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沧州市县域特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产业分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沧州市县域特产业发展
现状及对策研究
许 珺,吴 鹏
(沧州师范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0)
摘 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沧州市要大力发展县域特产业,积极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才能促进整体经济发展,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基础。首先分析沧州市县域特产业发展现状,其次阐述沧州市产业特征及发展趋势;最后提出沧州市县域特产业发展的对策,希望可以有效促进沧州市县域特产业发展,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县域特产业;沧州市
0 引言
京津冀协同发展,使得沧州市县域有机会获得大量金融资金,其教育、科研、医疗、农业等方面也得以
运维审计
向现代化方向发展。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只有打造具有县域特的产业链和产业体,才能提升沧州市县域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目前,沧州市县域经济明显较为落后,不仅人均收入和政府财政方面较为薄弱,相对就业机会也较少。必须充分发挥沧州市地理位置的优势,才能从宏观方面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1 沧州市简介及县域特产业发展现状
1.1 沧州市地理位置及历史
沧州市不仅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也十分优越,临近天津、渤海、山东,还位于京津的南面,包括4个县级市、10个县,素有水旱码头之美誉,由京沪高铁到北京和天津十分便捷,用时也较短,其石油化工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十分发达,这也为县域特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沧州的悠久历史,也使其人文文化丰富多彩。沧州有武术之乡的称号,不仅出现过八极拳、吴桥杂技等等,也有广受市场欢迎的金丝小枣和鸭梨。历史中更出现过高适、纪晓岚、冯国璋、扁鹊等名人。
1.2 沧州市县域特产业发展现状
1.2.1 特产业发展不均衡
沧州市各县域受地理位置、经济水平、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制约,特产业相对发展不平衡,一般强县
经济相对较好。这种特产业的不均衡不仅造成投资资金较少,也不利于人才回流。例如,沧州市县域内电力、网络、道路等基础设施相对较为落后,这不仅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甚至会造成企业流失,影响当地经济健康循环。同时,缺少基础环境支持也使得县域特产业缺少竞争力,不仅不能抵抗外界风险,也很难经受金融冲击。甚至很多县域内城镇化发展不足,不仅使得工业化人才有限,也限制人才就业,对地区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1.2.2 产业结构层次不合理
根据对沧州市现有县域特产业进行分析调研不难发现,沧州市县域特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传统基础产业仍是主要产业,不仅缺乏一定特,抗风险能力也相对较低。例如,很多县域仍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结构,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各县域在发展农业基础上,也要加强特产业链的形成,并积极吸引产业结构优化,这样才能提升县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例如,可以通过提升科技及教育水平,吸引更多资金到县域中进行投资。而目前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这也不利于沧州市构建具有地域特的产业链。同时,沧州市很多特产业附加值较低,很难形成产业链,缺少工业基础支撑,也不利于特产业的规模化。
2 沧州市县域特产业特征及发展趋势
楔形体县域特产业,具有一定经济性,一般县域特产业以农业为基础,还会以乡镇企业和工业为经济支
柱,这也使得县域特产业具有一定独特特征。
2.1 县域特产业特征
2.1.1 相对独立性及区域性
相对独立性是指我国不同区域,可以根据国家发展纲要,结合县域特情况,制定具有独立性和针对性的发展规划。因此,沧州市县域可以根据县域特产业和地方经济情况,规划相关发展政策。同时,各个县域拥有独立的财政体系,这也为各县域特产业自主发展奠定基础。并且,各县域在协同发展中还存在微妙竞争关系。而区域性是指县域特产业会根据沧州市县域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别,但这种差别也有利于形成县域特产业。同时,各个特产业会提升县域的核心竞争力,也有利于实现产业突破,促进沧州市县域经济发展。
2.1.2 综合性及层次性
综合性是指县域特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主力,具有县域经济的综合特点,不仅关乎生产、交通、分配、消费等环节,也包括完整的经济体系,县域地区虽然地域不大,但却功能齐全,不仅农村与城市经济共同存在,其中也存在集体、国有、个体等经济综合体,这也体现县域特产业具有一定综合性。而层次性是指沧州市县域经济以县城为主体、乡镇和农村为
课题项目: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沧州市县域特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20065)。
产业分析
辅助,一般农村特产业为基础产业,乡镇特产业为中间产业,县城特产业为中心产业,其层次性也体现县域经济市场体系的完善。
2.1.3 开放性及扩散性
虽然县域特产业与区域划分有关,但其本身属于经济系统,具有一定开放性特点。县域特产业,会根据地区特点和市场导向为主,不仅要在发展过程中突破传统经济思想,也要勇于打破行政区分的约束,这样才能在县域内获得最佳资源配置,并促进特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同时要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参与到各个地方经济和行业中。同时,县域经济也具有一定扩散性,特产业需要采取多元化模式,带动县域内其他产业增长,形成完整产业链,才能促进整体经济发展和进步。
2.2 县域特产业发展趋势
2.2.1 区域化趋势
县域特产业具有一定的区域化趋势,特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县域内其他综合条件的支持,也要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这样才能形成具有县域特的产业链条,以此促进经济发展和进步。例如,沧州市县域内人文条件,是特产业形成的基础,也是打造特产业链条的基本要求。因此,沧州市县域特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有区域化发展趋势。
