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的相关分析

乌鲁木齐市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的相关分析 马依努尔・肉孜买买提  安瓦尔・买买提明
(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摘  要]产业结构转换与城市化存在密切的关系,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到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即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其中,农业发展给城市化提供基础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第三产业发展给城市化以后续动力。本文在分析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演变和城市化进程的基础上,建立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两者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且提出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对策。
[关键词]乌鲁木齐;城市化;产业结构;相关分析
上个世纪90年代,很多学者认为城市化的发展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轴心。国家提出的“十五”发展计划中,“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也被列为基本的发展之路之一,于是城市化问题成了近年来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尽管关于城市化问题有许多不同看法,但是明显的共同点是:城镇水平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同时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之间有这十分密切的关系。[1]本文从统计角度入手,通过量化分析,探讨乌鲁木齐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相关关系,提出来未来乌鲁木齐城市化进程的思路和建议。
1.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是现代区域社会经济要素及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区别于增长)的主题动因是新兴产业的不断出现,夕阳产业的及时淘汰,即: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现代城市发展的过程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与升级的动态变化过程。[2]
产业结构与城市化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始终是城市化研究的重要领域,就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而言,城市化首先是一种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中所占的比例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其次,城市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就业人口逐步转向非农业就业人口为主的转移和集中过程,其转移速度越快转移比例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第三,城市化也是由落后的农业文明转变为以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为标志的现代城市文明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对居民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文化素质全面改善和提高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通过第三产业在全社会各方面的全面渗透实现的。[3]
2.乌鲁木齐市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现状
2.1研究区概况
乌鲁木齐市地处天山中段北麓,准葛尔盆地南缘,是世界上距海洋最远的城市,著名的亚洲地理中心就位于乌鲁木齐市南郊30km 处。市区三面环山,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800m,属中温带半
干旱大陆性气候,寒暑变化明显,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64℃,降水236mm。县辖7区1县,总面积12000km2,其中规划区面积10800km2,建成区面积1668 km2。乌鲁木齐有着特殊的地缘和区位优势,是连接天山南北,沟通新疆与内地的交通枢纽。城市建设用地主要是沿河流两岸由北向南伸展在北部平原又向东西两翼展开,呈“T”形分布。乌鲁木齐地属中温带半干旱区,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乌鲁木齐城市化发展非常迅速,并且对西北地区城市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2城市化发展历程
本文以该城市非农人口所占比例作为城市化发展的指标来说明乌鲁木齐市的城市化进程。
乌鲁木齐市的城市化过程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由城市化进程分析可以得出乌鲁木齐城市化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即1957~1960年间,在“”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成为城市人口,大大地提高了城市化水平;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使得大量城市青年流向农村,出现了严重的逆城市化现象;从模型整体中我们可以看出乌鲁木齐市的城市,城市化进程从1980年到1996年的发展都是比较平稳的。因为在这一时期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变化不是很大,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进展也不像现在迅速和繁荣,而且城市的总人口基数不大,农村人口在城市的比重也不多。从1997年至今发展的波动非常快速总体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见图1)。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因为政策的调整所导致的。
[6][7]
60
65
70
75
80
85
90
1
9
5
7
1
9
6
1
1
9
6
5
1
9
6
9
1
9
7
3
1
9
7
7
1
9
8
1
1
9
8
5
1
9
8
9
1
9
9
3
1
9
9
7
2
2011优酷影视盛典
1
2
5
年份
图1  50年来乌鲁木齐城市化进程图
2.3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变动特点
2007年,乌鲁木齐市国内生产总值82028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626575万元,第二产业3165857万元,第三产业4874284万元,三产比重依次为17:33:50。详细见图
中国妇幼卫生监测网2。
50%
3165857,
33%
图2  乌鲁木齐三次产业构成比例图
从以上饼状图可以看出,第三产业产值在乌鲁木齐总产值的比重最大,第一产业的最小,全市产业结构以第三第二产业为主。从图3我们还可以看出进50年乌鲁木齐三次结构演变趋势,1957~1976年间第二产业在国内总产值的比率大,从1984年开始第三产业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即达到了最高的程度并
