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灾害与安全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春季期末考试
        课程名称城市灾害与安全
        学院:      计算机学院氨茶碱缓释片
论述研究城市灾害与安全的意义并结合国内外典型灾害的教训和启示给出    构建安全城市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城市灾害是指由于发生不可控制或未加控制的因素造成的,对城市系统中的生命财产和社会财富造成重大危害的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发生在城市空间,更多是由人为因素导致的,城市灾害源可归纳为地震灾害、洪灾、气象灾害、火灾和爆炸、地质事故、噪声灾害、室内“综合症”、古建筑防灾、城市疾病即流行病灾、交通事故、工程质量之灾等。
城市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空间的集中性,人口密集性,经济的多样性、聚集性、开放性和高效性,社会活动的广泛性。由于城市人口众多,建筑密集,财富集中,是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因而城市灾害具有种类多、损失重、影响大、连发性强、灾害损失增长严重等特点。
城市作为一定地域人口高度积聚的地区,遭受灾害的可能性随时存在,而且受到的损失往往高于人口稀疏地区。因此,在提高城市集约化、现代化水平的同时,重视提高城市的综合防灾能力,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是我国政府的工作目标之一。
城市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造成人员伤亡和国家、集体及个人的财产损失。
风湿骨痛宁胶囊(1)城市灾害对工业和矿业的危害 
工业区是人口最为密集,社会财富最为集中的地区,因此,一旦发生灾害,往往也是危害程度最高的地区。
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地震、洪水、大风、风暴潮、滑坡、泥石流等高强度灾害对工矿企业的危害最大,可以使整个企业或其中一部分顷刻毁灭,造成巨大损失。沙土液化、地面下沉、地裂缝可危及厂房基础。矿井中突水、突瓦斯、崩塌冒顶、突泥、岩爆等灾害可使矿井毁坏或停产。
2)城市灾害对生命线工程的影响。
城市和工矿现代化程度越高,对生命线的依赖就越重,而自然灾害对生命线工程的潜在威胁也就越大。如不加以防御,必将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主要的威胁是:高速缓冲器A、地震引起的地面快速错断、地裂缝位移和地形变可使输送管道变形甚至破裂,中断道路交通。B、过量开采地下水所导致的地面下沉和地裂缝,对输送管道的破坏。C、大风、暴雨、冰雪、霜冻及潮灾对生命线工程地面设施的破坏。D、地震、滑坡、洪水,泥石流等巨灾对生命线工程可以全部或部分摧垮,造成毁灭性破坏。
3城市灾害对社会运行机制的影响。
城市灾害不仅可以给灾区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灾民流离失所,衣食无着,恐慌不安,甚至家庭破坏,而且可以使社会动荡不安,破坏社会正常运行机制,从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当今社会,城市建筑、交通和能源设施、工厂和科研单位都是十分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这些人造物一旦遭到自然灾害损坏,就会处于失控状态,将给社会经济运行带来巨大破坏甚至毁灭性的打击。例如,一个矿山的破坏,会造成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工厂的停工,水源、电力、交通、能源等生命线工程的破坏,还会造成整个城市生产生活秩序的瘫痪。
因此,由结构、系统的破坏,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要比直接经济损失大得多,有些间接经济损失甚至难以用数字表达出来。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类社会面临灾害的类型也发生了变迁,由于人口与生产力向城市集中,防灾减灾形势更加严峻。
最突出的六大社会安全问题:1、贫富分化加剧,众多人口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尊严安全受到威胁;2、社会治安状况恶化;品质量降低,众多人口的健康安全和心理安全受到威胁;3SARS、艾滋病、性病等高强度传染病暴发和流行;4、生态恶化及灾害应对机制落后;5、危机预警和监控机制欠缺,行政执法监控出现漏洞,以及危机处理操作不当而导致的人为社会安全危机。
由于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的存在,一些地区民族矛盾冲突导致战火不断,许多国家内部反对势力猖獗等等因素影响,这个本应以和平为主流的世界显得并不和平。2001911日,随着突如其来的美国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及其建筑的轰然倒塌,使号称“世界之窗”的纽约市标志性建筑永远成为人们记忆中的噩梦。从此,的字眼深深地烙在全世界每一个人的脑海。这次“9·11”事件,既是对美国社会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构成的重大威胁,也是
对美国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重大考验。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充分暴露了美国国家安全体系的某些盲点和脆弱之处,从一定程度上摧毁了有关美国的一些神话和光环。“珍珠港事件”给美国人和世人的教训是:美国不是“安全岛”,这次“9·11”事件是继“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在本土受到的最严重的打击,它再次提醒世人,即使最富有最强大的美国也不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甚至算不上比较安全的国家。
21世纪伊始,这个灾难性事件启示人们:应急管理领域的变革既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的。从国家安全和战略研究的角度看,这次在瞬间造成成千上万人的伤亡和几十亿甚至更多财产损失的“9.11”事件,的确是一个历史的新起点。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强国,应深刻总结“9.11”事件提供的国家安全启示,从新界定“国家安全”的内涵,查各自的国家安全隐患,并依此深市和调整各自的国家安全展略,加快建立各种灾害危机的应急处理机制与体系,做到未雨绸缪。
200211月发生并在20034月蔓延全球的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世界卫生组织称SARS,英文全名为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我国卫生部门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它像一个幽灵悄然降
