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智能优化方法

1. 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 GA)是由美国密歇根大学的John H.Holland教授及其学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提出的。在1975年出版的《自然与人工系统的自适应性》一书中,Holland系统地阐述了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对遗传算法的理论发展极为重要的模板理论。
遗传算法基本思想:
遗传算法是根据问题的目标函数构造一个适值函数,对于有多个解构成的种进行评估、遗传运算、选择,经多代繁殖,获得适应值最好的个体作为问题的最优解。具体描述如下。
1) 产生初始种
遗传算法是一种基于体寻优的方法,算法运行时是以一个种在搜索空间进行搜索。一般是采用随机方法产生一个初始种。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构造一个初始种。
2) 根据问题的目标函数构造适值函数
中冶成工建设有限公司
在遗传算法中使用适值函数来表征种中每个个体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每个个体具有一定的适应值。适应值是种中个体生存机会的唯一确定值。适值函数直接决定着体的进化行为。适值函数基本上依据优化的目标函数来确定。为了能够直接将适值函数与体中的个体优劣相联系,在遗传算法中适应值规定为非负,并且在任何情况下总是希望越大越好。
全国女排大奖赛3) 根据适应值的好坏不断选择和繁殖
在遗传算法中自然选择规律的体现就是以适应值的大小决定的概率分布来进行计算选择。个体的适应值越大,该个体被遗传到下一代的概率越大;反之,个体适应值越小,该个体被遗传到下一代的概率越小。被选择的个体两两进行繁殖,繁殖产生的个体组成新的种。这样的选择和繁殖的过程不断重复。
4) 若干代后得到适应值最好的个体即为最优解
在若干代后,得到适应值最好的个体所对应的解即被认为是问题的最优解。
    遗传算法构成要素:雄足球论坛
a) 种和种大小
种是有染体构成的。每个个体就是一个染体,每个染体对应着问题的一个解。种中个体的数量称为种大小或种规模。种规模通常采用一个不变的常数。一般来说种规模越大越好,但是种规模增大也将导致运算时间的增大。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体规模也可能采用与遗传代数相关的变量,以获取更好的优化效果。
b) 编码方法(Encoding Scheme)
编码方法也称为基因的表达方法。在遗传算法中,种中每个个体,即染体是由基因构成的。所以染体与要优化的问题的解如何进行对应,就需要通过基因来进行表示,即染体进行正确的编码(一般用二进制编码)。正确地对染体进行编码来表示问题的解是遗传算法的基础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c) 遗传算子(Genetic Operator)
遗传算子包括交叉(Crossover)和(Mutation)。遗传算子模拟了每一代中创造后代的繁殖过程,是遗传算法的精髓。
交叉是最重要的遗传算子,它同时对两个染体进行操作,组合二者的特性产生新的后代。交叉最简单的方式是在双亲的染体上随机地选择一个断点,将断点的右段相互交换,从而形成两个新的后代。这种方式对于二进制编码最适合。遗传算法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用的交叉运算的方式。
交叉率定义为各代中交叉产生后代数与种中个体数的比。显然,较高的交叉率将达到更大的解空间,从而减小停止在非最优解上的机会;但交叉率过高,会因过多搜索不必要的解空间而浪费大量的计算时间。
变异率定义为种中变异基因数在总基因数中的百分比。变异率控制着新基因导入种的比例。若变异率太低,一些有用的基因就难以进入选择;若太高,即随机的变化太多,那么后代就可能失去从双亲继承下来的好特性,这样算法就会失去从过去搜索中学习的能力。
d) 选择策略和停止准则
选择策略是从当前种中选择适应值高的个体以生成交配池的过程。使用最多的是正比例
选择策略。选择过程体现了生物进化过程中“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思想,并保证优良基因遗传给下一代。一般使用最大迭代次数作为停止准则。
2. 遵义市委书记廖少华蚁算法
20世纪90年代初,意大利学者Dorigo M等人提出一种模拟昆虫王国中蚂蚁体觅食行为方式的仿生优化算法——蚁算法(Ant Colony Algorithm, ACA)。该算法引入正反馈并行机制,具有较强的鲁棒性、优良的分布式计算机制、易于与其他方法结合等优点。
据生物学家的观察和研究,发现自然界中的蚂蚁有能力在没有任何可见提示下出从蚁穴到食物的最短路径,并且能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适应性地搜索新的路径,产生新的选择。作为昆虫的蚂蚁在寻食物源时,能在其走过的路径上释放一种蚂蚁特有的分泌物——信息素,使得一定范围内的其他蚂蚁能察觉到并由此影响它们以后的行为当一些路径上通过的蚂蚁越来越大时,其留下的信息素浓度也越来越大,好来蚂蚁选择该路径的概率也越高,从而更增加了该路径的信息素强度,这种选择被称为蚂蚁的自催化行为。因此,也可以将蚂蚁王国理解成所谓的增强型学习系统。
自从蚁算法在著名的旅行商问题(TSP)和二次分配问题(QAP)上取得成效以来,已陆续渗透到其他问题领域中,如工件排序、图着问题、车辆调度问题、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通讯网络中的负载平衡问题等。
蚁算法这种来自生物界的随机搜索寻优方法目前已在许多方面表现出相当好的性能,它的正反馈性和协同性是指可用于分布式系统,其隐藏的并行性更是具有极强的发展潜力。其求解的问题领域也在进一步扩大,如一些约束型问题和多目标问题,从1998年10月与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第一届蚁优化国际研讨会的内容中可以看出这种带有构造性特征的搜索方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广泛应用。
3. 刘廷析模拟退火算法
模拟退火算法(Simulated Annealing, SA)是属于一种通用的随机搜索算法,是局部搜索算法的扩展,它的早期思想是在1953年由Metropolis提出来的,到1983年由Kirkpatrick等人成功的应用在组合优化问题中.