在乌鲁木齐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起了巨大作用,第一产业的发展一直是快速下降的趋势。然而,如果第三产业过于脱离第一第二产业的支撑,必然给乌鲁木齐市经济造成消极的影响。从产业结构来构成来看(见图3)乌鲁木齐市呈现“三、二、一”型,昌吉州为“二、一、三”型,昌吉州的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疆水平。乌昌两地地域相连,在资源和产业上存在一定的互补,双方开展合作的空间很大,昌吉州作为乌鲁木齐市发展的广阔“腹地”,是资源的供给者,同时又是乌鲁木齐市产业转移的承载者。随着乌昌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实现乌鲁木齐市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调整。
[8]
10
20
30
40
50
60
70
1
9
5
7
1
9
6
1
1
9
6
5
1
9
6
9
1
9
7
3
1
9
7
7
1
波特曼
9
8
1
1
9
8
5
1
9
8
9
1
9
9
3
1
9
9
7
2
1
2
性别对抗5
年份
图3  50年来乌鲁木齐三次结构演变图
3.城市化与三次产业的相关分析
选出城市化水平(Y)作为因变量,第一产业产值比重(X 1),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X 2),第三产业比重(X 3),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X 4),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X 5),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X 6)分别作为自变量,利用1957年~2007年相关数据进行相关分析(见表1,表2),回归方程中自变量的系数称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弹性系数。
表1  三次产业比重对城市化的回归方程
回归方程 R 2
Y 4=0.0797X 4+75.844 0.0045 Y 2=0.2606X 2+65.741 0.1896 Y 3=-0.2078X 3+87.887 0.1525
表2  三产就业比重对城市化的回归方程
回归方程 R 2
Y 1=-0.0954X 1+77.58 0.0303 Y 5=0.0584X 5+74.401 0.0654 Y 6= -0.044X 6+78.872 0.066
第一产业与城市化水平的弹性数为-0.0954,说明第一产业比重阻碍城市化的发展,第一产业比重越高,城市化水平越低。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下降0.0954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与城市化水平的相关关系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对城市化的弹性系数为0.0797,说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乌鲁木齐周边郊区的发展有较多的非农业劳动力开始转移为农业劳动力。第二产业比重与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弹性系数为0.2606,可见第二产业比重仍然对城市化起到促进作用。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增长0.2606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与城市化水平的相关关系看,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即缓慢上升,弹性系数为0.0584。
而第三产业比重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弹性系数为-0.2078。是因为第三产业在乌鲁木齐是经济发展起了龙头作用,但过于发展必然给乌鲁木齐市经济造成消极的影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弹性系数位-0.044即缓慢下降阶段。见图
4
70727476788082842535455565
第三就业人口比重(%)城市化率(%)
图4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
4.加快乌鲁木齐市城市化发展对策
4.1存在问题
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特大城市,发展速度特别快,
但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发达城市相比,乌鲁木齐城市化
植物蛋白提取发展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城镇化进程仍然较慢,城镇体系的布局
和规模结构不尽合理;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弱,对区域经济的辐
射带动作用小;城市基础设施供需矛盾突出等等。况且产业结构调
整缓慢,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畸形高级化,工业内部结构不
合理,乌鲁木齐市新疆干旱区,经济建设以绿洲经济为主,经济布
局离散,再加上行政归属不同,因此,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格局,这
种离散的产业布局直接导致现有经济区域关联度低,互利性差,产
业链条薄弱,产业关联度弱,各地不仅经济目标相似,产业结构也
趋同,普遍缺乏核心辐射源,结果导致两地都没有很好地发挥各自
优势。乌鲁木齐市是乌昌经济圈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但这是
相对的,若从乌鲁木齐城市结构来看,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城市
人口占到95%,农村人口仅占5%,不到10万人,这导致人均GDP 数
据显示较高,而实际上,经济发展水平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高于东
部省会城市。从产业结构看,乌鲁木齐市的一、二、三产业比为17:33:50,表面上看经济结构处在高级阶段,但实际上,一方面是由于乌鲁木齐“大城市,小郊区” 的城市格局,致使第一产业发展空间有限,发展不充分,规模偏小;另一方面,第三产业的内在质量和水平均不高实际处于低水平。[9]
4.2发展对策
4.2.1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都市型农业作为城乡交融的新型产业,在地理空间上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一般意义上,都市型农业是指在城市周边和城市内部间隙地带进行生产和经营,它使整个城市形成绿生态网络。都市型农业与城郊型农业的相同之处就在于它的生产功能。乌鲁木齐的农业发展应当和整个城市的定位相吻合,而目前的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城郊型农业远远不能适应将乌鲁木齐发展为国际大都市的需要。虽然目前乌鲁木齐的科研水平对于发展都市型农业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发展战略的制定应当是具有一定超前性的。我们必须用长远的战略眼光去考虑农业的发展思路。应当针对乌鲁木齐生态环境恶劣,农业科技含量低,结构不合理的现实情况,充分发挥已有的科研力量,积极和国内国际的科研机构合作,引进跨国集团参与农业的经营管理,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通过都市型农业的发展,不仅能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而且都市型农业还能拓宽城市人口就业途径,缓和面临的就业压力。[10]
