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对宋庆龄人生道路的影响和作用

论辛亥革命对宋庆龄人生道路的影响和作用
客房管理系统设计 者:朱玖琳
辛亥革命使中国在形式上成为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意义重大。辛亥革命爆发时,宋庆 龄正远在美国留学,但是从革命爆发的原因、结果来看,这场革命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决定了她的人生走向。纵观宋庆龄反对封建专制、追求民主共和的足迹,辛 亥革命对她人生道路产生影响和作用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来分析:第一阶段是宋庆龄蕴蓄共和理念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在清末新政、个人教育背景、家庭及其宗教 信仰的影响下,宋庆龄形成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共和理念,成为一名反对清廷专制腐败统治的革命支持者;第二阶段是宋庆龄形成为共和事业而奋斗终身的信念的 阶段。在这一阶段,她从一个革命支持者转变为一名革命参与者,她帮助孙中山从事共和事业,并在孙中山身边接受“导师”的亲自指导,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共和 国,如何来建立一个这样的共和国;第三阶段是宋庆龄在孙中山身后踏上政治舞台,直接投身丈夫毕生的事业,实现一个真正的中华民国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宋庆 龄始终坚持建立一个三民主义共和国的信念,追求人民民主和自由。但是,她没有死守孙中山的理论。她反对孙中山军政、训政、宪政的三阶段论,强烈要求国民党 迅速结束一党训政。
[关键词]
宋庆龄 孙中山 辛亥革命 共和国 一党训政 联合政府
辛亥革命最显著的成就是清廷逊位,最重大的意义在于“至少在形式上中国已成为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使含有世界人类五分之一的国家的专制政体消灭”,但它并不是一次成功的革命,因为它没有实现“真正和绝对的民主政治”1 邵力子
章开沅先生说过,纪念辛亥革命要看三个一百年--革命前一百年积累的历史问题,革命至今一百年中国如何走过,未来的一百年中国乃至世界发展将何去何从。
的确,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绝非1911年革命的结果,促成1911年武装起义胜利的也绝非革命党一派的力量。虽然清王朝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 统治,但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对促进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实际效果是不可忽视的。最终,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促使站在开明专制、君主立宪、民 主共和的三岔口上的中国各派主要势力联起手来,合力走上了民主共和的道路。然而共和制度在中国只是昙花一现,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继承了他的衣钵,“中华 民国”仅剩躯壳;蒋介石执政后,又长期施行“训政”……
人类造就了历史,而同时,正如孙中山所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历史对作为个体的人而言,影响甚至决定着每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和最终命运。
有关宋庆龄与辛亥革命主题的研究文章多侧重于政论,少有分析这场革命是如何影响宋庆龄人生道路的。辛亥革命爆发时,宋庆龄尚在海外留学,但这并不意味着 这场革命与她的人生毫无关系或者影响不大,相反,从这场革命爆发的原因、结果来看,它改变了宋庆龄的人生轨迹,决定了她的人生走向。本文拟就此问题作初步 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共和理念的蕴蓄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成立。消息传到美国后,宋庆龄于当年4月撰文,热情讴歌辛亥革命是继滑铁卢战役之后“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法国大革命高举“自由、 平等、博爱”的旗帜,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法兰西共和国。宋庆龄认为中国革命也给中国带来了自由和平等,“但是博爱尚有待于争取”, 因为世界和平尚未实现,中国还未从列强的爪牙中挣脱出来。2
在宋庆龄成长的道路上,促成她形成“自由、平等、博爱”之共和理念的因素有多方面,这其中既有历史大潮的推动,也有个人成长经历以及家庭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1.清末新政对宋庆龄人生道路的影响。
宋庆龄出生时中国已深陷落后挨打的境地,清廷统治危机四伏,在内外交困之下,清廷为自保不得不思变,慈禧太后在镇压了戊戌变法运动后,仍然决定变法。1901129日,正在西安避难的慈禧下变法诏,宣布实行新政,新政涉及军事、经济、教育、政治诸方面。
“中国认识到她大量需要受过现代教育的男女人才”3 ,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这一改革对国家而言,“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民族文化的提高”4 ,对宋庆龄个人而言,则直接影响到她人生道路的走向。
19061月,出洋考察政治大臣戴鸿慈、端方行抵美洲后,参观美国各种学校,并与各校校长商谈有关向美派遣留学生的事宜,耶鲁大学、干尼路大学、威尔 斯利女子学院表示愿赠给学额,但学生必须程度合宜方可免收学费。5 端方历来重视办学,考察归来后,他更是将教育提高到无以复加的立宪国“国本”地位,在向朝廷提出的宪政方案中指出:“欲修其政,必先智民;欲智其民,必先 兴学”。6
是年9月,回国后不久的端方即莅任两江总督,他随后下令在其两江范围内的苏、皖、赣三地分科考试,评定录取 赴美留学生。力主振兴女学的端方在继1905年首次选派女生赴日留学后,又在此次特别辟出名额给女生赴美留学,于是中国历史上便有了首批官费赴美留学的4 名女生,其中之一是宋庆龄。
