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识形态”窥探“反乌托邦”电影

意识形态窥探反乌托邦艳情故事电影
作者:鲍雅宸
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13
        【摘 要】意识形态批评理论作为电影的研究方法一直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早年人们多用这类批评方法研究主旋律电影,或凝聚国家重要价值观的影片。直至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反乌托邦电影出现,令这种批评方法到了更加适合的对应位置。本文便由对施工设计一体化“意识形态批评理论的梳理至这一类方法的应用做一个简单的阐释。
        嵌入式技术应用【关键词】意识形态;反乌托邦;电影;形式主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3-0099-02
        在当今社会语境下,有一种亚类型影片悄然盛行。这些影片往往架构在陌生的大陆或者未来地球之上,并且,这片大陆有着一套自己制定的规矩,城中人必须臣服于其中各项不合常理的规章制度。然而影片中总会有一个或一拨人决定反抗秩序反抗政府,做一个革命者,这场革命的结局往往是打破守恒,抑或是对守恒产生冲击,到最后仍然屈服于守恒,或形成
新的守恒。对待这一类影片,姑且定义为反乌托邦氯化钴”类型电影。所谓反乌托邦是针对乌托邦这个词语提出来的,即借由一个表面和谐的虚构体制去讽刺现实社会体制下出现的种种不安和隐藏的矛盾。《饥饿游戏》《移动迷宫》等电影即为这一类电影的代表作品。此类影片多涉及国家统治机器的主题内核,因此免不了要运用意识形态批评理论来研究反乌托邦主题风格的电影。
        一、影子价格意识形态批评理论的梳理
        意识形态批评属于文化研究批评中的一部分,文化研究最初与英国社会紧密相连,主要包含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葛兰西的霸权理论、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福柯的知识理论等等。其中意识形态理论最初在马克思论述的意识形态语境中,更趋于政治批判性,直到阿尔都塞的出现,认为意识形态提供的,是一种认知的框架和结构,是一套再现体系,并非通过人们的意识灌输。这种固有的社会形态,正在无意识地改变着人与人之间,与世界之间的关系。阿尔都塞由此为意识形态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意识形态是个人与其实际生存状况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人们在意识形态中再现出来的东西并不是他们的实际生存状况,即他们的现实世界,而是他们与那些在意识形态中被再现出来的生存状况
的关系。”[1]他借用拉康误识理论和对想象界”“象征界的区分,将意识形态解释为个体和其生存状况,都是一种想象中的存在。意识形态其实是一套实践检验系统,而国家中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或大众传播媒介等,都是用来询唤和感召国家中的个体的。询唤,是一个镜像运动数据分析的过程,并在某种意义上,是通过误识理论来完成的,并利用国家机器营造给主体大众错觉。这种集体无意识的熏陶,剔除了主体对国家机器的不满与反叛因素,使被询唤的个体产生归属感、参与感、荣誉感等,令主体对社会秩序唯命是从,达到被随意支配的效果。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3:35: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604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理论   电影   影片   批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