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译汉中的“翻译腔”

浅析英译汉中的“翻译腔”
作者:沈淋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48期
    摘要:“翻译腔”问题十分普遍,并且由来已久,已经成为英汉翻译中的主要问题。笔者在文中主要分析了“翻译腔”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减少和克服“翻译腔”的解决方法,从而尽可能消除“翻译腔”,达到提高译文的目的。
    关键词:英译汉;翻译腔;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8-0204-02
    一、引言
    翻译家N·卡什金说过:“通过译文看到的作者,仍然是外国人,但他是用地道的译文语言同读者谈话的。”长期以来,许多翻译理论家已经提出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但是对于现实中的译文来说,经常会存在欧化现象以及译文表达让人难以理解甚至不知所云,这就是非常典型的“翻译腔”译文。本文希望英语学习者能够清楚地认识“翻译腔”现象,并在平常的翻译中能够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陈小蒙    二、“翻译腔”的定义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第一次创新地写出翻译腔的英文“translationese”。他认为“翻译腔”又称“翻译体”,是指把源语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句法结构机械地移植到译语中,因而形成一种不土不洋、不符合译语表达习惯的语言混合体。其主要特征是只顾在形式上逐词逐句地紧扣原文,忽略译语语言结构的特点和习惯表达方式,译文生硬牵强,文笔拙劣,可接受性差。“A general pejorativeterm used to refer to TL usage which because of itsobvious reliance on features of SL is perceived as unnaturalimpenetrable or even comical.”这是《翻译学辞典》对“翻译腔”的定义。同样,《当代翻译理论》也阐述了“翻译体”:“‘翻译体’(translationese)带有贬义,贬义中的翻译体是机械主义翻译观和方法论的产物。这种所谓翻译体的显著特征是不顾双语的差异,将翻译看作语言表层的机械对应式转换。”显而易见,“翻译腔”有种种表现:用词造句生硬、呆板、重复、不自然,或把简单的句子译得很绕口,有时又很喜欢套用固定格式“当……的时候”、“虽然……但是……”等,或者在很长的定语之前硬加上“那种”二字,千句一型,千篇一律,把英语原文译得苍白僵硬,读起来略感别扭,这主要是因为不符合译文语言的语言习惯。译者应讲求全句的平衡、协调,追求流畅、自然、简洁的汉译文。产生“翻译腔”的根本原因是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不同。
苍原
    三、“翻译腔”现象的原因
    一般认为,翻译过程包括两个阶段:正确理解和充分表达。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结果。很多学者理所当然地把这两者归结于导致“翻译腔”出现的原因。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理解和表达上的错误或不当,最主要还是源于英汉语言、思维模式及文化方面的差异。
罗马规约
辛沪光    1.英汉语言差异。英语语言重形式,汉语语言重意义,所以英语造句多用形合法(Hypotaxis),通常把复杂的英语句子看成是枝干交错的葡萄藤式语言。汉语造句多用意合法(Parataxis),通常把脉络清晰的汉语句子看成是竹节式语言。主要表现在:英语靠词汇来连接,而汉语却靠逻辑来支撑。英语主要通过连词、关系代词等来造句,汉语主要通过句子间隐含的逻辑关系将句子的各个部分统一起来。
    例1:He is so arrogantthat no one will keep companywith him.译文1:他是如此狂妄自大,以致谁也不愿意与他交往。译文2:他很狂妄自大,谁也不愿意与他交往。
    英文原文是典型的形合,用了显性的连接词so…that,根据字典及语法书都解释为“如此……以致”、“如此……使得”,在译文1中照搬字典,弄成不中不西的译文,“翻译腔”很明显,而译文2 运用汉语的意合法,简单明了地把汉语的意思表达的很清楚,语言简洁流畅,遵循了汉语表达习惯。例2:Write to me whenyou have time. 译文1:当你有时间的时候就给我写信吧。译文2:有时间就给我写信。紫海胆
    英文原文通过连接词when来表示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构形式比较严谨。在译文1中保留了原文重形合的特点,显得生硬啰嗦,“翻译腔”十足;译文2 采用汉语意合的特点来连接句子,省略原文中的连接词,根据汉语的表达方式改译,汉语表达习惯一目了然。
    2.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对于英汉思维模式,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基本上是首先想到一些不相干的事物,即外部环境,然后再想到事物的重点,即中心事件。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正相反,首先考虑中心事件,然后才考虑外部环境。也就是说,英语句子往往先总结后说事,而汉语句子则先说事后总结。例3:It was naturalthat now the conversation turned to the tragic events thathad taken place there a month before.译文1:这是很自然的事,现在把话题转到一个月以前在那里发生的惨案上。译文2:现在把话题转到一个月以前在那里发生的惨案上,这是很自然的事。
    英文句子采用顺译法开门见山地总结观点,然后再谈到事件,这与汉语先说事件后总结的表达习惯正好相反,“翻译腔”现象很浓,而译文2的改译则是先说事后总结,刚好遵循了汉语的表达习惯,基本没有“翻译腔”。例4:In a rather crude form,the cutting and polishingprecious stones was an art known to the ancient Egyptians,and in the Middle Ages it became widespread innorthwest Europe.
