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文献综述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文献综述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因其创新性的写作手法和敏锐的哲学思辨力颇负盛名,其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自年出版以来就受到了世界瞩目。这部被《华盛顿时报》书评认为是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的作品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昆德拉的写作才华。也正是这部作品为他赢了巨大的国际声誉,让他得以带着一个弱小的民族的苦难和一个知识分子的觉醒走人全世界读者的视野。中国读者最早接触该书始于韩少功和韩刚从英文译成中文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200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邀请南京大学法语系的许钧教授根据法文原版重新翻译了这部惊世骇俗之作,在新版中书名被译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女性形象分析
一直以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人物角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其中研究的最多的是书中的女性角,研究者们热衷于探究女性角背后的深意。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人物研究中,特雷莎和萨宾娜多是被拿来进行比较研究,李滨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女性形象研究》【1】与熊俊杰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人物特解读》【2】、《<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哲思在萨宾娜身上的体现》【3】中都认为特雷莎代表了灵肉合一的生命之重,而萨宾娜则是代表了灵肉分离的生命之轻,他们都从特雷莎与萨宾娜的成长环境与经历分析,认为特雷莎在“重”中挣扎痛苦,却最终因“重”解脱,而萨宾娜看似洒脱自由,却在这样的“轻”中不断堕落。
刘益彤严建雯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女性形象分析》【4】则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对特雷莎和萨宾娜两个角进行了探究,两位学者认为特蕾莎属于焦虑—矛盾型依恋者。这种依恋类型的人不一定能够对自己的需求做出回应,他们在依恋关系中显得非常小心警惕,在情感上依赖于他人的认可,经常让人觉得“粘人”,他们的自尊心通常比较弱,没有安全感。焦虑—矛盾型依恋者通常以爱之名牢牢占据另一半的大部分时间,压得对方喘不过气来,一点隐私空间都不留给对方,而萨比娜身上有着回避型依恋者的特点,回避型人格的人性格独立,有正确的自我认知,不依赖他人,讨厌亲密关系,他们在一段感情之中表现出的行为和态度,是很平淡的,甚至是冷漠,他们往往将自己的情感掩藏起来,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在感情中陷的太深。
顾美珑、吴丹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女性原型极其存在之思》【5】则是从文化的
层面对特雷莎的母亲和萨宾娜两位女性角原型进行了分析,两位学者认为特雷莎的母亲的原型是巴比伦神话中的众生之母易斯塔,她既有作为母亲的仁慈,又有作为母亲的阴暗面,但另一方面她也有作为母亲的阴暗面,压迫得人喘不过气,而萨宾娜的原型则是希腊神话中的美狄亚,希腊神话中的美狄亚是个典型的魔女,认为萨宾娜的原型就是妖魔,被称为恶魔的女性往往具有无限的性诱惑力,女人用于对抗理性权威的是自己的身体。
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国内研究的比较多且研究角度也比较全面从心理学角本身等等方面都进行了分析除了上述的研究角度之外学者还对这些女性角对现实的意义进行了思考与论述但是缺乏了对这些女性角本身在书中的意义的研究与思考
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女性主义
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研究中,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去研究本书是一个热门。李颖慧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对女性主义的关注》东方影都2003【6】从特雷莎和萨宾娜两位主要女性角去探究书中的女性主义,该学者认为特蕾莎寻的和谐成为一种失落的女性存在,因为它隔离在现实之外,它是被宏大且推动历史前进、追求统一的世界所背弃的私密空间,终究
被拥有绝对权力的“大写牧歌”所遗忘,而萨宾娜可以说是另一种女性体验失落的存在,其潇洒背叛世界的背后免不了对世俗温情的向往和对男性怀抱寻求庇护的脆弱感。但这并不能抹杀她看透温情谎言本质的高傲与决绝,不能阻断她一如既往地从思考和反抗走向灵魂的自觉。她走向极端同时又厌恶、质问极端,成为探索人生存在可能性的意义发出者和实验者。
谢永鑫的《感性牧歌对两性冲突的消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7】则是将焦点聚焦在了最后特雷莎选择回归田园得到自我的救赎这一方面上,他认为通过对托马 斯与特蕾莎在农村幸福生活的描述探讨了当代社会守护完美爱情的一种可能性:回归自然,过一种感性牧歌式的生活。
李新美《从女性主义视觉透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主题意蕴》【8】与赵谦《凝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女性主义解读》【9】则是从女性主义视觉透视书中的“重”与“轻”的主题,认为昆德拉笔下所描绘的“轻”与“重”,是以男权中心主义为基础的,在男权思想的影响下,女性居于被支配的地位。认为书中的女性角的生活是围绕着男性展开且男性在上,而男性看待女性也始终是将其看成一种需要男性、离不开男性的形象。
前面两个研究都是从女性主义的视角下去研究女性本身的性格与经历、生活,朱琳的《浅谈女性文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半生缘>中女性悲剧比较》【10】则是通过比较来研究书中女性角的悲剧,朱琳认为,书中女性角的悲剧主要有四个方面:政治环境下的牺牲品、家庭环境下的悲剧典型、男权社会下的悲剧产物、既是命运的抗争者又是自身懦弱的屈服者。
倍美力软膏从第一个论述的研究方面就可以看出女性一直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研究热门与重点,由此以书中包含的女系主义或者是通过女性主义来研究这一本书也是学者们的热门研究,除了从本书的本身研究女性主义还是研究其延伸出的女性主义甚至通过与其他书籍对比来研究其中的女性主义及其意义,总体来说研究的角度、方面都比较全面。
三、沉思生命的主题研究
上述两个研究方面都始终离不开关于生命的轻与重、灵与肉、媚俗与反媚俗的主题,许多学则对这一主题从多种角度展开了研究。如《生命轻重再思考——重读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1】,李晓林和陈孟等学者把“生命之轻、承受之轻”理解为是一种对屈服强度
