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六工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汇报材料

昌吉市六工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汇报材料 
作者:cjlgz    时间:2009-09-02
保全世纪(北京)保安服务有限公司
                典型引导    示范带动
            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镇
            ——禽兽传奇昌吉市六工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汇报材料

                      2009827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六工镇党委、政府向莅临我镇检查验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州、市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根据验收组要求,我就六工镇近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做一简要汇报。
        六工镇地处昌吉市北郊,省道昌五、乌五公路纵贯全镇,行政辖区总面积108.1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5.16万亩,养殖水面1.2万亩。下设8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2万余人,有汉、回、维、哈萨克等11个民族组成,是乌昌地区重要的蔬菜、瓜果和渔产品生产基地。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以及自治区园林城镇自治区科技进步示范镇等诸多荣誉称号。
        近年来,在州、市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新农办的关心支持下,六工镇党委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区、州、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州、市党委、政府新农村建设安排部署及任务目标,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生态立镇、科教兴镇、农业稳镇、旅游富镇、商贸活镇五大战略,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坚持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建改并举的模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2006年以来,先后有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国家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国家计生委主任张元庆、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符强、州党委书记李学军、州长刘志勇、以及州党委常委、昌吉市委书记苏彪等中央、区、州、市重要领导来我镇调研时,对我镇新农村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主要做法
        我镇坚持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思路,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全面实施产业提升工程、农村富民工程、乡村文明工程、村庄洁美工程和民主建设五大工程,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围绕生产发展的要求,全面实施产业提升工程
        一是种植业结构优化合理,农业综合发展能力不断提升。近年来,我镇按照退棉花、增瓜菜、强林果、扩复播的种植业发展思路,紧紧围绕一村一品,精细做好5.16万亩耕地的作物调整,全部通过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2009年粮食作物达1.95万亩,经济作物达3.21万亩,农产品订单面积达6.21万亩(含复播),占总耕地面积的91.5%以上。培育壮大了四维瓷业无公害蔬菜、葡萄、储藏保鲜、鲜食玉米、渔业等五大特产业,无公害蔬菜、葡萄两个2万亩基地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90%。用足、用好州、市、镇三级关于新农村建设各项补助优惠政策,利用植株保鲜技术,大力发展春提早、秋延晚大棚蔬菜种植,先后修建温室大棚228500亩,建立温室基地350亩,年产反季节蔬菜1300吨;修建保鲜库803.5万立方,年储藏能力达8000吨;沼气入户360户,占全镇总户数的19%。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现代化机械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作物机耕化、机播化、机收化程度分别达98%92%88%;修防渗渠41.7公里,打井38眼,更新机井26眼;推广加压滴灌3600亩;完成绿化造林1.02万亩,其中防护林3741亩,经济林6505亩,全镇森林覆盖率达19.7%2006年以来,全镇累计争取上级农业补助资金达1033万元。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取得长足发展,先后组建了渔昌渔业、惠农大昌保鲜、沣泷育苗、青玉香鲜食玉米等4个专业合作社,涉及农户320户。完成了玉兰春葡萄和玉青香鲜食玉米品牌注册。每年组织村干部、党员、人大代表到外县市和兄弟乡镇观摩学习新农村建设工作,举办全镇新农村互相观摩交流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是畜牧养殖业发展壮大,农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坚持以奶牛养殖为主、牛羊育肥为辅、特种养殖并举的发展思路,把畜牧养殖业作为提升农村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采取农户自建和外来大户+农户两种模式,累计修建养殖小区10个,引进、培育养殖大户76户,其中奶牛养殖小区3个,育肥羊养殖小区4个,生猪养殖小区2个,育肥牛养殖小区1个。