4.2.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被认为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行业。大部分有害废物是工业企业排放的,因此工业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行业。乌鲁木齐作为工业基地,许多传统的钢铁,建材,机械制造等产业对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为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制定相关的发展战略及发展措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乌鲁木齐工业企业的发展方向应该为:大力发展特优势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工业。乌鲁木齐的特优势产业主要包括石油化学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等。对于特优势产业,应努力提高其科技含量及附加值,同时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高新技术产业应重点加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等领域的开发。对于传统工业,要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对于污染严重、能源消耗量大,投入产出效率低的工业企业要坚决关闭,绝不能只顾经济效益而损害了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今后乌鲁木齐工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在促进总量增长,转向优
化工业结构的高起点上,重点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重点行业”,“拳头产品”,“重点产品”四个梯队,使之成为乌鲁木齐工业的新增长点。
4.2.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主要依托。只有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才能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提高城市人口所占比重;才能提升城市的服务功能,实现21世纪城市化的深层次发展。乌鲁木齐第三产业的发展应以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为中心任务,优化调整服务业结构,继续改造提高商贸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旅游,社区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
信息服务,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带动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增
强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乌鲁木齐应按照“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
易,搞活大流通”的指导思想,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
制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推进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进程。依托新疆
和乌鲁木齐丰富的自然风光,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迹和多姿多彩的
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我们应利用乌鲁木齐作为西部对外开放的窗口
和交通枢纽的优势条件,挖掘整合旅游资源。应加强旅游基础设施
建设,加大与各地州市的联合与协作,发展大旅游,树旅游名牌,
创旅游名城,形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四方联动,辐射全疆的旅游
格局,使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大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了把乌鲁木齐建成国际大都市,我们必须坚持社会化,产业化的
方向,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业的发展。鼓励个体,民营和社会各方面
兴办社区服务业,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通过社区服务业的发展,
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提高城市化的水平,要大力推进都市型特
的城乡一体化新型社区建设。
参考文献:
[1]丁咏梅.湖北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的相关分析[J].统计与咨询,2007
(6).
[2]陈柳钦.论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从产业结构转移与发展的视角来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探析
周海娟1  李圣雷2
(1.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100;2.广西师大政行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个命题曾经在我国思想界刮起过理论争鸣的“旋风”,随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
繁荣”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顺应时代的要求也有了“狂飙突进”之势,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否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否可能?马克思
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何以可能的?本文对此略谈拙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何以可能
我们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当然是就我们自己
国家而言的,作为一种哲学理论有没有普世或者普适的价值性不是
笔者在这谈论的主要问题,笔者只想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国
家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哲学略谈拙见。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化的必要性
毋庸质疑,马克思主义传入我们国家之后,与我们国家的具体
国情和实践相结合依次指导了我们国家的革命、建设、改革和社会
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国家不同时代的领导人、邓
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相继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
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地进行了理论创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进程,取得了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
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硕果。这些理论成果中无不处处凝结着创作者
的智慧汗水,同时又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光辉,这些理论
成果之所以能够被写进宪法和党章作为我们国家制定各项方针政策
的重要参照和依据,是因为它们是“从众中来”可以“到众中
去”的被实践检验和证明了的科学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可以化为千
百万乃至上亿万人民大众行动指南的理论工具,是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大众化的智力精髓,也是带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
的成功典范!