临在我国的一些地区,而后迅速波及到许多地区乃至全球。它就是冠状病毒,它的一个变种便是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的罪魁祸首,是夺走数百人生命的元凶。
面对“非典”灾害,在强化遏制的同时还要到“非典”之外去原因,必须
认清它不仅仅是传染病,而且是一场波及社会的城市灾害。“非典”危机告诉我们,必须强化社会危机应急管理机制。我们应当建立和完善危机预警机制及危机状态下的社会治安、社会救援、市场监管、信息反馈与沟通、指挥协调等方面常备不懈的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并制定应对可能危机的长期战略,城市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保障。
2008512日下午2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珍重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地震造成伤亡惨重,无数房屋垮塌。
总理闻讯奔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慰问废墟中受困民众,在专机
上研究布置抗震救灾工作。
政府迅速应对并全力组织救援:
用友nc什么意思
1555分作出批示,赶赴灾区
1600民政部紧急调拨5000顶帐篷
1649国家地震局第一次新闻发布会,180人救灾队
1922抵达成都,2142抵达都江堰
2200之前,四川地震局已经召开6此新闻发布会
513756分,数以万计的军队人员、武警官兵和地震救援专家已抵达灾区,部分向震中挺进
51316点,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如实报告灾情
迅速组织抗震救灾,接受国际援助
五星红旗,第一次为国内遇难者而降 ,国务院决定,20085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灾难信息的公开发布与开放式报道
从救财产,到救生命,再到救心灵,我们的救灾理念出现了很大的进步。汶川地震:中国形象的嬗变信号,中国迅速应对震灾赢得世界赞誉。
同时汶川大地震又值得我们反思:
A.震前未能有效预测,对灾情应该做出准确判断,这基于日常的专业化准备工作。灾害发生时,最佳抢救的黄金时期的前24小时是联系失聪期,接着24小时是综合协调期,后24小时是军队开进期。黄金时期就这样白白浪费了。直到第四天,救援部队才全部到达重灾区乡镇。客观地说,地震发生后前72小时最佳救援时间救灾效果并不理想,大量废墟没有被触及,大量被掩埋的人失去了生还希望。地震当天救援人员直指汶川,却被阻滞在通往汶川路上,而汶川县城的受灾不是最严重的。空军第一天未能及时发挥作用,周边很多重灾区道路是通的,却未能在最初24小时内部署有效救援力量。当然,这不是责怪谁,而是说,唐山大地震之后,我们应该有所准备,应该有能力在第一时间做出准确判断。以后中国可能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天灾,建议国家成立民政和紧急救灾部,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灾难做充分的应对准备。
B、抢救工作态度积极,难称及时,效率一般,暴露了我们在遭遇重大灾害
的应对方面存在机制方面的。
C、重大缺陷-气体保护焊丝就是谁能在最短的时间调动最有效的力量采取最佳的方式来应对灾难。
D、学校等公共建筑应该执行最严格的防震标准。最令人痛心的是孩子,那
废墟下一堆一堆的孩子!我同时也看到,就在倒塌的校舍旁,还有很多楼房矗立。学校是公共建筑,应该执行最严格的抗震标准。网上有些消息,称地震当中政府性的办公大楼仅倒塌了三四座,而学校倒塌的数量却让人触目惊心达到了五六十座。这次地震让四川的很多地方整整失去了一代人。!面对天灾我们可以强化科学,面对人祸我们不能袖手旁观,我们强烈呼吁,从今以后所有处于地震活跃地带的学校必须达到抗八级地震的标准!
E、军队仍需提高装备能力。此次动用了十几万人的部队集结,不亚于打一
场中等烈度的区域战争。但是我们都看到了,在解放军各种可歌可泣的事迹当中,自身的缺陷也暴露出来,我们更多依靠的是自身素质和个人意志。在军力强盛的今天,缺陷也非常明显,比如缺乏保障复杂地形通过的能力,缺乏野战通信时足够和有效的装备,这都给我们克服道路障碍和环境因素添加了不少的困难。如果说雪灾暴露出我们在战时交通能源
等方面的缺陷,那么地震就告诉了我们在全天候环境下的通过能力和通讯弱点。
如果说震惊世界的“9·11”事件,使各国开始重新审视本国的安全应急管理体系,“非典”爆发则使我国不得不面临这新的国家安全的严峻挑战。如何有效、及时、和平地应对和处理各种传统忽然非传统的威胁,如何在尽可能段的时间内控制事态的发展、降低损失,如何做好与民众的沟通,维护国家长远利益和政府的公信力,已成为我国今后一定时期内必须重视的重大问题。
党中央和国务院认真总结防治非典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布置和强化了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建设,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制定的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法制建设,以此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基础和制度保障。必须“两手抓”,一手抓好应急预案的落实到位,一手抓好应急预案的不断完善,切实提高源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确保预案在应急管理中发挥作用。
“一案三制”被列为国家突发事件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三制指应急管理体制,运行体制,法制建设。两年多来,国家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建设工作成就主要体现在:a、法制建设方面研究和制定了《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处置法(草案)》;b、制定和完善各类和各级突发
公共事件应急预案;c、用防范风险和应急管理的思维方式考虑发展计划和增加国家投入;d、促进政府能力建设和人才培训;闫安书法e、把应急管理作为政府绩效评估和干部人事考核的内容。
全国应急管理工作的今后发展重点:
1、把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从预案编制转向落实到十一五计划中去。需要做好预风险调查、隐患分析,对各类应急资源进行普查。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3:34: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716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灾害   应急   城市   社会   地震   国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