这次考试于190761112日(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初一、初二日)在南京举行,原定 lancet选取男生10名、女生3名,所考科目除了语文和英文外,还有数学、理化、历史、地理。值得称道的是,主考官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维新派思想家、时任安 庆高等学堂监督的严复,他应两江总督端方电召,于66日(四月廿六日)赴宁。他既是该次考试的出卷人,也是语文和英文两门主科的阅卷人。考试最初报名者 踊跃,有200余人之多,其中女性也有30人左右,及至临考,男性仅70余,女性不过10人而已。参与考试的宋庆龄曾自豪地说:“杭州现代汽修学校1907年,教育部门为 派遣女学生出国留学而举行了择优录取的考试。被选派的留学生享受由威尔斯利提供的奖学金。这场考试的成绩使那些男主考官们认识到,女学生在智力方面并不亚 于男学生。”7 丰田picnic但事实上,严厉的考官严复并不这么认为,他批评男女考生程度都很差,“女子程度尤浅,接到题纸,与之对觑,不能下笔;英文勉强写出半板,而文法亦多支 离。”8 严复的判卷结果仅有56人及格,女生全不及格,但他最终还是照原议选
10名男生和3名女生赴美,并于6月(五月)发榜。据江宁《学务杂志》丁末 1907)年第六期记载,这10名男生分别为:胡敦复、辛耀庠、王钧豪、韩安、倪锡纯(即宋庆龄的小舅舅--作者按)、陈达德、李谦若、郑之藩、蔡彬 懿、侯景飞,由于王、侯二人想完成在北洋大学的学业,遂由备取生杨景斌、杨豹灵递补;3名女生分别为胡彬夏、宋庆林(即宋庆龄--作者按)、王季茞;当时 备取的还有王季明和杨荫榆2名女生,被送往日本。9 经过严复的帮忙争取,在考试已结束的情况下,不属于两江范围的浙江嘉兴人曹芳芸和曹云祥弟俩于7月中旬(六月初)来宁补考,并补入此次赴美留学名单。所 以赴美人数变成男生11人、女生4人。
15人虽然在严复眼中“程度极低”,但端方预言他(她)们“学业气质均堪造 就”10 。的确,他(她)们日后几乎个个都是中国的栋梁之才。男生名单里的胡敦复是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韩安是中国近代林业的开拓者,李谦若是交通大学土木工程 学院院长,郑之藩是著名数学教授。女生也不让须眉,除宋庆龄外,胡敦复妹妹胡彬夏回国后在多所大学任教,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之一;王季茞日后成为生 物学家,是近代中国科技女杰之一。备取女生杨荫榆日后成为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长。他(她)们日后有此成就无疑得益于在美留学的这段经历,得益于清末新 政的教育改革。
2.清末新政对宋庆龄思想的影响。
191111月,宋庆龄在院刊 《威斯里安》上发表《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一文,从第三者的角度归纳了海外教育对留学生个人的作用:中国政府派留学生到西方学校学习和吸收西方的思想, “实际上,是去接受促进埃及、巴比伦和亚述这些古老国家当今社会进步的一切事物。”11
清廷自洋务运动始派留学,这些海外留学生大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尤其在清末新政阶段,他们深感救亡图存的迫切性,在接受新思想的洗礼后,更加厌恶清廷的专制腐败,逐渐倾向于革命,宋庆龄便是其中一员,她和所有爱国者一样,心中一直“蕴蓄着反满情绪”12
《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一文发表于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一月,但从文章的内容可以判断,该文撰写于清廷当道之时。在文中,宋庆龄大胆批评清廷统治道:“数百 年来,中国的政治一直以任人唯亲和弄虚作假为特征。政府的要职都为御用文人、朝廷亲信以及靠政治交易青云直上的人所把持。他们对朝政一窍不通,甚至连 一点装模作样的治国本领也不具备。人民悲惨的境况,层出不穷的和起义,是这种选拔能干官员的可耻方法带来的后
果。”13
她认为:“自由与平等不是靠罢工、骚动和政治混乱,而是靠更为普及的教育和启蒙运动来保证的。”宋庆龄当时尚不满20岁,但已经体现出她思想的深邃性。
欲社会进步,思想启蒙是基础,所以,教育家严复力主“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变法家梁启超将戊戌变法的失败归结为中国民智未开,故努力宣传“新民说”,希望中国人民从帝国时代的臣民转化为现代国家的国民;清廷重臣端方也说“欲修其政,必先智民”。
革命家孙中山同样认为中国“昏睡的人太多了”,“蒙上眼睛毫无反应的人实在太多了”,“国家只是在形式上存在”,“将来沦为欧美列强、白种人的奴隶的命 运,也是不可避免的”14 。但与严复、梁启超不同的是,他主张革命新民。他曾在与保皇派的论战中,借助西方的“天赋人权论”,批驳保皇派所谓“中国人无自由民权之性质”,必须实行 “开明专制”的言论,指出:中国人历来禀有民权之性质,“虽不及今日西政之美”,但经过革命必然会使中国由“野蛮之自由”进到“文明之自由”,革命才是提 高国民素质的捷径。15
宋庆龄当时的观点更接近严复和梁启超,强调教育和思想启蒙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在这一
思想主导 下,她认为留学生在清末新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正是由于他们的巨大影响和孜孜不倦的努力,一个国民议会(宋庆龄原文为National Assembly,准确译法应该是”资政院“--作者按)已经形成,摄政者已颁布一项法令:中国将于1917年成立议会(宋庆龄原文为 Parliament,准确译法应该是”国会“--作者按)。”16
密切关注祖国命运的宋庆龄触及到了清末新政的根本性问题,虽然她将清廷已宣布提前实现立宪的年份仍写作1917年。
清末新政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迟迟未触及根本的立宪问题,慈禧直到19069月方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计划从1908年开始,九年为期,到 1917庄启传年正式实行君主立宪。摄政王载沣执政后,于19093月下诏,再次重申预备立宪,并将九年预备立宪期限缩短为五年。
资政院是清廷仿照西方法规体制设立的中央谘议机关,在地方,这样的机构称为咨议局,是为成立两院制的正式国会奠定基础的过渡性立法机构。按照既定步骤, 资政院于19109月成立,其议员分钦定、民选两种,共200人,民选议员由各省谘议局推选,议员大多出身地方绅民。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8:24: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644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革命   考试   教育   清廷   新政   留学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