模拟退火法来源于固体退火原理,将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它的所有分子在状态空间自
由运动.随着温度的逐渐下降,分子停留在不同的状态,分子运动逐渐趋于有序,最后以一定的结构排列.这种由高温向低温逐渐降温的过程称为退火.退火过程中系统地熵值不断减小,系统能量随温度的降低趋于最小值.固体退火过程与优化问题之间存在着类似性. Kirkpatrick等人把Metropolis等人对用固体在恒定问题下达到热平衡过程的模拟引入到优化过程中.即如果E2-E1<0,则接受新状态,否则按概率P接受新状态.T为一随即时间t增加而下降的参变量,相当于退火过程中的温度.这种利用优化问题求解物理系统退火过程的相似性,使用Metropolis算法,适当控制温度的下降过程,实现模拟退火,从而达到求解全局优化问题的随机性方法称之为“模拟退火算法”。
  模拟退火算法在搜索策略上引入了适当的随机因素和物理系统退火过程的自然机理,使得在迭代过程中出现可以接受使目标函数值变“好”的试探点,也可以以一定的概率接受使目标函数值变“差”的试探点、接受概率随温度的下降逐渐减小。这样避免了搜索过程陷入局部最优解,有利于提高求的全局最优解的可靠性。因此,模拟退火算法具有实用广泛性,求的全局最优解的可靠性高,算法简单,便于实现等优点。
基本模拟退火算法的步骤:
步骤1:选择初始状态H(初始解)、初始温度、降温次数等;
步骤2:生产H`,并计算两种状态下的目标函数变化f(H)-f(H`);
步骤3:按接收概率置换H为H`;
步骤4: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至满足结束条件。
4. 禁忌搜索算法
禁忌搜索算法(Taboo Search,TS)是继遗传算法之后又一种元启发式优化算法,最早于1977年由Glover提出。它采用了类似爬山法的移动原理,将最近若干步内所得到的解存储在一种称为Tabu的列表中,从而强制搜索避免再次重复表中的解。如果说遗传算法开辟了在解空间中从多出发点搜索问题最优解的先河,则禁忌搜索法是首次在搜索过程中使用记忆功能的先驱,他们在求解各种实际问题中都取得了相对的成功。
算法基本步骤大致如下:
步骤1:选择初始解X0,X*<—X0,Z*<—f(X*);禁忌列表Tabu为空;
步骤2:对当前解邻域中的X,若f(X)<Z*,并且X不再Tabu中或者X在Tabu中,但不符合期望准则,则X*<—X,Z*<—f(X);X*进Tabu;
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
步骤3:重复步骤2直至满足结束条件。
禁忌搜索算法自提出以来,已陆续应用到TSP、QAP、工件排序、车辆路径问题、电路设计问题。图着问题、背包问题等领域。在TS法提出初期,就已与神经网络进行了有机的结合,20世纪90年代还增有求解过有几十万个顶点的大型TSP问题。该方法与模拟退火算法、遗传算法。蚁算法等相结合,形成了更为有力的混合型启发式算法。
5. 人工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是构造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一个基本依据。1943年McCulloch和Pitts建立了第一个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后被扩展为“认知”模型。认知模型的一个功效可以用来解决简单的分类问题。1982年,美国生物物理学家Hopfield提出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Ns)模型,才被认为是一个重大突破。而Hopfield和Tank用ANN方法求解TSP获得成功以来,更是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该方法的思想是通过对神经网络引入适
当的能量函数,使之与TSP的目标函数一致来确定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随着网络状态的变化,其能力不断减少,最后达到平衡时,及收敛到局部最优解。但是,这种算法在求解中很有可能陷入在解空间中作无目标的周游或者落到许多局部最小点中的某一点上,尽管可以适当修正Liapunov函数,但一些根本性的困难仍很难消除。
随着人们对感知机兴趣的衰退,神经网络的研究沉寂了相当长的时间。80年代初期,模拟与数字混合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作技术提高到新的水平,完全付诸实用化,此外,数字计算机的发展在若干应用领域遇到困难。这一背景预示,向人工神经网络寻求出路的时机已经成熟。美国的物理学家Hopfield于1982年和1984年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两篇关于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论文,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重新认识到神经网络的威力以及付诸应用的现实性。随即,一大批学者和研究人员围绕着 Hopfield提出的方法展开了进一步的工作,形成了80年代中期以来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热潮。
6. 粒子算法
粒子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ames Kennedy和电气工程师Russell Eberhart在1995年共同提出的,是继遗传算法、蚁算法之后的又
一种新的体智能算法,目前以成为进化算法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9:48: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690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问题   过程   种群   算法   选择   函数   搜索   遗传算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