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小人物分析——以《故乡》中“闰土”为例

鲁迅笔下的小人物分析——以《故乡》中“闰土”为例
摘要:鲁迅先生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学代表,在其作品中为读者刻画了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通过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不难发现,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既不是按照人物的社会及经济地位进行阶级划分,也不是简单地从道德角度将人物分为善恶两面,极具时代特征和社会背景的人物刻画也让文中的人物变得栩栩如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禁让人产生深刻的共鸣。本文以鲁迅《故乡》一文中的闰土作为分析对象,尝试探究鲁迅先生笔下小人物的刻画特点。
关键词: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语文阅读;人物分析;闰土
引言:闰土是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在《故乡》一文中透过作者的描写,在少年闰土到中年闰土的形象转变中让人不禁读出了人生的百态和世事的无常。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与描写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与文中人物以及社会经历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更有助于读者透过文字本身发掘隐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深层情感与寓意。
一、直接形容视角下闰土人物形象的分析
脉动测速《故乡》一文完成于1921年,是鲁迅先生回故乡接母亲时的真实所感,小时候的玩伴闰土从一个灵动的少年转变成眼前的“木头人”,这一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变化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下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作者在文中多次用直接形容的方式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刻画,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鲜活的闰土形象。
(一)直接形容视角下的少年闰土
在《故乡》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先从闰土的名字由来对人物做出了直接的介绍:因为润土,五行缺土,所以为了弥补这个现代性的不足,父亲给他取名为“闰土”。在这一人物叙述和介绍中简单、直接、明了地为作者说明了闰土名字的由来。在少年作者的眼中,闰土是十分神奇和灵动的,他知道外面世界各种有趣的事,不像自己一样生活在犹如“天井”一般的世界之下。文中阐述的雪地捕鸟、月下刺猹以及海边奇遇都直接凸显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高能”时刻。在作者的认知中,闰土是无所不能的,羞涩中透露着活泼可爱与机智勇敢的特点,透过人物形象的刻画,一个活泼可爱的闰土形象跃然纸上。在这样的人物刻画与描写的过程中,作者对少年闰土的情感也非常直白,他愿意和这样的闰土做好朋友,也非常喜欢闰土的机智和勇敢。
(二)直接形容视角下的中年闰土
待业青年阔别近三十年,当作者再次踏入故乡这片土地时无不透露着“近乡情更切”的感觉,尤其是在作者再次见到闰土时,这种人物形象的转变对作者的冲击是十分巨大且影响深厚的,少年时期灵动的闰土形象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像“石像”一样的中年闰土。这一形容词的变化也直接体现了作者对闰土形象的改变,呆滞、刻板是这个中年闰土的最直接特征。另外,在作着的描写中“木偶人”的运用从另一个视角体现了闰土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以及苛捐杂税的压力下变得神情麻木和呆板,再也没有了少年闰土身上的那种灵性。在两人的相见情景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将中年闰土的拘谨和不自然刻画的入木三分,这种人物形象的转变是超出作者预期的,引发了作者诸多的感叹,再相见时的欢喜也逐步夹杂了一丝的凄凉。这些变化在闰土喊了一声“老爷”之后格外突出,作者用了“分明”一词来突出等级制度在对闰土的影响之深。在中年闰土的眼中,“我”是高高在上的“有权势、有地位”的人,而他自己则是贫穷卑微的下层人,一道看不见的屏障将二人深深隔开。在文章中作者通过直接形容的方式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直观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闰土形象的变化其实是千千万万底层社会人民的真实写照,社会制度和苛捐杂税带给他们的压迫也是让作者心痛和苦闷的根本原因。
二、间接表现视角下闰土人物形象的分析
k-8教练机在《故乡》一文中,作者运用了多处间接表现的方式来去刻画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相较于直接形容来说,间接表现的人物塑造手法能够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和开放性空间,更易于读者从自我感知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与感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一)间接表现视角下的少年闰土
作者在文章中写道,随着信念的临近,少年闰土也在“我”的殷切期盼下来到了家中,通过作者“飞跑”相见的动作就能看出“我”对闰土的欢喜之情。“小毡帽”“银项圈”都是作者对闰土形象的间接塑造,通过这样的文字表述读者很自然地就可以联想到一个乡下腼腆的小男孩形象。不到半天的时间,作者和闰土就已经相处的十分融洽和熟悉了,闰土也毫无保留地对作者讲述了许多乡下的趣闻,机智、勇敢、灵动的少年闰土形象凸显。在细节描写中,作者对捕鸟场景的刻画用了“下”“扫”“支”“撒”“拉”“罩”等一系列动词,一副捕鸟的场景活生生的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也转化成了表现自我的旁白。“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段绘声绘的描述从侧面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机智、伶俐的少年闰土形
象,同时借助环境等外部信息的辅助体现了少年闰土这一时期无忧无虑的童年幸福生活。
(二)间接表现视角下的中年闰土
三十年后的再次相见令“我”震惊不已,通过作者的描写与刻画能够看出这些年闰土的生活过的并不如意,外貌特征的变化也可以从间接角度体现出岁月在他身上的烙记。中年的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脸很黄”且有“很深的皱纹”,“眼睛红肿”也并未是因为见面时的激动,开裂的手掌俨然“松树皮”一般,由于衣着单薄,在作者看来有些“浑身瑟索”。如此窘迫的生活情景,带给老朋友的也只能是一把“青豆干”,加上那句格外刺耳的“老爷”和不间断的“摇头”,完全将两个人置身于不同的两个社会世界。这种变化与差距使“我”不禁“打了个寒噤”。面对被社会以及生活摧残的缺少生气和生命力的老朋友,两个人的分别情景也没有了少年时的哭闹,取而代之的是“惘然”。通过作者对中年闰土外貌、语言以及动作的描写,这一时期的闰土已经被生活磨灭了少年时的朝气,俨然与一副压抑、忍耐的劳苦农民形象。通过阅读《故乡》这篇文章不难发现,作者在文章一开头的语言描写中就已经暗示了故乡封闭、陈旧落后的社会环境,压得人喘不过气,再见儿时玩伴时的差距也透过环境的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暗示的作用。
总结:闰土是鲁迅笔下经典的人物形象之一,《故乡》一文中作者塑造了两个闰土的形象,并通过不同的文字描述的方式,透过环境、人物形象、语言等方面的刻画将两个人物形象直观、生动地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文中闰土形象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制度下底层劳动人民的真实写照,作者透过人物细节与外部环境相结合的写作方式,将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塑造与再现,在这种人物塑造的深层背后隐含了对当时社会的无奈和苦闷之情。无论是哪一种人物塑造的方式,都需要以刻画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为基本出发点,透过文字的描述让人物更加传神和生动。
参考资料:
黄磷行业准入条件[1]王桂林.聚焦单元文主题 读中感悟人物形象——例谈“走近鲁迅”单元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语文版),2021(11):64-66.
延边窗口[2]赵尚平.把握故事情节 解码人物形象——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备课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20(31):10-11.
[3]赵玥.关于《故乡》的闰土人物形象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7(18):56.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8:29: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661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作者   人物形象   闰土   人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