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

第八讲  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
六度分割
一、真核生物的基因结构特点
① 在真核细胞中,一条成熟的mRNA链只能翻译出一条多肽链,不存在原核生物中常见的多基因操纵子形式。
② 真核细胞DNA都与组蛋白和大量非组蛋白相结合,只有一小部分DNA是裸露的。
③ 高等真核细胞DNA中很大部分是不转录的,大部分真核细胞的基因中间还存在不被翻译的内含子。
④ 真核生物能够有序地根据生长发育阶段的需要进行DNA片段重排,还能在需要时增加细胞内某些基因的拷贝数。
⑤ 在真核生物中,基因转录的调节区相对较大,它们可能远离启动子达几百个甚至上千个碱基对,这些调节区一般通过改变整个所控制基因5'上游区DNA构型来影响它与RNA聚合酶的结合能力。在原核生物中,转录的调节区都很小,大都位于启动子上游不远处,调控蛋白结合到调节位点上可直接促进或抑RNA聚合酶与它的结合。 
⑥ 真核生物的RNA在细胞核中合成,只有经转运穿过核膜,到达细胞质后,才能被翻译成蛋
白质,原核生物中不存在这样严格的空间间隔。
⑦ 许多真核生物的基因只有经过复杂的成熟和剪接过程(maturation and splicing),才能顺利地翻译成蛋白质。
二、真核生物的转录特点
    原核生物中,密切相关的基因往往组成操纵子,并且以多顺反子mRNA的方式进行转录,整个体系置于一个启动子的控制之下。真核生物的DNA是单顺反子,很少有置于一个启动子的控制之下的操纵子。真核生物中许多相关的基因按功能成套组合,被称为基因家族(gene family)。
1、基因家族
一组功能相似且核苷酸序列具有同源性的基因。可能由某一共同祖先基因(ancestral gene)经重复(duplication)和突变产生。
  基因家族的特点:
  ①基因家族的成员可以串联排列在一起,形成基因簇(gene cluster)或串联重复基因(tande
mly repeated genes),它们可同时发挥作用,合成某些蛋白质,如rRNA、tRNA和组蛋白的基因;
  ②有些基因家族的成员也可位于不同的染体上,这些不同成员编码一组功能上紧密相关的蛋白质,如珠蛋白基因;
  ③有些成员不产生有功能的基因产物,这种基因称为假基因 (Pseudogene)。假基因与有功能的基因同源,原来可能也是有功能的基因,但由于缺失,倒位或点突变等,使这一基因失去活性,成为无功能基因。与相应的正常基因相比,假基因往往缺少正常基因的内含子,两侧有顺向重复序列。人们推测,假基因的来源之一,可能是基因经过转录后生成的RNA前体通过剪接失去内含子形成mRNA,如果mRNA经反复转录产生cDNA,再整合到染体DNA中去,便有可能成为假基因,因此该假基因是没有内含子的,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同时会发生缺失,倒位或点突变等变化,从而使假基因不能表达。
1) 简单基因家族
2) 复杂基因家族
海胆,5个基因组成串联单位,可以重复1000次。串联单位中的每个基因分别被转录成单
顺反子RNA,这些RNA都没有内含子,而且各基因在同一条DNA链上按同一方向转录,每个基因的转录与翻译速度都受到调节。
3) 发育调控的复杂基因家族
在生物个体不同发育阶段,出现几种不同形式的α和β亚基。人的α-珠蛋白基因簇位于16号染体短臂上,其中ζ为胚胎期基因;β-珠蛋白基因簇位于11号染体短臂上,其中ε为胚胎期基因,Gγ和Aγ为胎儿型基因,δ和β为成人期基因。在每个基因家族中,基因排列的顺序就是它们在发育阶段的表达顺序。
原始珠蛋白大约产生于8亿年前,由单基因编码,现代珠蛋白基因家族是由同一个原始基因通过一系列重复、突变和转位演变而成的。随着物种的进化,动物的体积相对变大,对氧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进化压力下,血红蛋白基因通过自发突变产生杂合基因,编码出对氧的结合和释放能力要大大高于单分子血红蛋白的四聚体。在哺乳动物的进化中,β链基因又发生突变和重复,形成了胎儿中的ε和γ型珠蛋白。胎儿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比成人更大,因而利于胎儿得快速发育。
4) 假基因
