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康德的义务论行为功利主义很美的伦理学分析案例

用康德的义务行为功利主义很美的伦理学分析案例
泰乐菌素
从康德义务论视角看媒体报道的伦理失范行为:
舌尖上的童年
(一)、漠视人性,将其当成宣传工具和手段
在进行灾难报道时,一些记者存在提问过分冷漠、轰炸式采访、过分关注细节等问题。康德提出,“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康德的自我目的公式中的核心为“人是目的”,人及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只能看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手段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具体方法,当媒体把他人的人性当成一种为达到宣传目的而采取的方法时,就会不可避免地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
(二)、为追求利益,抛弃内心的道德准则张承志
灾难报道由于其冲击性和破坏性而具有巨大的新闻价值,无论是自媒体还是主流媒体都使出“浑身解数”争夺关注。其中不乏一些自媒体受到利益的驱使,故意捏造虚假新闻、传播虚假信息,利用部分受众“情绪先行”的特点,煽动各类不健康的情绪,这其中也不乏一些
codcr权威主流媒体。无论是捏造、传播虚假新闻,还是故意煽动情绪,都是违背道德准则的。康德对道德准则的论述中包含普遍规律公式,“除非我愿意自己的准则也变为普遍规律,否则我不应行动”是道德的行为原则,也是人们判断是非善恶、建立内心道德准则的一个原则。
(三)、过分宣扬不完全义务,制定高不可攀的道德标准
灾难事件发生之时,媒体多会发布一些温情报道,如在地震、洪灾等灾难中,类似“重庆87岁独居老人捐款20万”“68岁环卫工人捐出全部积蓄”“83岁拾荒老人与瘫痪在床的老伴捐养老金救灾”“医务工作者怀孕九个月坚守一线”等报道屡见不鲜 。媒体报道此类新闻的本意在于传递正能量、宣传无私奉献和舍己为人的精神。但从受众的反应来看,此类报道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且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xx在其《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将义务分为完全义务和不完全义务。不完全义务是一种“不严格义务”,是一部分人承担的义务,它塑造高尚人格(如“舍己为人”),但是许多人做不到。诚然,对不完全义务的适度宣传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报道中, 一些媒体过度宣扬不完全义务,通过传媒制定高不可攀的道德标准、营造一个高道德标准的社
会,制造“道德理想国”,不仅对人性产生了极大程度的压迫,也容易造就道德上的伪君子,使虚伪之风盛行。
海乐冰箱
康德义务论对伦理的启示:
(一)、尊重人性,加强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不仅着眼于生命关怀,而且着眼于人性、精神、情感和道德的关怀,把人的生存、人的作为、人的发展当作考察一切事物的价值取向。 把康德对于人及人性的尊崇联系至新闻实践中,则要求新闻传播者秉持人文关怀的精神,不能因为新闻报道而对新闻当事人及其他相关者造成二次伤害,避免因话语霸权、盲目追求新闻价值而造成对人性的亵渎。始终把人性作为目的,而不是追求利益、实现其它目的的手段。
(二)、加强自律,避免迎合外部
普遍的道德律令是由人的意志自身颁布订立的,所以才具有人人遵守的普遍有效性。这种遵守既不是恐惧,也不是出于功利,完全是对规律的尊重。新闻报道要求新闻客观真实,是因为客观真实这一行为本身是善的。如果过分注重报道行为的结果,导致迎合公众,以
情绪先行,将会产生大量的煽情报道, 只有个人与行业遵循自由意志、加强自律,才能避免此种失范行为。
洪福子(三)、出于义务,敬重行业法则
康德讲到人是理性的动物,“一个拥有纯粹理性实践的人,会按照普遍的立法原则来行事”。 康德在有关“道德命题”的论述中提出,一个行为要具有道德价值,只是“合乎义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是“出于义务”。一些学界及业界的权威已经为新闻行业制定了自身的积极义务和消极义务,而这些义务的制定能否改善行业内的一些伦理失范行为,取决于新闻工作者能否以“出于义务”的意志去尊崇。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4:21: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657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义务   新闻   人性   行为   报道   目的   过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