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九思

朱九思同志1916年2月20日出生于江苏扬州。1936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教育系,第二年转入外语系学习。抗战爆发后,朱九思同志全身心投入武昌、汉口的学生救亡活动。1937年12月至1938年6月,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1943年6月至1945年12月,任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长、第四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长。1945年12月至1946年7月,在晋察冀边区赵尔陆纵队政治部工作,任民运部副部长。1946年7月,调任《冀热辽日报》副总编辑。1948年3月至12月在《众日报》社工作,任副社长兼总编辑。1949年1月至4月参与创办《天津日报》并担任总编辑。1949年8月,参与创办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新湖南报》,并担任副社长;1950年底,任副社长兼总编辑,主持新湖南报社的工作。1951年12月,调任湖南省教育厅常务副厅长。
  1953年6月,朱九思同志任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自此全身心投入到华中工学院的创办、发展和崛起的历史进程之中。
  1953年10月,政务院任命朱九思同志为华中工学院副院长。1954年5月,中共中央中南局批准成立华中工学院党组,朱九思同志任党组书记。1955年6月,华中工学院成立党委,朱九思同志任党委书记。1957年5月至1960年12月,任华中工学院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1960
年12月至1972年10月,任华中工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期间,朱九思同志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采取切实措施纠正1958年以来学校工作中“左”的错误,为1958年以来受批判的师生甄别平反,恢复、调整有关领导职务;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改选院务委员会和系务委员会,稳定教学秩序和工作秩序;改善党的领导,实行党委领导下以院长为首的院务委员会负责制。同时调整学校发展规模和专业设置,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华中工学院的科研工作得到较大发展。
  开始后,朱九思同志受到冲击,下放到农村劳动,受到不公正对待。1970年6月,朱九思同志回到华中工学院,领导学院恢复办学,先后创办了激光等9个新专业,使全校专业总数达到36个,为学校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2年10月至1979年9月,朱九思同志任华中工学院革委会主任。1979年9月至1984年12月,任华中工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在此期间,还任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教部副部长。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朱九思同志主持华中工学院工作30余年,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特别重大贡献,其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30多年里,朱九思同
梦醒五棵柳志倾注自己的全部热情和精力,他带领学校党委、行政一班人和师生员工,实现了华中工学院发展的重大战略转变,使这所在新中国旗帜下成长的大学迅速崛起,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被誉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缩影”。作为湖北省高教学会的创始人之一,1981-1987年,他担任学会第一任会长,为湖北省高教研究事业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在数十年的办学实践中,朱九思同志高瞻远瞩、独具慧眼,为华中工学院的创办、崛起付出了全部心血。朱九思同志特别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他解放思想,以卓越的远见和超出常人的气魄排除“左”的干扰,在20世纪70年代,先后从全国20多个省市调进了600多名教师,为华中工学院的发展储备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尊重教师、关心教师、信任教师,依靠教师办学,充分发挥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他对学校的教师尤其是教授的个人情况,了如指掌;他对教师取得的每一项教学和科研成绩,备感欣慰;他对如何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不遗余力。
  朱九思同志高度重视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早在20世纪70年代,他就认为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应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1976年10月,他明确提出“科研要走在教学经营儿童图书馆
赵东宛的前面”,强调科研是“源”,教学是“流”,认为高校教师如果不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就不可能提高学科水平,就不可能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的专门人才。在他的主张下,华中工学院狠抓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大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率先开启了学校由教学型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由本科教育到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的转型之路。
  朱九思同志积极倡导并实践综合化办学。他率先突破高等教育的“苏联模式”,20世纪70年代后期,他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造专业,实现理工结合”的办学方向。1980年,他提出“把华工办成以理工为基础的综合大学”。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他克服各种困难,有胆有识地在华工办理科、文科和管理学科,华中工学院开始从单一工科大学向理工文管综合性大学转变。
  从学校领导岗位退下来后,朱九思同志仍然十分关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经常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他把主要精力放在高等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上,结合多年办学实践和思考,为我校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授课,亲自指导了20多名研究生。
  朱九思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在学校刻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记,印刻在校园的一草一木,弥漫在校园的空气里,深藏在每一个华中大人的心底。
   记者黄琪 刘睿彻
    朱九思
环丙沙星栓    (1916年2月20日—2015年6月13日)
    昨日18时06分,一代教育家朱九思在武汉辞世。对于朱九思,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曾表示:“九思先生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界屈指可数的教育家之一”,“九思时代,奠定了学校后来几十年学科发展的基础”。
    一生钟情教育
    朱九思,1916年生,江苏扬州人。中学毕业一年后,在哥哥的支持下考取武汉大学哲学教育系,第二年转入外语系学习。
    从1953年任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筹委会副主任,到1984年卸任华中工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朱九思在学院主要领导岗位上工作了30多年。
    “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肄业”,是百度百科词条上对朱九思的介绍。从领导岗位上卸任
后的朱九思,积极投身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
二少一宽    华中科大教科院教授沈红是朱九思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生。她回忆:“我曾经两次提出调到地处我国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的大学去,但先生坚决不同意!他希望我能够像他,把自己的一生与‘华工’紧密相连。”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2:34: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644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工学院   华中   同志   发展   学校   教师   大学   办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