    1977年,G·Jacp在对非洲爪赡5SrRNA基因簇的研究后提出了假基因的概念,这是一种核苷酸序列同其相应的正常功能基因基本相同,但却不能合成出功能蛋白质的失活基因。假基因的发现是真核生物应用重组DNA技术和序列分析的结果。现已在大多数真核生物中发现了假基因,如Hb的假基因、干扰素、组蛋白、α球蛋白和β球蛋白、肌动蛋白及人的rRNA和tRNA基因均含有假基因。由于假基因不工作或无效工作,故有人认为假基因,相当人的痕迹器官,或作为后补基因。
除了多种多样的遗传缺陷外,大多数返座假基因具有以下4个较鲜明的特征:a) 完全缺失存在于功能基因中的间隔序列,即内含子序列;b) 假基因的序列只与功能基因转录产物的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序列相似,而与其5’端调控序列无关。但是鼠Ψα3-珠蛋白假基因[7],鼠促皮质素-β-脂蛋白前体假基因[8]、人免疫球蛋白ε及λΨ1假基因[9,10]是其中的例外;c) 假基因的3’末端紧接着有多聚腺嘌呤尾。以上3个特征明显提示这些序列是从成熟mRNA衍生而来,因此这类假基因又被称为处理后的假基因(图1)。d) 这类假基因的序列两端常被7~21bp的正向重复序列包围。这种正向重复序列也在snRNA假基因家族和AluⅠ家族中被发现,提示正向重复序列的产生可能是一种共同的插入机制的结果。
通过分析基因组序列发现,基因组中存在着与基因数量几乎相等的假基因,假基因是功能
基因的缺陷拷贝。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假基因一直被认为是分子化石,是进化中基因突变的遗迹。而2003年5月日本学者Hirotsune的报导第一次揭示了假基因的功能。
    Hirotsune等人将果蝇的sex-lethal基因转移到小鼠体内,大多数小鼠表现正常,但有一个品系的小鼠在幼年期全部死亡。进一步研究发现,sex-lethal基因插入到makorin1-p1假基因中部,破坏了该假基因的转录。makorin1-p1是makorin1基因的假基因。如果将假基因makorin1-p1敲除,makorin1基因将被关闭。这说明,基因makorin1的表达受到其同源序列假基因的控制。
2、DNA水平调控
软胶囊
1)染质结构影响基因转录
细胞分裂时染体的大部分到间期时松开分散在核内,称为常染质(euchromatin),染质常常会在特定的区域被解旋松弛,形成自由的DNA,DNA本身局部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结构基因暴露,促进转录因子与启动区DNA的结合,诱发基因转录。
松散的染质中的基因可以转录。染体中的某些区段到分裂期后不像其他部分解旋松开,
仍保持紧凑折叠的结构,在间期核中可以看到其浓集的斑块,称为异染质(hetrochromatin),其中从未见有基因转录表达。
原本在常染质中表达的基因如移到异染质内也会停止表达;哺乳类雌体细胞2条X染体,到间期一条变成异染质者,这条X染体上的基因就全部失活。可见紧密的染质结构阻止基因表达。
常染质(euchromatin) :指间期核内染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 处于伸展状态(典型包装率750倍), 用碱性染料染时着浅的那些染质。
常染质是进行活跃转录的部位,呈疏松的环状,电镜下表现为浅染。并非所有基因都具有转录活性,常染质状态只是基因转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异染质(heterochromatin)指间期细胞核中, 折叠压缩程度高, 处于聚缩状态,碱性染料染时着较深的染质组分。
类型
结构异染质(或组成型异染质)(constitutive heterochromatin)
兼性异染质(facultative heterochromatin)
结构异染质,除复制期以外,在整个细胞周期均处于聚缩状态,形成多个染中心。
  结构异染质的特征:
在中期染体上多定位于着丝粒区、端粒、次缢痕 及染体臂的某些节段;
由相对简单、高度重复的DNA序列构成, 如卫星DNA;
具有显著的遗传惰性, 不转录也不编码蛋白质;
在复制行为上与常染质相比表现为晚复制早聚缩
兼性异染质在某些细胞类型或一定的发育阶段, 原来的常染质聚缩, 并丧失基因转录活性, 变为异染质,如X染体随机失活。
  异染质化可能是关闭基因活性的一种途径。
DNase的敏感性和基因表达
电话银行是什么
研究发现,活跃表达基因所在染体上一般含有一个或数个DNA酶Ⅰ超敏感位点,超敏感位点的产生可能什染质结构规律性变化的结果。正是这种变化,使DNA容易与RNA聚合酶和其它转录调控因子相结合,从而启动基因表达,同时更易于被核酸酶所降解。
