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九三年》中雨果的人道主义

浅议《九三年》中雨果人道主义
作者:李雪 崔晓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
定价模型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2
        要:十九世纪以来西方拥有人道主义思想最突出的一位作家是雨果,在他的作品里人道主义贯穿始终。本文结合《九三年》对雨果在小说中表现出的人道主义做了客观的评价,肯定了他对革命与人道主义关系的理解,同时也指出了他脱离社会实际的思想的不足。
        关键词:阶级革命 人道主义
       
        《九三年》(1872年)是雨果的最后一部小说,他以法国大革命中1793年的革命史实为题材,描写了一场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的生死大搏斗。其主要情节是写共和军平息反革命的旺岱叛军的叛乱活动。法国封建王朝在革命洪流的冲击下垮台了。前侯爵朗德纳克在英国封建势力的支持下回到了旺岱地區,纠集了几千农民,企图以愚昧对真理、正义、法律、理智和解放。进行一次愚蠢而又傲慢的长期抵抗。国民工会决定派遣坚定的革命者,教士西穆
尔登到旺岱的一支平叛部队当政治委员。这支共和军的青年司令部官郭文是个人道主义者,同时也是朗德纳克的侄孙。最后,朗德纳克的残部被围困在拉古尔格古堡,他要求以被劫持着的三个孩子做交换,请郭文放他走,却被郭文拒绝了。于是朗德纳克决定烧掉古堡,烧死三个孩子,而且意外地从地道里逃了出来。可是当他听到那三个孩子的母亲绝望的呼喊时,人性在他身上觉醒了,他又从地道回到了古堡中救出了三个孩子而自愿落入共和军手中。郭文被他的人道主义精神所震惊,而从土牢中放走了他,自己却坐在土牢里,甘愿承担全部责任,西穆尔登执行了革命纪律,砍了他的头,然而自己也被郭文的人道主义所折服,而开自杀了。
        在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中,反映了雨果对人道主义理想与革命的关系的理解。雨果充分肯定了这场震惊欧洲的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正义性和进步性,也充分拉姆齐定价肯定扫荡封建势力的资产阶级革命暴力,他认为善对恶的斗争,不用暴力,就不可能取得胜利排队长度”。从整体的角度看雨果并没有放弃革命原则的意思。郭文不仅要求革命军事法庭按照革命的法律判处自己死刑,而且平静地接受了这样的宣判。而那句被看成是暴露了雨果致命弱点的话,在后文中,雨果也做了形象的阐发。他将革命比喻为风暴而人道主义理想是指南针。他说:谭碧生“风暴永远知道自己所做的事。只要有一棵老橡树被击倒,无数森林都会健全起来!……
什么是形而上它所负担的是那么艰巨的清洗工作!在瘟疫的恐怖面前,我了解暴风为什么这样猛烈,既然我有指南针,风暴对我有什么关系?这段语言形象的说明了雨果的观点:既在残暴的反动暴政面前,革命的风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绝对正确的,它清洗的是腐朽的事物(老橡树),它又是新生命的催生婆。但是,他认为革命是一种手段,而人道主义的理想是革命的目标,所以有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这句话。其实,这句话不是说革命和人道主义的对立关系,而是说两者的联系。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3:18: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659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