不断加大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力度,全镇牲畜防疫、检疫率均达100%,四年来,全镇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动物疫情和食品安全事故。进一步加快畜牧业品种改良步伐,引进了纯种萨福克、陶赛特等高代杂交种公羊优质品种,牛羊良种率达83%,猪禽良种率达96%2006年以来,全镇共新增奶牛800头,牲畜改良13200头(只)。建立了沙梁子村额河野生鱼孵化驯化基地,推动了全镇渔业快速发展。2009年,全镇预计可产鲜鱼9000吨,其中鲫、鲢、鲤、草四大家鱼8500吨,乔尔泰、五道黑等特种水产品500吨,实现渔业收入2107万元,较2005年增长621万元。今年5月,我镇渔业第一村四户坝获得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目前,全镇牲畜存栏总量达5.1万头(只),肉、蛋、奶产量分别为2217吨、418吨和4555吨,同比增长25.8%19.4%1.2%。今年预计实现畜牧业收入6900万元,较2005年增长2000万元。
        三是二、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镇域经济增长点大幅度提升。大力实施商贸活镇发展战略,加大走出去、请进来招商力度,深化镇领导墙外经理工作运行机制,启动实施微笑工程,将招商引商转变为挑商选商,吸引生态型、环保型、科技型企业落户我镇,目前全镇已形成以办公家私、食品加工、电子仪器、日用家化、种业加工等产业集。matlab带通滤波器2006年以来,全镇先后引进各类招商企业2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家。2009年,全镇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3亿元,分别较2005年增长2.5亿元和0.6亿元,年均递增17.54%17.82%。以争创全疆环保旅游第一镇为目标,不断加快以绿生态为主的旅游业发展步伐,出台补助奖励办法,鼓励农户全民搞旅游。进一步加强各景点工作人员培训工作,提高景区服务质量和餐饮水平。成立了六工镇旅游办,引进了大西部国际旅行社在我镇成立了华侨旅行分社。顺利承办了国际旅游节乡村游现场会,迎接中外嘉宾400多人。截止目前,我镇共拥有大、中、小型农家乐旅游景点32个,年接待能力达36万人次。今年,全镇预计实现旅游营业收入2300万元,较2005年增长880万元,年均递增磁通量密度12.39%。始终关注项目推进工作,加大对农村各类补助项目争取力度,先后申报上级补助项目48个,涉及补助资金1.8亿元,目前已实施29个,有力推动了全镇新农村建设进程。
四是科技之冬科普活动扎实开展,农村经济的科技贡献份额不断提高。认真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开通科技宣传大篷车,全镇科技入户率达98%。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加快培养农村致富创业带头人,全镇现有年收入在百万元以上的农户3家,十万元以上的农户56家,科技入户率达98%,有效带动了全镇农民创业增收。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累计推广先进适用技术20项、新品种5个,先后有9个农产品通过了自治区无公害认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依托中国移动农信通平台、12582网络资源及科技110”,分农业、渔业、养殖和劳动力转移四个种类,每年向农户发布各类信息2600余条。采取镇上补一点、村上出一点、片区拿一点的方式,政策鼓励农民购买电脑通宽带,加速推进数字化乡镇建设进程。目前,全镇已有400多户农户实现宽带上网。另外,我镇已向自治区党委农办申报了自治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示范乡镇项目,预计今年下半年可落实项目。
        (二)围绕生活宽裕的要求,全面实施农村富民工程
        一是实施农村抗震安居工程,加大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示范片区连片建设抗震安居房的农户,镇财政统一补助5000/户,村组补助3000/户,先后修建抗震安居住房979栋,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6平方米;扎实开展连线成片整治工程,对昌五路沿线、新户路沿线进行集中整治,新建砖围墙97公里,在各村居民点主、次干道种植风景林木256亩,新建绿地、草坪3万平方米,镇村面貌焕然一新。
        二是加强宣传和教育培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工作方针,以培养新型农民和产业大军为目标,每年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和常年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在全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技能培训,实现了每户家庭都有一名掌握技能的农民,劳动力获得绿证书者达尴尬青春233%。成立了六工镇劳动监察中队,有力维护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投资80万元完成了六工镇人才劳务市场建设,为稳步推进劳动力转移提供了交流平台。2006年以来,全镇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529人,劳动力转移收入由2005年的126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860万元,增长734万元。
