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

第一节 网络媒体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
一、网络图书馆的概念释义
目前网络新媒体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已经普及,图书馆的互联网门户网站和等迅速发展,但至今对于网络图书馆并无明确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馆、网络图书馆、在线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图书馆网站等不同提法,而且人们常常把这些混为一谈。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做了简单的梳理,把网络图书馆从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馆等中分离出来。我们认为网络图书馆是借助互联网平台,以建设图书馆门户网站等为主要形式的融信息资源的建设、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在线数字资源接口。网络图书馆,可以理解成数字图书馆的网络版,它可以通过互联网络为读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数字信息服务,包括用户管理、阅读引导、信息检索、资源查询等。
网络图书馆的建设必须依托强大的数字资源的支撑,这就要求图书馆以资源建设为核心,围绕馆藏文献数字化,做好信息资源的加工、存储、管理和传输。同时加强馆际联合,开展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建设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中心,进而更好地为广大用户提供实时的、便捷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二、网络图书馆的服务优势
随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深人推进,公共图书馆对数字门户网站的建设十分重视,积极拓展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网络图书馆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服务也在不断加强,它已经成为昼不关门、夜不闭户的全天候图书馆:成为百问不厌、百答不烦的服务型图书馆,成为开门建馆、惠及大众的全民型图书馆;成为技术先进、功能全面的智能型图书馆。它充分继承了数字技术与互联网的优秀基因,具有与生俱来的服务优势,可以整合不同载体、不同地域的信息资源,可以跨越区域、跨越时空,最终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个性化、高效能的信息化服务,成为大众获取价值信息的精神家园。
(一)资源丰富、形式多样
网络图书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和数字资源,突破了传统图书馆以纸质文献为主要载体的局限,转向以包括电子文献在内的数字资源为主的格局,成为集各种数字信息于身的资源中心。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例,截至2020年底,国家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保有量已达561.3TB,其中馆藏特数字资源总量达458TB。资
源类型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网络资源等多种形式,涵盖范围包括古今中外各个历史时期,内容丰富,种类齐全,其中超过76%的资源已发布服务。而按照《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到“十二五”末,数字资源总量将达到10000TB(超过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之和,相当于26亿册图书,或926万小时视频),其中电子图书达到200万种,电子期刊12000种,电子报纸2000种,音频资源20万小时/100万首曲目,视频资源30万小时/150万部集,网络信息资源1000TB。使每个省级数字图书馆拥有资源100TB,每个市级数字图书馆拥有资源30TB,每个县级数字图书馆拥有资源4TB。如此庞大的数字文化资源,为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也为网络图书馆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覆盖广泛、惠及全民
根据笔者调查,我国省市级图书馆全部拥有自己的网络图书馆,而地市、区、县级开通网络图书馆的更是数不胜数。它们大多资源完备,覆盖广泛,被人们称为没有围墙的图书馆。首先,网络图书馆对读者没有条件限制,它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为所有人提供信息服务,特别是给那些没有机会到图书馆读书的体创造了良好的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它还
可以为个人、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等提供多样化的、灵活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其次网络图书馆对场地和时间也没有限制,人们对馆藏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必受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摆脱了实体图书馆只能到馆借阅的束缚,可以随时随地享用信息资源。我们可以在图书馆,也可以在办公室,可以在社区文化站,也可以在家庭,可以在白天,也可以在深夜,总之只要能够登录到网络图书馆的主页,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享受它的资源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进一步拓宽图书馆服务范围提供了条件,2010年,全国公共图书馆网站总数超过900个,网络图书馆的服务能够覆盖全国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充分体现了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做到了惠及人民,成为普通百姓加油充电的供给基地和修身养性的精神家园。
田婆婆事件(三)开放互联、共建共享
