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打造基础研究卓越科研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发展综述
广东打造基础研究卓越科研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文/拓晓瑞  刘启强  徐久香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源头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广东省委、省政府也把加强基础研究放到战略高度进行统筹部署,全省基础研究能力稳步提升。但是,对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广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广东基础研究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因此,广东需要下更大决心全面推进基础研究改革创新工作,着力构建基础研究卓越科研体系,力争在“从0到1”的突破上形成广东经验,体现广东担当。
一、广东基础研究发展情况的基本判断
近几年,广东基础研究在资金投入、平台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基础研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逐步提高。但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与北京、上海等国内先进省市相比,广东基础研究仍然存在资金投入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顶尖人才和团队偏少、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等短板。通过调查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基础研究
发展趋势,对广东基础研究发展情况
形成以下几点判断:
(一)初步构建了支持基础研
究发展的“四梁八柱”,基础研究
整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综合竞争
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广东加大了对基础
研究的支持力度,制定出台了《关
于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若干
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构建了由
基础研究重大专项、省自然科学基
金、部省联合基金、省市联合基金、
省企联合基金等组成的多方联动投
入体系,打造了以中国散裂中子
源、深圳国家基因库等重大科技基
础设施和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为
引领的基础研究战略科技力量,吸
引了王恩哥、赵忠贤、唐本忠等两
院院士人才团队扎根广东开展基础
研究,成功举办了大湾区科学论坛,
推动全省基础研究发展水平快速提
升。2022年全省高校进入ESI全
球前1‰的学科为12个,前1%的
学科达128个,助力广东区域综合
创新能力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
(二)基础研究资金投入数量
偏少,引导企业投入明显不足,“两
头在外”现象比较突出
2020年广东省用于基础研究
的经费投入为204.10亿元,占研
发投入的比重为5.9%,低于全国
(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平均水
平(6.0%),与北京(16.04%)、
上海(12%)存在较大差距,更
没法与法国、日本、英国、美国等
发达国家相比(12%~23%)。企
业投入方面,除华为、中兴、腾讯
等少数领军企业比较重视基础研究
外,大多数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均未
布局基础研究。此外,广东基础研
究“两头在外”现象比较明显。究
其原因,一方面是缺乏基础研究方
向决策和议题设置能力,开展基础
研究所需要的平台、仪器设备、基
础软件、核心算法等严重依赖国外,
导致在前沿探索研究和重大原创性
突破方面的贡献较少;另一方面是
缺乏高水平学术期刊、高等级学术
会议等基础研究重大成果发布和开
信号检测与估计理论发利用平台,导致大量基础研究成
果流向国外学术期刊,制约了国际
竞争力的提升。
(三)基础研究顶尖人才和
团队数量较少,对青年人才培养重
视不够,人才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
完善
与北京、上海等国内先进地区
相比,广东在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
设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以院士为例,
㼆霢傞➿ꫬ䎃 Ⱏ』㛇炄灇瑕14
截至2021年年底,广东两院院士数量共计150人,低于江苏(500人)、浙江(416人)、山东(181人)、湖南(172人),在全国仅排第五。在基础研究青年人才培养方面,政策力度不够大,多元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存在人才断档风险。此外,人才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受以往“四唯”导向影响,基础研究人才评价标准经常成了“数数”(如统计论文数量及刊物等级、基金、头衔等),“数数内卷陷阱”使基础研究人才变得功利化,难于潜心开展研究。
(四)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实施机制不健全,项目管理经验不够丰富,距离卓越科研管理体系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直以来,广东科技界普遍存在“重技术研发、轻基础研究”的发展倾向,省里的资金、项目、人才等
创新资源优先倾向重点领域技术研发及应用,针对基础研究缺少长远战略规划布局,导致基础研究发展存在“先天”不足。主要表现为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数量较少、项目形成机制不健全、项目管理不够科学等问题,特别是针对“卡脖子”技术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方面的研发布局较少,项目组织方式也单一,定向委托制、板块委托制、首席科学家制等新型方式采用不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础研究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五)基础研究重大科研平台数量偏少,重大原创性成果比较缺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亟需提升
与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区相比,广东基础研究重大平台布局
数量较少,平台功能开发不够,所
形成的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也偏少。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方面,广东
已建、在建和拟建的仅有8项,数
量低于北京(19项)和上海(20
项);国家重点实验室方面,广东
有30家,数量少于北京(122家)
和上海(44家);“双一流”高
校和学科建设方面,广东入选高
体育博客校(8所)和学科(21个)数量
也低于北京(32所、91个)、上
海(15所、64个)和江苏(16所、
48个);成果获奖方面,广东仅获
得2项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
低于北京(15项)和上海(9项)。
与此同时,广东很多基础研究重大
科研平台尚处于起步建设阶段,承
接国家和省级基础研究重大项目能
力偏弱,参与重大战略决策不够深
