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康德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

浅析康德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
作者:胡泽
来源:《青年文学家》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26
        要:康德认为鉴赏判断有四个契机,他从质、量、目的和模态四个角度进行分析,分别得出结论:一、鉴赏判断是主观的,是不带任何兴趣的愉悦;二、无需概念就让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三、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四、无需概念而被认识、进而生发出一种必然的愉悦就是美的。康德的一大贡献在于他将鉴赏判断从认识能力和欲求能力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能力加以研究。流媒体技术
        关键词:主观宿迁市马陵中学 愉悦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共感
        作者简介:胡泽(1987-),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学生,文学硕士,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方向:西方文论。
克拉苏        [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A
plp        [文章编号wrc2011]1002-21392014-26--02
        一、对于质的理解
        康德首先解释了什么是鉴赏判断。康德认为为了区分某种东西是不是美的,我们不是通过知性和客体相联系以达成知识,而是通过想象力把表象与主体极其愉快或者不快的情感相联系。”[1]康德在这里是强调将鉴赏判断与知识判断区分开,客观实在与主观情感区分开。客观实在的东西只是一个契机,一个能让主体兴奋振奋的契机,她唤起的是主体内心的某种情感,这情感或是让人愉悦的、或是不悦的。然而这些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这是主体内心当中具有的东西,是主体思想情感的一部分,是主体本身。例如花之美在花之红当中,花之红只是一个知识性的概念,红花是一个客观的实在的东西,单就认识能力来说,红花是一个经验性表象的实在性的东西,同时它又是一个契机,它唤起主体内心中的情感,一种使主体愉悦的情感,因此花是美的。所以花之美不在花之红当中,花之红只是一个契机,花之美在于主体主观的情感。
        明确了鉴赏判断是与主体情感相关系的,康德又对属于鉴赏判断的主体情感进行规定,即主体的愉悦不带有任何兴趣。就是说,主体与客体之间不发生任何利害关系,主体将个人私欲拿走,处于自由状态。没有兴趣即正心,心不偏不倚,物与我建立一种纯然真诚的关系,在这种状态下产生的愉悦才是鉴赏判断的愉悦。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7:23: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660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主体   判断   鉴赏   情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