网络图书馆可以实现全方位的开放性服务,因为它具有开放性的建设平台,开放性的整合资源,开放性的管理模式。图书馆文献信息传播的网络化,促进了文献信息资源的传播与共享,推动了文献信息资源的社会化,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效能。网络图书馆作为开放的知识与信息服务中心,充分给予社会中每个成员自由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为所有用户
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网上书目检索、参考咨询、文献提供等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方法,提高了人们的学习效率,并且便于人们随时随地分享、互动。网络的高速传输为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由科技部组织制订的国家标准GB/T28220-2011《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提出,公共图书馆网络与宽带接入是为读者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的基础,并要求网络与带宽接入指标必须达到如下标准。其中省级图书馆包含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级图书馆;地级馆包含地(市、地区、盟、州)级图书馆;县级馆包含县(市)级图书馆。
可以预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云计算”和“三网融合”技术的开发利用,网络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同时网络图书馆可以借力文化共享工程,利用文献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加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生产,打破资源独立的壁垒,实现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智能共享,创造近乎无限的资源空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网络图书馆的共建共享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了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能力,更提高了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产品的供给与服务能力,形成了一个资源丰富、方便快捷、技术先进的满足人民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阵地。截至2012年11月,国家图书馆已经实现与全国25家副省级以上图书馆的虚拟网互联互通,另外有23家地市级
图书馆通过省级馆的网络接入了虚拟网,全国虚拟网已经覆盖了包括国家图书馆在内的49家图书馆,通过虚拟网建设,地方图书馆不仅可以访问到国家图书馆的海量数字资源,还可以在省内各馆间便捷地进行数据传输,实现数字资源与服务的共建共享。目前,国家图书馆已向黑龙江省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贵州省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厦门市图书馆等8家副省级以上图书馆开放了总量超过120TB的中外文数字资源,包括100余万余册中外文图书、700余种中外文期刊、7万余个教学课件、1万余种图片,18万余份档案全文以及3000余种讲座和地方戏曲等,使读者在当地就可以方便快捷地访问全国各地建设的特资源。
(四)发挥特、区域互补
网络图书馆在共建共享的同时,瞄准区域特点,重点开展地方特资源的发掘和整理,实现了对地域性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利用,为地区地方特文化和民族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支撑。这不仅避免了因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的信息容量。所谓馆藏特资源是各个图书馆具有特的资源,是各馆经过长期建设积累,在某一方面形成一定规模,结构比较完整的优势文献资源。馆藏特资源形式各异、内容丰富多
彩,能为读者提供多样的视角和具有特的服务。例如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开设的地方馆资源,便集中了一些省级图书馆的特资源,其中包括山东、黑龙江、,吉林、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四川等省馆具有特的资源,分为视频数据库和图片数据库两类。视频数据库有湖南图书馆的湖南地方戏剧资源库和湖北省图书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资源库。图片数据库包括地方文献和地方出版物图片、珍贵古籍善本图片、历代人物图像,具有浓郁地方特的建筑、美术、幌子、木雕艺术图片,以及少数民族绘画艺术中富有艺术特的文化遗产之一藏族唐卡等。馆藏特资源共有视频200多场,图片25万余张。各级图书馆都已充分认识到馆藏特资源建设的重要性,而且已经建成了一批主题明确、特鲜明、类型丰富的馆藏资源。比如天津图书馆特馆藏有:服装装饰外刊精选、革命文献、古籍善本图录、缩微影像;安徽省图书馆的馆藏特资源有:安徽文化、安徽国家级名城、工艺美术、廉政文化、企业信息专题文献、文化简报、安徽戏曲、红旅游、淮河纪事、馆藏名人手札等;河北省图书馆的馆藏特资源有:皇家陵寝、河北戏曲、红旅游、河北杂技、唐山皮影、河北古建筑、民间遗产、文化旅游等;南京图书馆的馆藏特资源有:轻纺艺术杂志、盲人有声读物等;长春图书馆的馆藏特资源有:百年长春资源库、长影影片资源库、伪满十四年史料资源库、“红记忆”专题数据库、萨满文化专题数
据、馆藏国家珍贵古籍数据库等。由此可见,我们可以举全国公共图书馆之力,以文化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为抓手,发挥特,优势互补,共建优秀地方特数字资源,提升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和保障的整体水平。
三、诠释生命网络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力推进,网络图书馆的建设也在蓬勃发展。2013年9月国家图书馆将馆域网与互联网接入带宽由250兆拓宽至1200兆,为提高数字资源的供给和传输能力奠定了基础,使人们对网络图书馆的信息保障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充满期待。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网络图书馆还存在发展不均衡、资源重复、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等问题,特别是数字版权之争成为网络图书馆最大的隐忧。