2.2.2 外向化趋势
特产业在形成链条之后,必须不断拓展市场,吸取先进技术、先进人才、先进经验,才能促进技术革新和人才成长。因此,外向化趋势是沧州市县域特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无论是经济发展因素方面、还是产业链条发展方面,都需要向外求发展,才能促进县域内特产业的更新和产业的不断扩张,并在有效的经济市场内获得生产元素。
2.2.3 现代化趋势
沧州市县域特产业具有一定现代化趋势,只有促进其现代化发展,才能满足市场经济需求,才符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理念。无论是人才发展理念,还是特产品塑造,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现代化模式,不断促进产业革新和扩张,才能使沧州市特产业具备一定竞争优势。创新是进步的源泉,也是市场发展的需要。沧州市县域特产业不仅要进行科技创新,也要对管理模式、生产链条、监管体系进行逐渐革新,才能满足沧州市县域经济发展需要。
3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沧州市县域特产业发展对策
3.1 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
沧州市县域特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敢于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树立协同发展战略意识,根据优厚的地理条件和历史人文,构建具有特的产业链和产业体。同时,虽然沧州市县域较为落后,但由于沧州是处于交通要塞,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加强对基础交通设施的建设,为特产业发展提供便利的交通环境。同时,沧州市内县域也要根据地方特点,与京津冀地区进行优势互补,通过加强分工发展产业特。这样不仅能提升特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也能使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同时,各县域内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可以抓住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机会,与相关企业邢成战略合作共识,通过对接京津冀地区经济活动,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3.2 促进县域经济环境优化
沧州市县域特产业发展不仅要向外求,也要向内求。这就需要沧州市县域加强环境构造,不仅要营造优良的政府招商环境,也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企业资金和高素质人才的回流,只有人才和资金基础,才能构建特产业链。首先,沧州市县域政府可以根据地方特,引进合适的企业和项目,并通过税收减免、资金补贴、政策奖励等方式,促进企业产业化升级,也可以为企业融资构建一系列优惠条件,加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同时,还可以鼓励银行对中小型企业降低贷款利息,以此促
进中小型企业遍地开花;其次,政府也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在教育、科研、医疗、交通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也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这样才能促进经济健康循环 发展。
3.3 构建特产业发展新格局
沧州市不同县域内区位条件和资源基础不同,可以根据其特点塑造特产业发展格局,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县域可以加强地域特点分析,并根据地域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发展规划,并根据已有的特产业,拓展发展方向,以促进产业体和产业链的形成。同时,各个县域之间可以相互参考发展经验,但不能对经验进行照搬,必须根据地区特,制定具有一定特的发展格局,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并且,县域经济还必须遵循绿健康发展。例如,可以构建低耗能、高产出行业,尽量减少对环境和资源的消耗,这样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也能加强对绿水青山的保护,改善环境污染现象。
4 结语
沧州市县域特产业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趋势共同发展,是最便捷的发展道路,因此,沧州市地方政府和县域内政府,要加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研究和把握,并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符合沧州市县域发展的相关策略,这样才能促进沧州市经济不断进步。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沧州市各县域要加强协同发展意识,不仅要加强合作,也要构建良性的竞争关(下转第158页) 
产业分析
市建立产业政策沟通和通报机制,协调跨区域间相关产业原材料等各类生产物资运输流通,确保对应运输车辆在湾区内畅行。
(3)建立产业发展共享机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在产业发展上存在不均衡,在资源禀赋方面也各不相同。珠三角九市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建立起各种优势产业,其中也存在大量的相似产业。各个城市产业发展需要更好地融入到区域整体发展格局之中,均衡内部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产业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形成互利互惠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3.2 强化协同创新能力
首先,构建完善的产学研融合发展体系。一方面为科研人员提供出入境方面的便利政策,同时对于科研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居住、税收政策,也要给予一定的优惠,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人才加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中来。另一方面是加强科研交流。粤港澳地区高校科研机构众多,港澳地区更是有享誉全球的高校科研机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同一流的科研人才加强联系沟通,通过一系列的科研交流包括科研设备、科研技术以及科研成果等开放共享,推动产学研转化能力,形成科研到生产的共享联动机制,从而推动整个粤澳港大湾区科研工作的发展。