        三是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着力改善民生。以农村新居三通、四有、五配套为标准,积极开展农村电网改造和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全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村通电户达到100%,全镇各村公交车通车率100%。以标准化卫生院(室)建设为重点,累计投入资金280多万元,对镇卫生院进行了重新修建,使用面积达到了1900平方米,完成了8个村9个卫生室建设任务,村卫生室覆盖率达100%,实现了小病不出村、住院不出镇的目标。扎实开展卫生健康知识普及教育,村民众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争取资金1000万元,实施中心敬老院和复退军人疗养中心建设项目。建立六工镇扶贫帮困基金,完善了农村扶贫帮困体系。争取了福建超大集团投资25万元,对镇中心学校进行了改扩建。全面落实教育两免一补政策,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初中辍学率为0.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进程,全镇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202户,覆盖率达92%。扎实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镇农民众参合率达98.5%,先后有3489人,享受住院补贴238.19万元。认真做好农村养老保险前期试点各项准备工作,已有160余人享受到了养老保险带来的实惠。
        (三)围绕乡风文明的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文明工程
        一是进一步深化文明创建活动,切实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认真开展文明和信用系列创建活动,迎接了国家文明委的复查验收,我镇再次创建为全国文明村镇。依托农民人文素质强化训练营,广泛开展众文明礼仪培训,目前人文素质强化训练营项目已在各村全面推行。以提高广大农民众整体素质为切入点,坚持把诚信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工程,大力开展文明村、文明单位、信用村、信用户、小康文化户、文化中心户创建活动,全镇共创区级文明单位(村组)1个,州级文明单位(村组)14个,市级文明单位(村组)5个,创建信用村6个,信用户863户,在全社会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备的信用体系。
        二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造平安和谐村镇。切实加强农民法制宣传教育,做好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制定了六工镇平安创建三年规划,共创建平安单位5个,平安村8个,平安单位覆盖率达到95%,顺利通过市级平安乡镇验收。加强防治和专业联防队伍建设,扎实开展四知四清四掌握三讲工作机制,实行户轮式看家护院措施,建立镇村联防队,落实民选治安员26人,治安防控能力明显增强。投入资金8万元,在全市率先编制完成了六工镇消防总体规划,每年至少开展两次消防、反恐等应急演练。加大对各类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的查办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和三股势力,全镇治安状况持续好转,人民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7.5%
        三是加强阵地建设,不断丰富众的文化体育生活。成立了六工镇科技图书社,藏书总量达到6000余册,长期为众提供免费借阅。以文化三户(文化中心户、文化专业户、小康文化户)评选为抓手,巩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创建成果,整合文化资源,对新疆曲子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积极鼓励各村组建业余文艺队,培养文艺骨干队伍9支,业余篮球队1支,常年在各村组开展活动,成为农民众丰富文化生活的主要活动方式。
        (四)围绕村容整洁的要求,全面实施村庄洁美工程
        一是高起点做好村庄居民点规划建设。始终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验收三高要求,结合小城镇建设管理年活动,对全镇21个居民点进行了规划修编,并完成了居民点巷道和门牌编码的设置,累计打通巷道40公里,全镇各居民点呈现出了房屋排列有序、巷道纵横笔直的新景象。
        二是扎实开展村容村貌及环境卫生整治。积极探索户集、村收、镇中转、市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置机制,投入资金6万元,购买垃圾箱21个,对农户垃圾集中收集装箱,协调市环保局定期拉运,统一在市垃圾厂处理。将每周五和每月15日定为镇区和村庄卫生整治突击日,建立了镇村卫生整治长效机制。累计投入资金80余万元,实施了农村小游园建设工程,目前已有6个村的文化小游园投入使用,为村民提供了休闲游乐的新去处。到今年,我镇已连续4年出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六工镇1号文件,据统计,2009年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8087.28万元,四年来,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6379万元,其中,争取上级资金3600万元,企业投资3200万元,镇村两级自筹9579万元。
        (五)围绕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实施民主建设工程
        一是加强村两委班子的教育培训,提高民主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从2007年开始,我镇就与昌吉州党校签订了调研培训共建协议,每年选派30名村干部到州党校免费培训20天,接受管理知识学习和党性锻炼。同时,对村干部的学历教育实行百分比报销制度,学历越高报销比例越高,调动了村干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多种培训,我镇已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村干部有6人,中专及高中以上的有20人,占村干部总数的56%
        二是扎实开展代表议政日民主日活动。始终把两项活动作为了解社情民意、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2006年以来,我镇通过代表议政日民主日有利平台,累计解决众反映热点、难点问题168件,为众办好事、实事135件。扎实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办制工作,最大限度方便农民众生产、生活。进一步深化信访工作书记大接访活动,实行信访工作预奖倒扣制度,及时将信访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是一步规范镇村财务收支和合同管理工作。先后修订完善《六工镇机关站所财务管理办法》、《六工镇村级财务管理办法》、《招投标管理办法》和《经济合同管理办法》等制度,设立招标办和合同管理办公室,全程负责监督各村的经济往来,有效规范了工程招投标的公开、透明。