当一个基因成为转录活性状态时,含有这个基因的染质区域对DNaseⅠ(一种内切酶)降解的敏感性要比无转发活性区域高得多。这是由于此区域染质的DNA蛋白质结构变得松散,DNaseⅠ易于接触到DNA之故。
一个很好的研究系统是鸡的珠蛋白和卵清蛋白系统。来自鸡胚红细胞的核中,珠蛋白的基因对DNaseⅠ的降解是敏感的,而编码卵清蛋白的基因在红细胞中是不表达的,它对DNaseⅠ的降解也是具有抗性的。相反,在母鸡输卵管细胞的核中,卵清蛋白的基因是具有转录活性的,但却不能产生珠蛋白的RNA,卵清蛋白基因的序列对DNaseⅠ 的降解要比珠蛋白基因的序列敏感得多。
很多实验得出的结论几乎都是有转录活性的基因对DNaseⅠ的敏感性增加,DNaseⅠ敏感区的范围随着基因序列的不同而变化,从基因周围几个Kb到两侧20Kb大小不等。
仔细分析具有转录活性基因周围的DNA区域,表明有一个中心区域存在,称为超敏感区域(hypersensitive region)或超敏感位点(hypersensitive site),它对DNaseⅠ是高敏感的。这些位点或区域将首先受到DNaseⅠ的剪切。由于对DNaseⅠ的敏感性反映了染质中DNA的有效性,我们将这些位点描述为染质中特殊DNA暴露区域,一般在转录起始点附近,即5′端启动子区域,少部分位于其它部位如转录单元的下游。
超敏感位点建立于转录起始之前,转录的诱导物除去后虽超敏感位点信然存在,但转录却很快停止,说明超敏感位点的存在是转录起始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超敏感位点是一段长200bp左右的DNA序列,这些区域是低甲基化区;并可能有局部解链的存在;不存在核小体结构或结构不同寻常,此区因DNA的裸露易和多种酶或特异的蛋白质结合,也就是说易于和反式作用因子结合。
2) DNA的甲基化和去甲基化
A日常型甲基化酶
  在甲基化的DNA模板指导下使新合成的链甲基化。特异性很强,对半甲基化的DNA有较
高的亲和力,使新生的半甲基化DNA迅速甲基化,从而保证DNA复制及细胞分裂后甲基化模式不变。
B 从头合成型甲基化酶
  无需模板指导完成甲基化修饰。不需要母链指导,但速度很慢。
C在一些不表达的基因中,启动区的甲基化程度很高,而处于活化状态的基因则甲基化程度较低。
现以卵黄原蛋白Ⅱ基因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卵黄蛋白并非在卵母细胞或受精卵中合成的,而是在成熟的雌性动物肝中先合成卵黄蛋白原(vetellogenin),然后分泌到血液中,再运送到卵巢。发育中的卵(卵母细胞)选择性地将卵巢中的卵黄蛋白原加以吸取,再切割,装配成卵黄蛋白。雄性动物也有卵黄蛋白原基因,但不能表达PL2303这是因为缺乏雌激素之故。其分子机制仍和甲基化有关。鸡的卵黄蛋白原基因的5′调节区有4个CpG位点(图18-43),CD位点是雌二酮受体蛋白复合物的结合部位。在雌激素处理后,在-612C)的Hpa位点处于低甲基化。歌剧伤逝在红细胞DNA的上面一股链上4个位点全部甲基化,下
股链只有50%甲基化,但经雌二酮处理后数小时内甲基化的形式发生急剧变化,上股链中4个位点全部去甲基化,与卵黄蛋白原mRNA相吻合,而另一股键上4个位点滞后24小时才去甲基化,这就是在肝细胞中卵黄蛋白原基因中的5′端调节区有部分半甲基化位点,而雌激素的处理只引起其中一条链迅速地去甲基化,另一条链暂时仍保持本甲基化状态,所以此基因在雄体中处于甲基化状态,没有活性。
酶对CpG狸御殿位点的甲基化是有选择的,例如小鼠β-珠蛋白基因5′侧翼有5个CpG位点,其中4个较集中。用纯化的DNA甲基转移酶在体外处理这段序列,结果各位点的甲基化程度各不相同,有的不发生甲基化,有的甲基化不明显,有的稍有甲基化,有的大量甲基化,无论是诱导的还是未诱导的细胞;无论是纯化酶,还是粗制酶都一样。表明还有其它的选择因素存在。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0:28: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539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基因   转录   染色质   假基因   序列   结构   生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