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政府为何将移风易俗作为塑造新文明的重要手段?

麦子店街道办事处
民国政府为何将移风易俗作为塑造新⽂明的重要⼿段?
⼀般⽽⾔,⼀个社会中的⽂化现象可分为“雅”与“俗”两种。“雅”⽂化作为⼀个民族、⼀个体⽐较⾼层次的精神结晶,主要存在于知识体⽐较集中的城市,相对⽽⾔,⽂字、知识普及率较低的乡村则主要是“俗”⽂化的阵地。社会风俗,⼜称社会习俗,是⼀定地域相沿成习的⽂化现象,是⼈们在物质⽣活和⽂化⽣活⽅⾯形成的共同习惯。这种习惯、习俗普遍存在于民众⽇常⽣活之中,渗透在诸如信仰、年历、节⽇、礼仪、交际、卫⽣、娱乐、建筑、服饰等社会⽣活的各个⽅⾯。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活的巨⼤变迁,社会习俗也开始了艰难蜕变。这种蜕变⼀⽅⾯是由于不断涌⼊的西⽅⽣活⽅式、社会习俗的刺激与引领,⼀⽅⾯归因于近代仁⼈志⼠有感于中国贫弱⽽改⾰风俗的努⼒。旧时期相沿已久的陈习陋俗⼀度被认为是导致国家衰落的重要因素,⾰除旧俗以改良社会成为改⾰家的重要共识之⼀。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徐秀丽研究后认为:“移风易俗,既包括如、赌博、封建迷信、早婚、男尊⼥卑等社会陋习的⾰除。也包括新习俗如年节及婚丧礼俗的⽂明化、⽂艺体育活动的推⼴、读书讲演风尚的培养以及公益活动如修桥铺路、清洁卫⽣的提倡等。”
saxs
即移风易俗既包括“移”,也包括“易”。中国近代史上,对旧习俗⾸先发起攻击的是太平天国,其提倡的“禁头变服”、“凡天下婚姻不论财”、“⽗母死,禁不得招魂设醮”以及男⼥平等等,都对原有习俗产⽣了巨⼤冲击。但是,太平天国运动⼒度虽⼤,改⾰举措却由于⽆法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故运动⼀失败即宣告终结。揭开害羞之谜
太平天国
戊戌变法时期,改⾰派从“⿎民⼒”、“开民智”、“新民德”的⾓度⼊⼿,认为风俗改⾰是“治国谋时”之本。如严复认为,治国之“标者,在夫理财、经武、择交、善邻之间;本者,存夫⽴政、养才、风俗、⼈⼼之际”。
配料系统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时期,清廷进⾏了⼤规模的风俗改⾰,在兴⼥学倡⼥权、平满汉畛域、禁烟戒毒等⽅⾯取得了较⼤的成绩。尤其是在满洲贵族眼⾥涉及民族根本的发辫在清末也受到强烈冲击⽽不得不有所松动,1911年12⽉7⽇,在资政院的呈请下,清廷准许官民⾃由剪发。然⽽,晚清推动的习俗变⾰对⼴⼤的农村来说影响极其有限,对整个社会的冲击并不太⼤,故民国政府成⽴后,移风易俗仍为塑造新⽂明的重要⼿段。电视剧海之门
清末新政
张宪⽂、张⽟法:《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册)》编辑:浙江⼤学中国近现代史所研究⽣萧宸轩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8:54: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727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