四是认真开展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以五好党组织创建活动为载体,镇党委向各村下派了党建指导员,按照村级组织八个起来规范化建设要求,协助各村开展五好党组织创建活动。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全面开展党员量化管理考核、党员评星定格活动,探索了新形式下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扎实做好科学发展观预学活动,参学人员的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农村经济结构更趋合理,镇域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全镇预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28亿元,较2008年增长16.5%,较2005年增长3.15亿元,年均递增15.2%;其中,农业总收入2.06亿元,较2008年增长13.8%,较2005年增长0.87亿元,年均递增11.3%;二、三产业营业总收入5.22亿元,较2008年增长17.3%,较2005年增长2.32亿元,年均递增16.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467元,较2005年增加2155元,较2008年增加620元(其中种植业增收152元,畜牧业增收220元,渔业增收60元,二产增收55元,三产增收49元,劳动力转移增收86元)。新农村建设工作连续4年名列全州前列,2009年,下六工、四户坝等两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将突破万元大关。
        二是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四年来,全镇农民众自来水、通电率实现了100%,有360户农户用上了沼气。全镇有线电视入户率由2005年的46%增长到了2009年的92%,电话入户率达82.8%。累计新建抗震安居住房979栋,农民人均居住使用面积由2005年的25平方米增加到了2009年的36平方米。
        三是农民众科技意识不断增强,文明、诚信理念在农民众中愈加巩固。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意识明显增强,科技特派员队伍由2006年的8人壮大到了现在的16人,目前全镇农户每家都有一名科技明白人每个片区都有3名以上科技带头致富人。各项文明系列创建活动得到了深入开展,全镇共创国家级文明单位1个,区级文明单位(村组)1个,州级文明单位(村组)14个,市级文明单位(村组)5个,创建信用村6个,信用户863户,占总户数的30%
        四是农村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加强,村容村貌涣然一新。投资96万元,8个行政村的文化室在原有基础上全部进行了改扩建,有4个村完成了文化小游园建设,各类健身、运动器材一应俱全。镇区文化广场二期建设基本完成,全镇村村通柏油路覆盖率也由2006年的68%达到现在的100%户户通柏油路覆盖率由2005年的42%达到目前的95%以上。
        五是农村民主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巩固。按照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的要求,先后对镇村两级的各类财务管理和合同管理进行了完善。2006年以来,全镇未发现村干部违法违纪问题,民主日、代表议政日和村务、政务公开定期开展率达100%,为民服务全程代办制工作实现全覆盖,全镇8个行政村均达五个好建设标准。
        六是创新性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助推了整体工作再上新台阶。先后在党政班子成员和站所中推行了点子工程,激发了干部职工开拓创新的干劲和热情。推行了信访工作预奖倒扣制度,极大调动了村干部参与信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了党员量化管理制度,实现了党员管理由定性向定量的突破。推行了党代会常任制工作,建立了党代表经常性发挥作用的新途径。实行了联防队员与户轮式巡逻相结合的治安模式,全镇稳控形式进一步得到加强。
        三、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完善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各级党委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投资建设的体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纳入公共财政,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2、夯实基础、规划先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必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方面要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要抓重点,攻难点,出亮点,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着力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带动引导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开展。
      3、分步实施、滚动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方式。必须根据各村实际,理清思路,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方针,根据州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建设标准,有计划、分期、分步骤地完成各村的新农村建设任务。要坚持滚动发展的原则,对基础条件较好的村要优先发展,对条件差的村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才能形成梯次推进、全面发展的格局。
