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的用法肝素低分子肝素

分子肝素的用法肝素
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与肝素
羟基酪醇断指再植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与肝素的临床对比观察
李锦新李超红宋会江
meta分析528200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手外科
(广东南海)
528000佛山市中医院骨科
应用肝素除抗凝外,尚能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和修复。肝素可与血浆中抗凝血酶Ⅲ(ATHI)结合,引起ATⅢ构象改变,使ATⅢ的精氨酸残基易与凝血酶的丝氨酸结合,导致凝血酶灭活,也使含丝氨酸残基的其他凝血因子灭活,产生抗凝作用’。但肝素对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影响大,容易引起出血。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酶解或化学降解的产物,平均分子量是肝素的1/2到1/3,分子大小的分布也较普通肝素更为均匀。由于分子量减小,低分子肝素不容易
被细胞外基质、血浆蛋白和细胞受体结合与灭活,因此肝素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好,生物半衰期延长,是普通肝素的2~4倍,抗凝效果呈明显的剂效关系。另外,由于皮下注射后损失很少,按体重一定剂量的低分子肝素肝素,就会产生相应的可以预测的抗凝活性(抗因子X a活性)。低分子肝素抗X a//1I a比例增大,即抑制凝血酶产生的作用大于抑制凝血酶活性的作用。由于低分子肝素分子大小的不同,仍有部分分子大于18个糖单位(分子量5400),抗因子Ⅱa仍为其主要抗凝机制。低分子肝素对已经与血小板结合的因子X a仍有抑制作用,低分子肝素不易被血小板第4因子灭活,这样,在富含血小板的环境中,低分子肝素比普通肝素更有效。低分子肝素对血小板功能影响减小,减少了因影响血小板功能而致的出血合并症的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罕见。低分子肝素抗凝血因子X a活性/抗凝m活性值1.5~4.0,而普通肝素为1.0左右,并且分子质量越低,抗凝血因子Xa活性越强,这使得低分子肝素的抗咀栓作用与致m血作用分离,保持r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而降低了出血的危险。在观察结果中发现,尽管低分子肝素组患者与小剂量肝素组患者相比在出、凝血指标方面更具优越性,可是一样都可以引起血小板数量的减少,而且程度相当
低分子肝素在冠状动脉介入中的应用
秦淑辉肖文良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文华电影
风险投资论文【中图分类号】R 814.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386(2011)24—3789—02
LMWH是由普通肝素酶解或化学降解得到相对分子量为2 000-10 000Da(平均5 000 Da)的混合物。肝素是通过抑制凝血酶和凝血活性因子Xa(FXa)的活性而发挥抗凝作用。肝素抗凝血酶的作用不但依赖于肝素与抗凝血酶Ⅲ(AT一Ⅲ)的结合,而且还依赖于肝素与凝血酶的直接结合,这要求肝素分子要有足够的长度(不短于18个单糖的长度,分子量不少于5000 Da),而肝素抑制FXa的作用却不依赖于肝素与FXa 的直接接触,因而对肝素无分子量上的要求。LNWH因其片段短,大部分分子长度均短于18个单糖的长度,所以其抗凝血酶的作用远低于其抗FXa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肝素的抗FXa与抗凝血酶活性之比约为1,而LMWH的抗F
【体内过程】肝素是带大量阴电荷的大分子,口服不被吸收。常静脉给药,60%集中于血管内皮,大部分经网状内皮系统破坏,极少以原形从尿排出。肝素抗凝活性t1/2与给药剂量有关,静脉注射100,400,800U/kg,抗凝活性t1/2分别为1,2.5和5小时。肺栓塞、肝硬化患者t1/2延长。
【临床应用】
1.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止血栓形成与扩大,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脑栓塞以及急性心肌梗塞。
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应早期应用,防止因纤维蛋白原及其他凝血因子耗竭而发生继发性出血。
3.心血管手术、心导管、血液透析等抗凝。
【不良反应】应用过量易引起自发性出血。一旦发生,停用肝素,注射带有阳电荷的鱼精蛋白(protamine),每1mg 鱼精蛋白可中和100U肝素。部分病人应用肝素2~14天期间可出现血小板缺乏,与肝素引起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关。肝素不易通过胎盘屏障,但妊娠妇女应用可引起早产及胎儿死亡。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办法连续应用肝素3~6月,可引起骨质疏松,产生自发性骨折。肝素也可引起皮疹、药热等过敏反应。肝、肾功能不全,有出血素质、消化性溃疡、严重高血压患者、孕妇都禁用
该文章转载自医学全在线:/edu/200712/18544.shtml
抗血栓生化药物的研究进展
乔德水,霍建丽。,杨天雨,孔毅
(1.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徐州221002;2.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京210O09 抗血栓机制机体的正常止凝血,主要依赖于完整的血管壁结构和风雨张居正下载
功能、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正常的血浆凝血因子活性。其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是生理性止凝血的重要成分。抗凝系统不仅包括抗凝因子,还包括纤溶系统。
血栓形成的原因,简单地说是随着人年龄的增长,体内
纤溶系统功能逐渐降低,血液中凝血与抗凝血功能失去平衡而出现凝血,即血栓。随着血栓形成机制的进一步阐明,针对血栓形成的特点和原因,研究和开发了很多抗血栓形成的新药,既有抗凝血和抗血小板的药物,又有溶解血栓的
药物。抗凝血药通过影响凝血因子,从而阻止血液凝固过程,防止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药通过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
以及释放等功能抑制血栓形成;溶栓药可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纤溶酶通过降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而限制血栓增大和溶解血栓。前两者主要是对血栓的形成和增
大具有抑制作用,后者主要是将已形成的血栓进行溶解,从而消除血栓性疾病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7:51: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546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肝素   分子   血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