其次,增强主导产业创新带动能力。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规划并形成了一系列的新兴产业集和传统产业集。通过全面梳理大湾区内部产业发展情况,优先支持此类产业进行整体的发展升级。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根据区域内发展状况,给予针对性的产业政策进行扶植,从而通过高新产业的整体发展来带动整个区域内部的创新能力的提升。
最后,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区域内部主动对接,推动人才主动向大湾区倾斜,引才方向主动向大湾区聚焦,为产业发展引进高质量人才提供保障。全力支持引导粤港澳大湾区科研机构、企业开展合作,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创业团队到区域内发展,为区域产业发展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3.3 促进要素自由流动董其昌
双循环战略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就是“通”,打通经济循环的各个环节,从而构建起全国范围内的国内
大循环,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充分加强区域内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区域内各个生产要素流动无障碍化,是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弱化行政界限,可以推动资源共享,发挥市场的第一作用,促进湾区内无障碍要素流动,从而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以粤港澳创新人才自由流动为例,相应的社会制度不一致成为人员自由流动的阻碍。提升区域内人力资源流动效率,加强基础包装服务与港澳标准对接,为港澳居民在区域内提供相应的政策引导与扶植。同时依托自贸区建设的便利政策并扩大辐射范围,让自贸区成为区域内融合发展的试验田,从而推动内部整体的融合发展。
3.4 构建可持续协同发展环境
粤港澳产业不断发展过程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将为产业发展及整个粤港澳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从区域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便利的交通和完善的硬件配套设施是产业能够持续深化发展的保障。粤港澳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根据《发展纲要》确定的中心城市,加强港口等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其交通辐射能力,完善整体物流服务体系,实现港口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加强交通网络的建设。完善的交通网络系统让区域城市间的交流更加便捷,节约时间成本,提升物资等流通效率,扩大中心城市经济辐射面积,为整个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向晓梅,杨娟.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模式[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7-20.
[2]劳铖强.新冠肺炎疫情下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思考[J].特区实践与理论,2020(5):99-103.
[3]刘程.粤港澳大湾区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建议[J].新经济,2018(6):44-47.
[4]覃成林,潘丹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趋同及合意性分析[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8(3):15-25.
高校资产管理系统[5]王曙光,郭凯.要素配置市场化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打破区域壁垒和行业壁垒的体制创新[J/OL].西部论坛:1-8[2021-02-15].[6]覃成林,潘丹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升级及经济绩效分析[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0(1):137-147.
[7]张羽.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 2020.
千村植保
[8]徐维军,张晓晴,张卫国.政策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产业结构问题研究 [J].城市观察,2020(2):7-19.
[9]许柏扬.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思路[J].管理观察,2019 (12):61-62.
[10]钟嘉毅,尤彧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深度融合的模式与路径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9(5):60-64.
(上接第155页)系,这样才能在公平分配资源的基础上快速实现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绿壳蛋鸡养殖前景
[1]罗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大力推进县域融合型特产业园区
发展[J].共产党员(河北),2015(17):8-9.
[2]张静.京津冀协同发展重构产业版图[J].中国品牌,2019(4):74-75.[3]李茂,常瑛军.培育壮大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J].经济论坛,2019(5):11-16.
[4]杨安琪,谭杪萌.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冀中南县域城镇化特点初探[J].小城镇建设,2017(1):14-22.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5:28: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591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发展   县域   特色产业   经济   沧州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