(一)数字版权之殇
据中国版权协会近日发布的预测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网络出版的销售额将占到出版产业的50%;到2030年,90%的图书都将是网络版本。在如今网络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字版权问题已成为全世界面临一个重大难题,我国也不例外,许多案例令人深思。比如2
002年6月,北大教授陈兴良诉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侵权案;2007年4月,中国标准出版社诉超星数字图书馆侵权案;2008年4月,480名硕博士诉万方数据库侵权案;2009年10月13日,央视《朝闻天下》栏目报道称,谷歌数字图书馆涉嫌大范围侵权中文图书;2012年3月,北京书生公司诉盛大文学侵权案;2013年11月,中青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诉百度文库侵权案等等。由此可见,妥善解决数字版权的授权问题,成为目前图书馆行业亟待解决的重中之重,它不仅关乎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关乎公共文化事业的走向,甚至关乎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在这个因为版权之争而乱象丛生的网络时代,我们应该对数字图书馆的版权保护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共同参与解决,寻求共赢方案,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版权的局面,努力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法律和社会环境。
(二)重复建设之痛
目前网络图书馆建设热情持续高涨,数字门户网站成为各地公共图书馆的标配门面,但由于各馆之间的沟通和融合还存在很多问题,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协调,所以无论硬件设施还是文献数据都难以兼容,不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困难,重复建设依然严重。比
如: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等,它们的数据库虽各有侧重,但为了各自的“大而全”不可避免的交叉重复收录,各级图书馆也有类似现象。这种各自为政的、完全独立的建设方式带来大量的重复性工作,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因此,公共图书馆应结合本地数字资源的实际需要,转变观念,提高资源共享意识,扩展馆际互联,综合利用目前国内已经建立的各种数据库、知识库资源,补充和完善馆藏数据库尽量避免重复建库。同时应结合本地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特点,建设一些具有本地特的地方文献数据库,丰富具有特的馆藏资源。总之,各地图书馆可以借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杜绝重复建设,在打造自己的特资源的同时,实现中华优秀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望京南湖中园小学人才匮乏之忧streambox vcr
bak《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重点提高基层公共图书馆骨干的业务素质,加大对优秀中青年人才队伍的培养,特别是围绕古籍保护、未成年人服务、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等事业发展重点领域培养一批领军人物,造就一支数量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有良好职业道德与服务能力的人才队伍。但是目前公共图书馆中这样
的领军人物实在匮乏,甚至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尽管我们越来越重视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不断加强馆员队伍知识结构的调整,但是目前馆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不能适应网络图书馆发展的需求,仍然缺乏同时具有图书馆专业知识和网络应用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随着网络图书馆的快速发展,数字信息资源的挖掘、整理与传输成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这也对图书馆的管理和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需要文献资料数据的加工人才,需要开展参考咨询服务的专业导师,需要能够支撑技术维护的网管高手,需要独具慧眼采集情报的信息猎头,需要既有信息创新能力又具备专业学科知识的学科馆员,更需要一支学有专长、爱岗敬业、善于管理的专业队伍。
(四)资金短缺之苦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扶持的公益服务性的事业单位,建设经费主要依靠上级主管单位的拨款。尽管投入资金有所增加,但要建设自动化、数字化、先进化的网络图书馆,目前的投入资金还远远不够。近年来图书、刊物价格的大幅暴涨,书刊订购费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采购新增数字资源以及续订维护的投入资金也在快速膨胀,这必然加重各馆的支出负担,许多图书馆只能维持现状,保障基本经费支出,开展网络图书馆建设更是举步维艰。iesuper
尽管国家图书馆于2010年就实施了“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服务网络,将国家图书馆优秀的数字资源推送到全国每一个县,使全国所有县级图书馆都具备了数字图书馆服务能力。但网络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系统、长期的工程,硬件设备、软件资源、人员培训、数字化资源的更新、馆藏文献的数字化转换等等,都需要充足的经费作后盾,因此资金短缺仍是建设网络图书馆的最关键的问题,是困扰网络图书馆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5:25: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697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图书馆   资源   数字   网络   信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