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血液知识点总结

人机交互论文
生理学:血液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血浆(blood plasma):血液除血细胞外的液体成分。
2、血清(serum):血液凝固后,血凝块会缩析出的淡黄透明液体。
3、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用离心的方法所测得的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成年男性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南市区信息在线
4、胶体/晶体渗透压(colloid/crystal osmotic pressure):由血浆中胶体可溶颗粒形成的渗透压。
5、等渗溶液(iso-osmotic solution):指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约为313mOsm/L。
6、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红细胞在抗凝血液中的沉降速度,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个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可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高低。
7、红细胞的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 of erythrocyte):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渗透脆性大,抵抗能力小。
8、溶血(hemolysis):红细胞破裂后血红蛋白溶解于血浆中的现象。
9、血型(blood group):指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与临床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10、生理性止血(physiologic hemostasis):小血管破损,血液从血管中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
11、红细胞叠连(rouleaux formation of erythrocyte):红细胞彼此以凹面相贴重叠在一起的现象。
12、血小板(platelet):从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代谢能力的小块细胞质。
13、血小板粘附(platelet adhesion):血小板黏着于非血小板表面的过程。
王朝云
14、血小板凝集(platelet aggregation):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黏着。依赖于纤维蛋白原、钙离子等的参与。
15、造血微环境(hemopoietic mocroenvironment):造血干细胞定居、存活、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造血器官中的基质细胞、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和各种造血调节因子,以及造血器官的神经和血管,在血细胞生成的全过程中起调控、诱导和支持作用。
16、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可溶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17、凝血因子(coagulation factor):是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各种物质的总称。
18、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 pathway):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而启动。
19、外源性凝血途径(extrinsic pathway):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与血液接触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20、纤维蛋白溶解(纤溶)(fibrinolysis):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正常情况下纤溶和凝血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维持血管的通畅状态。
21、凝集原(agglutinogen):红细胞膜上含有的特异性抗原性物质。
22、凝集素(agglutinin):血清中与凝集原相对应的特异性抗体。
23、凝集反应(aggregation reaction):当含有某种凝集原的红细胞和与之相对应的凝集素相遇时,红细胞凝集成团并发生溶血反应。
二、简答题
1、临床上给给病人大量输液时,为什么不能用蒸馏水?
若静脉大量输入蒸馏水,可使血浆渗透压下降,低于红细胞内渗透压,水分子向红细胞内渗透使红细胞胀大直至破裂,使血红蛋白流出造成溶血。
2、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各有何生理意义及原因:
由于晶体物质可自由通过毛细血管,而难于透过细胞膜,因此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调节血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而胶体物质分子量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因此主要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维持正常血量。
3、测定血沉的意义:
血沉的快慢是衡量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指标。许多疾病如风湿等均可表现为血沉加快。
4、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第一步是生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第二步是凝血酶原激活物激活凝血酶原生成凝血酶;第三步是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变成纤维蛋白。上述过程需要钙离子参与,而凝血酶原激活物来自内源和外源两个途径。
屈服应力5、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
(1) 血小板黏着,聚集在血管破损处,一方面释放ADP,5-羟胺等活性物质,收缩血管,减缓血流;另一方面聚集形成松软的止血栓。
重庆弹子石小学
(2) 血小板参与局部凝血,形成凝血块,并使凝血块回缩形成坚实的止血栓。
6、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及二者的获取方法:
血清的成分与血浆相比,缺乏纤维蛋白原和某些凝血因子,还有凝血过程中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因子。 将血液从血管内抽出,注入备有抗凝剂的试管中混匀,经离心是血细胞沉淀,取其上清液即为血浆;将血液抽出注入未加抗凝剂的试管中,待其凝固后从血凝块中挤出的液体即为血清。
7、血液的基本功能:
运输功能;缓冲功能;参与机体免疫功能;参与凝血与生理止血。
8、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区别:
(1) 启动因子不同。内源性凝血由因子Ⅻ启动,外源性凝血由因子Ⅲ启动。
(2) 反应步骤和速度不同。外源性凝血比内源性凝血步骤少,速度快。
(3) 凝血因子的数量和来源不同。内源性凝血所需的凝血因子数量多,完全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完成;外源性凝血因子所需的凝血因子数量少,而且需要血管外损伤组织释放的因子Ⅲ参与。
9、生理止血的概念及步骤:
小血管受损伤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自行停止的现象称为生理止血。包括三个环节:首先,受损部位血管收缩;然后,血小板粘附、释放并聚集形成松软的止血血栓;最后凝血系统激活所形成的胶原蛋白交织成网对松软的血小板止血栓进行加固,形成牢固的止血栓。
10、贫血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外周血液中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范围,称为贫血。产生原因包括:造血原料缺乏,如机体缺铁;红细胞成熟因子缺乏,如叶酸;内因子缺乏,可导致恶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肾脏疾病患者因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受到障碍,引起肾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引起脾性贫血。
11、ABO血型的分类依据以及临床意义:
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的种类与有无来划分。意义:输血时避免发生凝集反应,保证输血的安全;血型具有遗传性,常用于法医学检测。
12、O型血可输少量血给其他血型的人:
因为O型红细胞膜上不含A、B凝集原,受血者血浆中的抗A、抗B凝集素不与给血者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在限制输血量和速度的情况下,给血者血浆中的抗A、抗B凝集素可迅速被受血者的血液所稀释,使其浓度太低,不足与受血者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
13、输血的原则:
在输血过程中应保证不出现红细胞凝集反应,所以要求同型输血。但在紧急情况下,O型血可输给其他各型人,AB型可接受其他血型血,但必须限制输血量和输血速度。
李雯欢迎关注微博:每日医学资讯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9:06: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546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红细胞   凝血   血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