近些年来,由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搞活了市场经
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金钱观、名誉地位观等等
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西方某些国家对我国和平演变政策的不
断输入,国民之中拜金主义盛行、享乐主义泛滥、虚无主义猖獗、
官本位思想严重等等导致一些国民信仰缺失、理想沦丧、道德滑坡、
人格分裂等异化现象纷呈而现,人们热衷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
在的物质利益,而对于一些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之类的东西根本不
感兴趣,认为那是专家、学者和领导人的事情。于是,要想让马克
思主义深入人心,要想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提高国
民的思想理论素养,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见到成效的。
但是,不能因为任务艰巨,工作难做,我们就采取行政命令措
施民意或者干脆放弃这项长期的历史工程,我们要把马克思主
义哲学从书生学者的书斋中解放出来,由抽象的理论变为通俗易懂
的读物,用鲜活的经验事实去让老百姓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
理论武器的重要性,让他们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个理论,不
让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有机可能,抢占了我们国民的头脑这块重要阵地。
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刚形成时就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引自《德意志意识形态》),同样,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头羊”,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可轻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核武器”在捍卫我们国家思想堡垒中的重要作用,而这个“核武器”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开关和密码子不是只有最高决策层掌握,也不是只有专家学者控制,更不是让知识分子精英们掌管保存,而是所有中国人都要烂熟于心,一旦各种敌
对势力犯我华夏,虽远必诛!鉴于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必要装备。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可能性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成功的历史典范性。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有着丰富和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的。早在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传入我国被中国化之后,以艾思奇、李达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就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掀起了一场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运动。
蒋介石称艾思奇同志的《大众哲学》击溃了国民党‘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可见其对于中国革命成功在思想上所起的作用之大。艾思奇同志的《大众哲学》之所以能够推广,因为他迎合了革命众的需要,结合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和面临的问题,采取了通俗易的的语言表达形式而不是枯燥乏味抽象晦涩的论述,他把深奥的哲学道理以具体生动的鲜活事例展现在读者面前,像“一块招牌上的种种花样”、“牛角尖旅行记”、“卓别林和希特勒”、“天晓得”、“笑里藏刀”、“七十二变”等小标题,就别开生面,引人入胜,把深刻的哲理融化在生动的故事里,用众的语言表现出来,从而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易于为大众所了解和接受。
李达同志在《<;实践论>解说》中也采取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受到了的称赞。“你的文章
通俗易懂,这是很好的。在再写文章时,建议对一些哲学的基本概念,利用适当的场合,加以说明,使一般干部都能看懂。要利用这个机会,使成百万的不懂哲学的党内外干部懂得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给李达同志的信中这样称赞说。其实,同志自己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大众化的一个典范。他的著名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重要哲学著作,都是用很通俗易懂的形式写成的,他的哲学具有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鲜明特点。他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学观点。如一分为二、实事求是、波浪式前进等,这是的哲学著作和哲学谈话具有魅力,使人感到亲切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他还善于运用谚语、成语、歇后语、寓言、神话故事等等来
~~~~~~~~~~~~~~~~~~~~~~~~~~~~~~~~~~~~~~~~~~~~~~~~~~~~~~~~~~~~~~~~~~~~~~~~~~~~~~~~~~~~~~~~~~~~~~~~~~~~~~~~~~~~~~~~~~~~~~~
[J].现代经济探讨,2005(1).
[3]郝剑锋.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
[4]陈冰.论厦门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5]吕光辉,赵志敏.乌鲁木齐市城市化发展进程分析[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科技论坛),2007(6).
[6]庞正华,赵君安.明月出天山—乌鲁木齐城市化进程掠影[J].陆桥经济16-18.
[7]王彦靓,徐华君.乌鲁木齐市城市化发展进程及其影响浅述[J].消费导刊2008(3).
[8]《乌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研究》课题组.乌昌经济一体化:思路,路径与对策[J].2007(5).
人类登月50周年[9]艾沙江.艾力,瓦尔斯江.阿部力孜.乌鲁木齐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新疆财经,2005(2).
[10]刘春燕.加快乌鲁木齐城市化进程[J].当代经济,2008(1).
[11]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乌鲁木齐市统计年鉴2008[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马依努尔・肉孜买买提(1983-),女,维吾尔族,新疆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化与区域经济。
收稿日期:2009-11-14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7:35: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737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发展   城市化   城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