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至民国时期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产生的影响研究

晚清至民国时期西方音乐中国音乐产生的影响研究
作者:刘艺华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7
        要:学堂乐歌是20世纪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最初的新生事物, 它伴随着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而诞生。本文从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与意义论述了晚清至民国时期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产生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学堂乐歌 产生 意义
        作者简介:刘艺华(1978—商业报道)女,河南巩义人,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教学与研究。
小说吕乐       
        一、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
        (一)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音乐文化。1840年战争前夕,同广大人民众的音乐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等五大门类的传统音乐,都已积累了大量丰富多彩的遗产,同业竞争各自形成了数以百计的乐种、曲种和剧种。传统音乐和遗产确实是丰厚的,但同当时突飞猛进、获得高度成就的西洋音乐相比(1840年前后正是西欧浪漫乐派和俄国格林卡等活动的盛期),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却又显得停滞和落后了。经过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 — 1778)和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rich Pestalozzi1746 — 1827花式冰咖啡)之后逐渐完备起来的欧洲音乐教育理论及实践,起初在德国、奥地利颇受重视,美国在1830 什邡政府年后也引入欧洲的理论。广义上外国教育的实践在1718 世纪即已由传教士传至中国,但外国音乐教育理论及实践则是20世纪初由一批早期留学国外的中国知识分子引入的。而且,传教士们带入中国的西方音乐文化时间虽早,但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和对中国民众产生深入影响却是在20 世纪。校正系数
        19 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思想文化潮水般地涌入中国。国内新式学堂的设立成为日本、欧美音乐教育体制着陆的温床。从对外国学校开设音乐课的体制、教材、教学法借鉴在中国留学生以其崇高的使命感的传播之中,在引入之后的若干年的发展进程中,我们
尚可看出:一些自成体系的教育体制仍有着明显的特征。在西方文化思潮激荡下的中国音乐教育实践,主要表现是,形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的初具规模的学校音乐教育模式。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13: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662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音乐   中国   产生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