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避崇高

躲避崇高
摘要:本文从崇高这一审美范畴切入,分析托马斯的人格结构,追寻躲避崇高的原因,祈求崇高的田园牧歌。他的意义在于置身没有永恒轮回的世界里,生命是不可重复的,是对人存在可能性的一种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托马斯
在后现代社会解构一切的浪潮中,崇高一词已渐渐离开人们的视野,痛感快感痛感这一崇高的审美轨迹,已无法在娱乐至上的大众文化圈中生存。
庄重与严肃在很多人眼中轻如鸿毛,而媚俗则反而成为重要的人生法则。置身于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如果仅仅做出顺应、背叛或躲避的选择是有限的,这些选择背后的原因才有着更为重要的价值。笔者以为,崇高并未消失,而是选择躲避崇高,这是人类面对生存困境的一种选择。本文通过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托马斯的人格结构,期许田园牧歌式的生存图景。
一、人格理论
(一)人格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人格一词带有浓厚的伦理学和社会学彩,却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概念。首先从词源上来看,心理学上的人格源于拉丁文persona一词,原意是面具、脸谱。由于面具和脸谱与戏剧演员的角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词的含义不断被扩充,又引申出Personality(人格)的含义。人格定义仍存在争议,但都有合理性。许燕认为人格是个体在社会生活的适应过程中,对己、对人、对事、对物做出反应时,其自身所显示出来的异于别人的独特心理品质。这个概念既有层次又便于理解,本文以此为基点展开分析。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
本我,又叫伊底,是人格中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结构部分由人的基本的生存需求以及一些不被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所允许的欲望,如野心、邪恶等构成。本我是被肉体所驱动的,遵循快乐原则,显示了强烈的非理性彩,只为寻求即时的满足,强烈要求本能的心理能量得到即时的释放和发泄。因此弗洛伊德形容它为巨大的深渊,一口充满了沸腾的、刺激的、欲望的大锅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属于意识的结构部分。它既要满足源于本我的即时要求,又要遵从客观现实的要求来实行,体现了极强的现实原则,显示出理性彩。它控制和压抑本我的欲望,尽可能使本我的欲望与现实原则之间达到平衡。弗洛伊德形象地阐明了本我和自我的关系:本我就像一匹野马,而自我犹如骑手,骑手控制着野马前进的方向。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是将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而形成的道德化的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超我遵循至善原则,它的作用在于监督自我来更好地限制本我的冲动与欲望。超我在幼儿时期通过奖惩等逐渐形成,充分发展的超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有反本我和自我的倾向,极力追求完美无缺,是理想化的完美主义。
这三重人格结构形成一个人格动力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尽可能使三者达到平衡。事实上,本我、自我、超我是相互冲突的,因此维持系统平衡至关重要。否则,当三者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时,个体的心理健康就会出现问题。
二、托马斯人格结构分析
(一)托马斯的本我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本我是隐藏于无意识之中,神秘且不易被发现,如同淹没的冰山,所以冰山是一种诱惑:他们,这些人物或那些人物,跨越了界限,而我只是绕了过去,这条被跨越的界限(我的‘我’终结于界限的那一边)吸引着我。而这种吸引究竟是什么呢,这又成为一个秘密被揭示出来:‘我’的独特性恰恰隐藏在人类无法想象的那一部分。我们能够想象的,仅仅是众人身上一致、相同之处。个别的‘我’,区别于普遍,因此预先猜不出,估不了,需要在他者身上揭示它,发觉它,征服它。这种于他者处发现自己的心理,印证了拉康的镜像理论。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百万分之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都是相同的,只有百万分之一的不同,发现那百万分之一,并征服它,托马斯执迷于这一欲念。笔者认为,托马斯这一欲念通过他者来展示了本我的力量,使他认识到只有在性上,那百万分之一的不同才显珍贵,因为不是公开就能了解的,而需要去征服。而本我这种征服的欲望非常强大,这种唯乐原则下的生命冲动就这样一次次得到满足以至于泛滥,他逃脱了自我和超我的束缚,躲避了崇高的拷问。
(二)托马斯的自我
生命存在不能像物理实验,可以反复验证科学假设的准确性,但是人类却无法摆脱。托马
斯也一样无法摆脱这样的人生法则人只能活一回,我们无法验证决定的对错,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只能做一个决定。上天不会赋予我们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生命以供比较不同的决定。这种不可重复性,对于托马斯这个个体又意味着什么。贡布罗维奇曾说过:自我的重量取决于地球上人口的数量。那么现代人自我的重量相对变轻了,而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不能承受的轻,轻若鸿毛,轻若飞扬的尘埃,轻若明日即将消失的东西。佳佳人体艺术⑩因为,生死是人类无法把握的,这种对于自我生命的认识让他将三个词串联起来:轻、偶然和无价值,这就预示着他对本我生命欲望的绝对认同,战争的环境加速了本我的发展,自我无法驾驭本我的生命冲动。他的自我就在现实面前沦陷了。
(三)托马斯的超我
对于托马斯而言,是没有超我的,因为在他的世界里,超我由沉重、必然和价值组成,崇高却成了沉重的价值。面对本我的欲望和自我的放纵,他不相信人生之中还有非如此不可的崇高存在,一切都是别样亦可的:确实,他突然醒悟到,特蕾莎爱上他而不是Z,完全出于偶然。除了她对托马斯现实的爱,在可能的王国里,还存在着对其他男人来说没有实现的无数爱情。”???訛因此在托马斯内心深处是对偶然的迷恋,生命中的这些可
严格自律
能性让他丢弃非如此不可于是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对改变的深切渴望,渴望按照巴门尼德的精神,把重变为轻。”???訛就是这超我的让托马斯躲避着崇高。
小结
米兰诺基亚3660·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交给读者一把打开托马斯内心世界的钥匙:轻,重。纵欲的行为代表了他的,是他本我欲望的倾泻,而在一个没有永恒轮回的世界中,他的自我又是无法驾驭本我的,而超我的让他选择了躲避。
艺术作为上帝笑声的回声,创造出了令人着迷的想像空间,在里面,没有一个人拥有真理,所有人都有权被理解。”???訛也许正是这一点,笔者思考着托马斯纵欲背后的人格心理动因。战争不仅摧毁了人类固有的生存环境,也让思想开始流浪远方,寻着归家之路。崇高和媚俗都是一种选择,生活中的轻与重,呈现出纷繁的人生姿态,太重或太轻都是一种执着,但无论如何,在没有永恒轮回的世界里,缺憾总在,而托马斯是对人的存在可能性的一种思考与探索,是认识自己之旅。
注释:
许燕主编.人格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②③徐光兴主编.世界文学名著心理案例集泰山亚龙湾水上乐园.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121
④⑤⑥⑦⑧⑩??金果实业????訛米兰·昆德拉 著,许钧 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7月。
???訛米兰·昆德拉 著,董强 译:《小说的艺术》,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8月。
参考文献:
[1]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著刘谷来.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M].刘文谭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增补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1:20: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574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人格   生命   无法   欲望   社会   人类   原则   躲避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