生存意义虚无的认知,轻是在事物失去意义、反叛失去对象、行动失去目标、存在失去依据之时的一种感觉,再通过萨宾娜这一角对虚无进行可重点论述。
与上面相对应的,学者王明明则是在《生命的厚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特雷莎的梦境解读》【12】一文中通过解读特雷莎的梦境来揭示生命之重,他通过对特丽莎三种梦境的分析,看到了隐藏在特丽莎心灵深处的童年创伤以及她对托马斯爱的欲望的变形表达。正是她爱的如此热烈而专一,使得她收获了托马斯一生中唯一永恒的爱情,她不同于萨宾娜,漂浮在大地之上,她承受着命运强加给她的一切,然而往往正是因为这样的压力和负担,才使得她的生命显得更加厚重,使得她更加真实地生存于这大地上。
李凤亮则在其博士论文《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13】中提及了该小说中轻重对立与转化的可能性、灵肉冲突与调和的可能性。李凤亮认为在该书中,昆德拉主要揭示了人类的一种基本境况。“人的个体生命和历史过程一样,只能发生一次,人们不可能带着前世获得的经验开始新的生活,因此人们总是不知道自己最后会走向何”。也是这可怕的“一次性”使得人们陷人了选择的无奈不论选择什么,其意义终将消解于可怕的“一次性”中。在这样的情境中,历史必然性就没有了意义,因此人们也就没有必要非要选择沉重了。
轻与重、灵与肉选择的对立和两难也就成了人类的一个基本存在境况,它无关对错,无关善恶,无关雅俗。
学者刘丹的《“媚俗反媚俗”——生存视角下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4】则是从生存视角出发,对小说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解读,思考媚俗与反媚俗对人的生存构成的不同影响,她认为作者借特蕾莎的经历道出了生存的真谛:人被偶然地抛到这个世上开始人生旅程,有某种命定的、根本性的东西在等着我们,不拼尽全力,就不可能从中逃出。媚俗也一样,不是我们情愿选择它,而是它早已撒好网等着命运把我们抛入其中,我们像受惊的鱼一样奋力挣扎,但却不是谁都可以幸运地重获自由。特蕾莎经常做的那个梦告诉我们:媚俗是掩盖死亡的一道屏风,越不媚俗就越接近死亡。
以上对于灵与肉、媚俗与反媚俗都是从哲学层面进行思考,而邓平平的《“灵与肉”的叩问——试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主题》【15】则是从书中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这一主题的思考,他认为通过对作品中四个人物的情生活的描绘,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灵与内’的冲突,从而揭示了他们苦中作乐的精神状态,以展现他们在成为亡国奴之后所受到的心灵摧残和煎熬。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主题研究一直都比较多且通过许多研究资料可以看出对该书的主题研究较细本书的大主题是生命的轻重对这方面的研究也较多但细分下来大主题下涵盖的灵与肉的冲突的主题、媚俗与反媚俗的主题、媚俗与非人情、永恒轮等等主题都有相关研究,且研究的文章也较多,可以看出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主题研究是比较透彻的,但大多数的研究都是通过角或是书中的情节对书中的主题进行分析,只停留在了书中角这一层面,缺乏像上述论述中的第一个研究文章一样将其上升到一个理论层面。
参考文献
【1】李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女性形象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
【2】熊俊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人物特解读[treo600J].语文建设.2017(02)
【3】姚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哲思在萨宾娜身上的体现[J].大众文艺.2010(04)
【4】刘益彤,严建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文学教育.2021(04)
【5】顾梅珑,吴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女性原型极其存在之思[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6】李颖慧.《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对女性主义的关注[J].文学教育.2014(03)
【7】谢永鑫.感性牧歌对两性冲突的消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阴山学刊.2012
【8】李新美.从女性主义视觉透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主题意蕴[J].湖南科技学院报.2017
【7】朱琳.浅谈女性文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半生缘》中女性悲剧比较[J].名作欣赏.2012
【8】李晓林,陈梦. 生命轻重再思考——重读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J].枣庄师专学报.1995(3)胡舒立 背景
【9】赵谦. 凝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女性主义解读[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报.2015(3)
【10】朱琳. 浅谈女性文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半生缘》中女性悲剧比较[facebowJ].名作欣赏.2019
【11】李晓林,陈梦. 生命轻重再思考——重读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J]. .枣庄师专学报.1995(3)
【12】王明明.生命的厚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特雷莎的梦境解读[J].名作欣赏.2011
【13】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广州暨南大学.2001
【14】刘丹.媚俗反媚俗”——生存视角下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J].名作欣赏.2015(23)
【15】邓平平.“灵与肉”的叩问——试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主题[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3)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1:36: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574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不能   生命   女性   承受   研究   认为   媚俗   女性主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