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识近代历史上的革命与改革问题

怎样认识近代历史上的革命改革问题
革命与改革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现象,诸如发生过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中国的辛亥革命等;也出现过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中国戊戌变法等一系列改革。如何评价革命与改革,既是近代史研究中的重大问题,也是学术热点问题。
世界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大致都是通过改革和革命这两种形式。要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眼:
1灌水定额、革命与改革的主要特点。
综合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革命,基本是以实力雄厚的资产阶级为领导者,以广大人民众为主力,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或战争,以暴力推翻旧的统治,夺得政权,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中改革派利用政权的力量,通过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措施,实现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建立近代化国家。近代日本、俄国是改革的典型。
2、革命与改革的主要区别:
翁仲
第一:革命与改革含义上的区别:
twamp
在近代与现代,革命不仅具有政治制度变革的意义,而且已经是一场以民主制度取代专制制度的巨变。同时,革命一词亦从此被用来形容思想、文化、宗教、政治、经济、科技、产业等一切社会领域的决定性发展和关键性变革。其突进与强进的发展状态,更是常常被人用革命一词以概括之和形容之。英文 revolution —— 革命、突进一词,与 高中化学实验创新evolution —— 演化、渐进一词的区别,便意在其中。由是,我们就能够给革命以这样一个定义:首先,革命 —— 不论它采取任何形式,都是历史的一个普遍变革进程。其次,革命还含有迅疾推进甚至 强制推进这一历史变革进程的意义。而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以自我完善或持续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它一般是渐进的过程。 
第二:从类型上看,改革因背景和国情的不同,复杂多样,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内部的政策调整,实现富国强兵,一类是促进社会新旧制度的转变如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革命因发生的原因和革命的内容和暴力形式可分为有三类,一种是民族战争,如美国独立战争等;一类是国内战争,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等;一类是实现和维护国家的统一战争,如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实
现国家统一战争、美国内战等。
学习的艺术
第三:革命通常由下层众发动,是自下而上的,历经暴力、斗争及尖锐的矛盾冲突,其目标是旧的统治和上层建筑,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改革是通过自上而下、和平方式进行的,改革是由统治阶级中的开明派主动实施的,是国家政府行为,其主要目标是维护、巩固自身统治,一般情况下,权力并不易手。
第四:从与旧制度的关系看,革命往往是对旧制度的彻底根本改造,以新制度替代旧制度;而改革则是在保持旧制度的基础上,对某些环节进行调整和改造,是对原有制度的自我完善。
第五:从后果看,因为革命的暴力性,要对国家机器和生产力造成一定破坏,革命后须经过一定的修复和重建,这就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改革因为在形式上是非暴力的,因而对社会环境和生产力的破坏相对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但同时对旧制度的残余保留对,也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某种负面作用。
3、如何评价革命方式和改革方式:
革命或改革到底哪种方式好,不能一概而论,过去在极“左”思潮盛行时,主要是扬革命抑改革的观点,认为革命是对封建因素的彻底扫荡,改革则是保留封建残余,改革不如革命,因而高度评价法国大革命和十月革命。近年来又出现了扬改革、抑革命的观点,认为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以日本和德国为例,说明两国经济发展速度超过英法。
    综观中外历史的发展过程,革命确实是社会变革的动力,在一定条件下,改革也可起到某种变革社会的作用,正如所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具体到一个国家,革命不是万能的,革命后须借助改革措施才能维护革命成果。而改革也不完全排弃革命,一些国家的改革往往是以暴力为基础,如德国、日本,先是经历过一段暴力,改革派得势后,才推行改革措施。
    通常情况下,在改革过程中,不发生政权转变。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社会动荡,对生产力破坏小,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改革对旧制度改造力度弱,保留的旧残余多,这正是德国、日本、俄国封建残余多的原因所在,也是后来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之一。
新标准英语第七册
具体到一个国家的变革,要采用革命方式或改革方式,完全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外部环境。一般情况下,新旧矛盾突出,资本主义发展充分,资产阶级实力雄厚的,往
往会发生革命。反之则发生改革。当一个国家内部须以革命方式才能解决问题,而条件又具备时,为鼓吹改革以抵制、反对革命是不对的;相反,如果需要采取改革方式解决,且不具备革命的条件,却硬要采取革命方式,也是不可取得。对革命、改革的得失应实事求是的评价。
4、对中国近代前期改革和革命问题的评价:
在中国近代前期,先后发生了洋务运动(同光新政)、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为代表的改革运动,也发生了辛亥革命这样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如何评价近代中国的改革和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又一重要课题。
进入新时期后,中国近代史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但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向,有的人极力否定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直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说这些革命都是“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应该“抛弃革命”,与此同时鼓吹革命不如改良,以改良否定革命。
这种把革命与改良对立起来的看法是不恰当的,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基本方式。在近代,改良与革命是对立统一的,更多体现了互补的关系。两种究竟那种形式好,
不能绝对化。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革命是社会变革的动力;但在一定条件下,改革也能起到某种变革社会的作用。通常情况下,人们的最初愿望是在现有社会秩序下进行改革,但历史的进展并不完全按人们的意愿,如孙中山并不是一开始就主张暴力革命的。由于列强的侵凌和清政府的腐败,暴力革命是不可避免的,暴力革命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在中国近代史上,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立宪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都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都先后失败了,这说明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要真正完成民族独立和实现近代化,还须借助暴力革命。当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革命方式解决,而革命条件又具备时,如鼓吹改良抵制革命是不可取的;反之,如果需要以革命方式解决,且又不具备革命条件时,硬要采用革命方式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对革命与改良的得失,应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完全抹杀革命,一味颂扬改革;或完全否定改革,一味颂扬革命,都是不正确的。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4:25: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726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革命   改革   社会   发展   方式   制度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