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打工文学出现精品力作

学位门期待打工文学出现精品力作刘功臣
    近日,深圳三代打工文学作家与部分评论家聚集一堂,参加由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座谈会,回顾打工文学的发展历程并分析现状,瞻望前景。与会的打工文学作家希望打工文学能以其文本价值引起社会和主流文学界的注目,而不仅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受到关注,同时,打工文学作家需要拿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来。
契约理论  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打工文学的倡导者与研究者杨宏海介绍了打工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他说,打工文学的出现最早应是1984年《特区文学》发表的深圳打工者林坚写的小说《深夜,海边有一个人》;从这年起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打工文学最是风起云涌,出现了安子、林坚、张伟明、黄秀萍等一批打工文学作家,其中以安子的影响力最大,当年她的《青春驿站》在上海《文汇报》连载一个多月,成为深圳作家抢滩上海的第一例。打工文学的第二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这一时期伴随着深圳的产业结构变化,打工体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打工者的文化程度更高、文学悟性更大、文字表达能力更强,涌现了新一批打工文学作家,如王十月、戴斌、盛可以、谢湘南等。进入新世纪以来,打工文学也迈进了第三阶段,这阶段的打工文学有两个走向,一是走向泛化,打工文学也追求时尚和“小资”,
利福喷丁一些打工者从事女性文学、地摊文学、下半身文学的创作;另一方面是走向深化,如郑小琼的创作是一种有力量的东西。深圳也有一批打工者在进行顽强的底层写作,如邬霞、程鹏、张新民等,他们还在打工现场进行体验和写作。
  出席座谈会的近十位打工文学作家与评论家们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和交流。他们认为,现在人们对打工文学的关注还仅是对作者的关注而并非对作品的关注。有的与会评论家则指出,大多数打工文学作品还处于文学的低级阶段,比较粗糙,不仅表现的生活内容,而且作品的表述方式也很“粗砺”,缺乏美感和诗意追求,这些作品充当了深圳从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转轨的特定历史时期特区社会生活的“书记员”角,它们因反映了打工者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而具有社会学研究价值,却未必具有多大的文学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因此,过去打工文学很少能吸引文学评论家去关注,尤其是难以进入全国主流文学批评家的视野。最近,东莞打工妹郑小琼的散文《铁?塑料厂》获人民文学奖“新浪潮”散文奖,可谓打工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标志着“打工文学”迈入了更高的阶段。评论家们认为,打工文学作家亟待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学养,提升打工文学作品的文学品位和审美价值。只有使作品的社会学价值与文学审美价值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在历史上流传下来。
许远东
  与会的打工文学作家也一致认为,要让社会关注打工文学的文本本身,最终还是得让作品说话,要拿出有力量的好作品来,他们将保持旺盛的创作力,希望能超越自己,拿出比过去的代表作更优秀的新作。安子表示,未来几个月她会考虑把近几年她的创业感悟整理一下,再创作出几部打工文学作品,希望有一部能超越《青春驿站》。戴斌也表示,关于深圳打工生活的内容他至少还可以写个三五年,其中很多故事已经构思好了。秦锦屏则这样看待写作的意义:“打工文学创作的意义是一进城务工者对自己文化权利的追求,一种精神的探索。”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4:37: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57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学   打工   作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