A(气候)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凌汛现象。
自然原因: B河床条件——河道弯曲、狭窄、泥沙淤积、地势低平;
C支流湖泊的数量及分布;  D入海通道单一。
2)产生的原因:
A 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
人为原因:  B 围湖造田;
C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
1)直接原因:副热带高压控制
2)处于东南和西南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产生焚风效应;西方文化
3)盆地地形,难以散热;
4)全球气候变暖;
5)城市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生产、交通集中,工业生产、家用电器等方面的废热排放,使城区热量增加)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加剧了城市极端高温的酷热程度
1)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度以上的洋面上;.
2)保证有充足的水汽和热量,并且受到一定的地转偏向影响。(赤道没有).
1)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预报;
2)建立有效的“防灾机制”,及时应对突发性灾害;
3)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督促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灾害的应急工作开展保险业务;
以及当前的拉尼娜事件)
2
3)①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致使气温持续偏低;
②(青藏高原南缘的南支低压槽活跃,促使西南方向暖湿空气沿云贵高原向中国输送)/(西南暖湿气流异常活跃),冷暖两股气流在我国南方地区交汇而形成“锋面”;
③冷暖气流势力均衡,暖湿空气在上,在对流层中低层形成稳定的逆温层,形成大范围雨雪天气创造了有利而稳定的环流条件;
注:厄尔尼诺气温上升,拉妮娜气温下降
南方暖湿气流和北方冷空气势力相当,持续在30゜N附近,尤其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1)冷空气过境后,气温骤降;
2)冷空气受秦岭以及大巴山等高大山地的阻挡,长时间停留在该地;
3)西南从印度洋北上的暖湿气流不断增加湿度,与冷空气相互作用,形成持续的地形雨;  4)位于云贵准静止锋冷气团一侧。
1)我国北方地区空气干燥,低温下不会出现电线、房屋、地面等大面积结冰;南方地区空气潮湿,低温下出现电线、房屋、地面等大面积结冰,导致房屋倒塌,输电中断;
2)北方冬季寒冷,房屋、电线、水管等公用设施等注意防寒保暖;
3)南方冬季温暖,房屋、电线、水管等公用设施等初建时就没有防寒保暖措施,突遇寒潮暴雪就会造成巨大损失;
4)北方居民适应寒冷天气,南方居民不适应。
1)使农作物、果木和热带作物遭受严重危害;
2)大雪冰冻造成牲畜死亡;
3)交通堵塞,电力、通讯中断等。(影响交通和通信)
4)造成人员伤亡等;
①我国冬季一般降水少,降雪增加了土壤的水分,有利来年春播和作物生长;
②积雪对土壤有保温作用,有利于农作物安全越冬;
①建立废气处理系统,减少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
②综合利用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
③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
加强环境法制法规管理(或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废气达标排放。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0:19: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764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原因   条件   地区   降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