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音乐

原住民音樂、民俗音樂、西式音樂
編寫:沈明尚
民國882月初版
原住民音樂
台灣的原住民(番人)大致上可分為高山族(又稱高砂族或生番)與平埔族(又稱熟番或化番) ︰高山族大多居住在山地,漢化程度少,仍然保有自己獨特的音樂型態及儀式慶典;平埔族大多居住在平原或淺山地區,漢化程度高,已經難以和漢人區分。
高山族的分佈與特︰
1.泰亞族(Atayal)
居住在本島北部及中部。口簧琴是他們獨特的樂器,用於傳說,舞蹈及吹奏音樂等。
2.賽夏族(Saisiyat)
北部中央山脈西側的淺山地帶(新竹、苗栗)。最有名的是矮靈祭的祭典歌。
3.布農族超图(Bunun)
中部中央山脈的東西兩側。以團體歌唱為主,有五度(或四度)的平行唱法,其中以祈禱小米豐收歌,最能代表此族的音樂特質。弓琴是這一族最普遍使用的樂器。
4.鄒族(Tsou)
中部中央山脈的西側。豐年祭中的祭組典禮是他們的傳統,歌唱方式包括單音及和聲唱法,是唯一有三拍子節奏的族。
5.魯凱族(Rukai)
南部中央山脈的西側。是小族,受排灣族文化影響深。
6.排灣族(Paiwan)
南部中央山脈最南段的東西兩側。歌唱形式有單音之外,還有複音唱法的頑固低音,以慶典儀式的團體歌為特質。使用笛類樂器,如雙根鼻笛、單根鼻笛、縱笛及橫笛。
7.卑南族(Puyuma)
東海岸台東縱谷南方的平原。受阿美族影響,只有單音唱法。
8.阿美族(Amis)
東部海岸及平原。高山族中最大的一,擅長單旋律曲調及複音唱法中的自由對位。豐年祭時以團體歌唱跳舞來慶祝,族人會在身上掛各種不同的鈴(衣服及腳上),而且還保有巫女的各種祭祀歌。
9.雅美族(Yami)
蘭嶼島。與本島隔離,歌唱風格極為原始。歌唱內容與泛靈信仰的祭祀、工作(捕魚、造船、種芋與造屋)及傳說有密切關係。演唱方式屬於單音唱法的朗誦形式。慶祝工作房落成的敘述歌是其特點,為異音唱法。
※邵族(Thao,分佈在日月潭一帶的平埔族毫秒)
和一部分的布農族會始用木杵敲擊石板合奏。北京建筑机械厂

漢族的民間傳統音樂
(一)、福佬系民歌:
彰南地區:有天黑黑、白鷺鷥、桃花過渡、六月茉莉、三聲無奈、草螟弄雞公、六月田水、一隻鳥仔哮啾啾、牽亡歌、牛犁調、病子歌...等。
恆春地區:台東調(又稱平埔調,後來的楓港調、耕農歌、三聲無奈及青蚵嫂都是台東調的變形)、思想起、四季春、牛尾擺。民俗藝人陳達是恆春民謠(小調)的傑出歌者。
蘭陽地區:丟丟銅仔、宜蘭調(屬歌仔戲曲調)。
(二)、客家系民歌:
滑光轮
别了 我爱的中国客家歌謠又稱為九腔十八調,九腔是指九個地方所使用不同的語言腔調,而十八調是指十八種曲調名。客家歌謠大致上分為四類:
老山歌:為客家山歌中最早的形式,散板,多襯字,一字多音。原本為山之間的對唱,
所以音拉的很長,以La、Do、Mi三個音為主。
山歌子:由「老山歌」演變而來。速度較快而穩定,旋律還是以La、Do、Mi三個音為主。
平板:有固定的拍子。前三類沒有固定的歌詞,所以演唱者可以自由發揮創作新詞,在對唱(相褒)時尤其能展現特。
小調:有固定的曲名、旋律及歌詞,如「病子歌」、「初一朝」、「思戀歌」、「勸世文」...等。
(三)、南管:
台灣的南管是由大陸福建傳來的,又稱為南曲、南音、南樂、弦管、郎君樂,在台灣特稱為「南管」。
演奏樂器以琵琶、簫、二弦、三弦為主(又稱「上四管」,加上拍板為「五音」),演唱者執拍板居中領唱(也有琵琶獨唱或響板獨唱),這種演出形式與漢代「相和歌」類似。另有樂器:響盞、叫鑼、四寶、雙鈴扁鼓,合稱「下四管」。上下四管合稱「八音」;如加上拍板及嗩吶則為「十音」。
廣義的南管,則包含戲曲,稱「南管戲」,與「南管樂」不同。南管樂獲清康熙賜名為「御前清曲」,並加彩傘宮燈各一。
臺灣知名的演出團體有台南的南聲社、鹿港的聚英社與雅正齋、清水的清雅樂府、台北的閩南樂府、漢唐樂府、華聲南樂社。
南管音樂分三部分:
指:一種曲藝,目前已失傳。
譜:一種清奏的套曲。
曲:歌曲,屬散曲,為抒情、寫景或敘事。
(四)、南管戲:
原泛指大陸南方傳入的戲劇,後來只剩下泉州、漳州及潮州的閩南語系劇種,後來被北管戲及歌仔戲興起而取代。音樂採用南管樂,目前台灣尚有三種劇種:
商标法论文
七子戲:又稱七腳戲或七戲,角分為生、旦、淨、末、丑、貼、外等七種,源自於泉州的「梨園戲」,目前狹義的南管戲就是指七子戲。
高甲戲:又稱九角、戈甲、交加,也是源自泉州。有武班、著大甲。
白字戲:屬於潮劇,較少見。
(五)、北管戲:
北管戲在台灣分兩大派,一是「西皮」,樂器使用京胡(又稱吊規仔或吊鬼仔),信奉田都元帥,承襲「皮黃戲」系統;另一邊是「福祿」,樂器使用椰胡(又稱殼仔弦),信奉西秦元帥,承襲「梆子戲」系統。清朝時兩派壁壘分明,且常有爭,光復之後才逐漸平息。屬板腔體,襯字及襯音多。北管戲的音樂為北管樂,較南管樂使用較多的打擊及吹奏樂器,如大鑼、小鑼、嗩吶...等。「亂彈」原為北管戲的派別,兼演「西皮」與「福祿」,後為北管的別稱。
(六)、偶戲:
偶戲可分皮影戲、傀儡戲、布袋戲等。布袋戲又稱掌中戲,台灣南部喜好演武戲,以南管戲曲伴奏;台灣北部喜好演文戲,以北管戲曲伴奏。近年來在電視的影響下加強了聲光效果,稱為「金光戲」,使用了許多流行歌曲。
(七)、歌仔:
原屬漳州歌仔系統,有四空仔、五空仔、七字仔調、五更鼓調、雜唸仔...等。「安童歌」就是屬於雜唸仔的歌曲。
(八)、歌仔戲:
可能是起於宜蘭,由「歌仔」與「落地掃」、「車鼓」結合而成。後來更吸收了民歌、哭調仔、南管戲、北管戲...等劇種的曲牌,甚至於國台語流行歌曲,成為嶄新的劇種。加上電視歌仔戲的影響,成為台灣目前主要的劇種。以「明華園」、「河洛」歌仔戲團著名,而「明華園」的出國演出,更使得歌仔戲贏得「臺灣歌舞劇」的美稱。
(九)、江南絲竹:
約於清末於江南一帶流行,分為「絲竹班」與「清客串」。絲竹班多為婚喪喜慶場合演奏,清客串為自娛性組織,多在茶館,私人場所演奏。樂曲多來自民間曲牌,曲風輕巧,明朗活潑。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1:17: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699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使用   音樂   歌仔   台灣   歌唱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