    译文1:对于古老的埃及人来说,切割和磨制宝石的艺术还是很原始的,并在中世纪广泛流行于西部和北部欧洲。译文2:古代埃及人已经懂得了切刻和琢磨宝石这门工艺,虽然形式仍较粗糙。到中
世纪,这种工艺则已遍及欧洲的西北部。译文1主要是表述问题,不符合中国人说话的思维模式。在原文中,cutting andpolishing是主语,表明了英语的习惯,in a rather crudeform介词短语放在句首,是重点提前,同时并列句中的第二个分句中的it做主语,也是明显的英语表达习惯。译文2中,以Egyptians 作主语,则符合汉语习惯,译文也清楚准确。
小小说月刊    3.英汉文化差异。翻译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转换。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会遇到很多各国文化差异,如果文化差异意识淡薄,不能完全理解并准确传递原文中的文化背景,“翻译腔”问题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使其产生误解。例5: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go out and get drunk.译文1:马上到星期五了,他们很快就会出去喝醉。译文2:星期五是发薪水的日子,他们马上会出去喝得酩酊大醉。英语中“Friday”这个词本义是“星期五”的意思,但它还具有比较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英国表示一周工作结束,即将发薪水的日子,人们往往就会拿着薪水去大喝一通。译文1直译成“星期五”,看起来忠实于原文,但是读者实际上弄不明白到星期五为什么要出去大喝一通。而译文2把“Friday”内含的文化信息直接译出,使读者一目了然。
    例6: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the game.译文1:约翰是能够依靠的,他一向不吃鱼而且经常玩游戏。译文2:约翰为人可靠,既忠诚又正直。例句中有两个英语的习惯表达to eat no fish 和to playthe game,属于典故和习语,具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译文1是对句子进行简单直译,并未弄清楚其典故和习语的文化信息,前后意思不明不白,让读者不知所云。事实上,“to eat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指伊丽莎白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toeat no fish”是表示忠诚的意思。“to play the game”和“toplay fair”(规规矩矩比赛)同义,由此转义为公平对待、举止光明正大、为人正直等。译文2将其文化信息译出,清清楚楚。
    四、“翻译腔”问题的解决方法
    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强化英汉两种语言的学习。众所周知,英汉两种语言无论在词汇、语法、句法等方面都截然不同,英汉翻译涉及英、汉两种语言。因此,我们不仅要掌握英语在词汇、语法和句法等方面的用法,更要了解英语语言的内在本质,把英语语言用我们能够听得懂的汉语表达出来。加强翻译理论和实践,灵活运用翻译技巧。翻译实践中要减少“翻译腔”问题,需要不断学习翻译理论知识的同时,多多鉴析名家名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自己摸索翻译实践去熟练地使用各种翻译技巧。
    总之,英汉翻译中的“翻译腔”问题是一个长期探讨的话题,不容小觑。作为译者,我们更应该以身作则,并有意识地通过自身的努力在翻译实践中避免这种问题出现。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2:34: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561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翻译   译文   语言   表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