        4、项目支撑、多元化投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硬件要素。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落实项目可以极大地推动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如农村中低改项目、村村通柏油路项目、农村五改项目、文化阵地建设项目等,可以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这些都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5、因地制宜、改建提升档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在三农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要始终提倡节约资金、做大实事的原则,用有限的资金解决众最亟需的问题。如我镇的东五工村,在原有住宅的基础上,用少量资金对住房进行整修,便呈现出优美的江南风景。
        6、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技为先导,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符合本村实际的特主导产业,最大限度的增加农民收入,增强村集体的经济实力。
      总之,我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作为州、市确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我镇所做的工作距州、市党委、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今后工作中,我镇将坚决贯彻、落实、执行上级党委、政府会议精神,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自加压力、锐意进取、争创一流的六工精神,进一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不遗余力的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努力推进六工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成效
今年以来xxx乡党委、政府依据《博湖县乡(镇)“三级联创”目标管理责任书》中有关要求,认真安排部署xxx乡的抗震安居工程工作,现将一年来开展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xxx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抗震安居工程的实施工作,将此项工作纳入全乡最大的民情、民心工程。2004年就成立了抗震安居工程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组长由乡长担任,办公室主任由一名分管此项工作的副乡长担任,抽调了乡民政办、国土所、规划员、统计等有关站所工作人员为办公室成员,并组织有关人员对抗震安居工程中有关工程设计、质量验收要点等进行了培训。
二、深入开展抗安工程的宣传、教育引导工作。
xxx乡地处地震多发带,但是过去由于农牧民众经济条件差,观念落后,80-90年代新建房屋均不能抗五级以上地震,宣传、教育引导农牧民众转变观念的工作十分艰巨。从2004年冬到2005年春,我乡充分利用科技培训,法律法规宣传,利用入户分发宣传资料和图片展等方式,共宣传3期1500人次,使农牧民众对抗震安居工程有了初步认识,为抗震安居工程打下坚实思想基础。
三、建章立制做好城镇规划,规范抗震工程的实施。
(一)积极做好小城镇规划工作。  [文秘家园文章-www.wmjy]
2005年初,xxx乡党委、政府积极与州城乡规划设计院联系,请他们为xxx乡进行小城镇规划,目前,规划初稿已形成,这其中包括2个村的村镇规划,现正准备组织乡人大代表、村民代表进行讨论审议,并提请县城建部门专家审核,有望在明年初批准实施,这将有利于抗安工程的统一实施。
(二)建立新房宅基地审批前签抗震(转载自文秘家园www.wmjy,请保留此标记。)安居房建设协议制度
按州县两级抗安房实施方案的要求,xxx乡抗安办建立了新房宅基地审批前签抗安房建设协议制度,为使新建房屋符合抗震安居工程要求,每户收取500元押金,待房屋验收后退还本人,有效地规范了农牧民建房行为。
四、2005年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今年县下达抗震安居任务新建61户,改造和加固34户。xxx乡党委、政府通过灾民、贫困户建房项目(民政部门)、县抗震安居项目,今年累计新建房屋31户,没有改造加固的农户,完成县下达任务的30%。
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一)存在的问题:
1、农村工匠的培训力度不够,没有建抗震安居房的技术和经验。
2、财政补助资金太少,对农牧民众自觉建抗震安居房的促进作用不大。
3、按抗震安居的要求规范农民建房,新批宅基地可以控制,老房重建无法规范其建房行为。
(二)不足之处:
1、党委、政府自身财力匮乏,无法更多帮助农牧民规范建房。
2、村镇规划滞后,使农牧民高标准建房后收益过低。
3、设计、规划质量监督方面人才稀少,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同时利用小城镇规划实施之机,将每一幢房屋的位置规划好,使农牧民众敢于投资建设,并有相应经济回报,从而形成抗震安居工程的良性循环,我们相信2006年xxx乡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必将有较大的起。
                                    xxx乡人民政府
                                    二00五年十月二十一日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3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738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建设   农村   全镇   工作   抗震   农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