入,研究成果与产业需求对接不足,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不
够明显。
二、打造基础研究卓越科研
体系的建议
开展基础研究是一项长期性、
战略性工程,只有加快建立适应基
础研究规律和特点的卓越科研体系,
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基础研究发展水
平。建议广东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和魄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
力,大胆改革创新基础研究实施模式,
以争创“六个世界一流”为目标(即
世界一流人才、一流平台、一流企业、
一流学科、一流制度、一流成果),
系统谋划构建“人才+平台+企业+
学科+制度+成果”六位一体的基
础研究卓越科研体系,打造基础研
究新范式,在“从0到1”的重大
原创突破上形成广东模式。
(一)坚持引进和培养“两手
抓”,打造世界一流人才队伍
一是实施新一轮“海外引智
计划”。紧紧抓住海外华人“回国
潮”机遇,面向产业经济发展主战
场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和诺贝尔科
学奖级科研人才;设立基础研究海
土耳其式开局
外人才工作站,吸引国外优秀科研
人才入站开展工作,实现“曲线引
才”;设立海外科学家项目,重点
吸引海外华人、华侨等来粤参加重
大基础研究项目,集聚一批华人科
学家。二是实施基础研究本土科学
家培养计划。研究实施基础研究院
士人才储备计划、基础研究青年拔
尖人才计划、基础研究后备军培养
计划等,分层次、体系化培养基础
研究本土人才,夯实人才发展根基。
(二)新建和重组挖潜“双线”
作战,打造世界一流科研平台
一是实施基础研究“强基工
程”。集聚各方资源和力量高水平
推进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
秒激光、冷泉生态系统等国家级科
技基础设施建设,壮大全省基础设
施产业集。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
一期、深圳国家基因库、强流重离
子加速器、中微子实验站等现有大
科学装置,在粤港澳大湾区谋划实
施一批国际或国家级大科学工程
(计划),提升基础研究国际影响
力。二是推进实验室体系重组工作。
对现有十个省实验室进行重组优化,
支持有条件的省实验室积极创建国
家实验室,对没达到预期目标的省
实验室进行重组或摘牌,谋划在重
大战略领域新建一批省实验室。按
照国家部署,深入推进国家重点实
15
发展综述
验室重组工作,充分发挥实验室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作用。三是推进基础研究平台载体建设。实施“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专项,聚焦广东优势基础学科领域创建一批省级和国家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提升大湾区科学论坛的国际影响力,着力打造全球顶尖科学家交流平台和全球重大科研成果发布平台,解决基础研究“两头在外”问题。
(三)加快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创建世界一流企业
一是实施“灯塔企业”培育工程。发挥广东制造业强的优势,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对标全球“灯塔工厂”标准,加强业务能力建设,对成功入选“灯塔工厂”的企业给予奖励。二是实施科技领军企业“筑基工程”。总结腾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先进经验做法,择机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实施,引导更多科技领军企业设立“新基石项目”,提升企业基础研究能力。三是实施省属国有企业“强核工程”。支持省属国有企业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将高校和科研院所变为其“外挂”科研机构,进一步增强省属国有企业研发创新能力;鼓励省属国有企业设立基础研究发展基金,围绕产业技术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体现社会担当。
(四)以高校“冲补强”为契机,创建世界一流学科
一是实施“基础学科提升计划”。抓住“双一流”建设机遇,引导高校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支持更多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和ESI全球前1‰,打造一批具有学科特和竞争优势的“单打冠军”。二是推行“大师培养计
划”。遴选高校优势学科带头人创
建一批大师工作室,培养一批学术
大师。三是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
区”。选择基础研究优势突出的高
校和科研院所重点团队,给予长期、
稳定和集中支持,赋予“基础研究
特区”充分科研自主权,允许其自
由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
(五)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构建世界一流制度体系
一是研究制定《广东省基础研
究发展促进条例》,将基础研究财
罗贤哲政资金投入、人才培养、重大平台
建设、成果产业化等写入条例,支
持基础研究长期稳定发展。二是推
进基础研究项目管理制度改革,推
行基础研究长周期项目(5年~10
年),建立多渠道项目选题和快速
评审机制,强化对“人”的长期稳
定支持。三是探索实施基础研究大
igg部制,支持战略必争领域和重点行
业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
同成立“基础研究推进部”,开展
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协同攻关,
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
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
过程创新生态圈。
(六)以需求和应用为导向,
创造世界一流科研成果
一是实施“诺奖项目培育计
划”。聚焦国际最前沿和最有可能
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由国际知名
战略科学家、首席科学家等共同提
炼和评选一批“基础研究诺奖领航
项目”,力争取得一批诺贝尔科学
奖级重大科研成果。二是建立“诺
贝尔科研工作室”。鼓励和支持全
球诺贝尔奖获得者来粤设立科研工
作室,省里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培
养科研人才和科研精神,实现基础
研究与国际接轨。三是建立有利于
原始创新的成果评价体系。坚决破
除“四唯”,建立以“质量-绩效-
贡献”为核心的基础研究评价体系,
增加科研成果首创性、突破性、带
动性评价权重,引导科研人员勇闯
“科研无人区”。
(编辑:陈岚)
【作者简介】
拓晓瑞(1983-),男,硕
士,副研究员,任职于广东省科学
技术情报研究所,研究方向为科
技战略管理、技术创新等;刘启强
(1978-),男,硕士,副研究员,
任职于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科技战略、
科技传播;徐久香(1983-),女,
博士,副研究员,任职于广东省
社会科学院,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技术创新等。
㼆霢傞➿ꫬ䎃 Ⱏ』㛇炄灇瑕16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5:36: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722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研究   基础   广东   发展   人才   科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