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 “十二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甘肃省十二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甘肃省十二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一一年八月八日 
     
   
甘肃省十二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甘肃省有56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24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9.4%。本规划所指民族地区是指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共21个民族县市,总人口33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9%,国土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0% 
  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省级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甘政办发〔201052号)要求,依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精神,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条件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以来,全省民族地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历史机遇,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大内需的重大决策,成功克服汶川特大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认真组织实施《甘肃省民族地区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甘发改规划〔2006999号),经济发展保持较快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特产业发展取得突破,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如期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保持快速稳步增长。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6%,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4%,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005年的5.7%上升到2010年的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555元,年均增长14.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56元,年均增长11.3%,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省民族地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5840公里,第一条高速公路康临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第一个飞机场夏河机场开工建设。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石羊河流域治理工程等重大水利和生态工程顺利实施,东乡南阳渠工程田间配套工程、牧区节水示范工程、刘家峡库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临夏市大夏河南岸综合治理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城镇建设有效推进,临夏、合作两市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县城道路、给排水、防洪、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自来水普及率大幅度提高。农牧村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基本解决了行政村通电话、通邮、听广播和看电视的问题。 
  ——特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在强化农牧业基础地位的同时,依托矿产、水力、农畜产品、旅游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和以旅游、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水电开发、矿产开发、民族贸易、清真食品、民族旅游、高原农业、农畜产品加工、民族医药加工等产业初具规模。白龙江、黄河、洮河、大夏河、黑河(一江四河)水电资源开发有序推进,甘南州已建成水电站165座,总装机容量101万千瓦,实现年发电量35亿千瓦时,在建水电站49座,装机容量70万千瓦时。临夏州已建成水电站52座,总装机容量205万千瓦时,年发电量达到99亿千瓦时,在建水电站15界面张力座,总装机容量33万千瓦时。水电开发成为民族地区地方经济的增长点,带动了黄金开采、硅铁冶炼等资源开发以及农副产品、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快速发展。 
  ——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1个民族县市全部通过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省级验收,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并升格为本科院校,成为我省民族地区首个本科高校。初步形成了包括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比较完整、具有民族特的教育体系,规模不断扩大,质量稳步提高。实施远程教育,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平台,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加大了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卫生保健系统建设,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处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得到提高,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等问题有所缓解。基本实现了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目标,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初见成效,广播电视覆盖率基本达到了全省平均水平。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省民族地区。加强了对老年人、残疾人的服务和权益保障。 
  ——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草)、三化草地治理、围栏封育、退牧还草、舍饲圈养、禁牧休牧、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综合措施为主的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项目开始实施,对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库区及周边生态环境进行有计划地保护,局部生态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 
  ——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取得成效。以改善保安族、撒拉族、裕固族三个人口较少民族的116个聚居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为重点,投资2.06亿元建设了636个项目,公路通达率达到76%,电力、通讯和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2%91%86%,全部达到国家考核验收标准。使全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用电难、通讯难等问题初步得到解决,全面完成了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兴边富民行动扎实推进。建成了马鬃山镇饮用水净化工程、肃北县芦草湾党河大桥、国门小学、西滩养殖基地、马鬃山绒山羊改良等59个重点建设项目,集中解决了边疆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的问题,推动了肃北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游牧民基本实现定居。实施了《甘肃省牧民新村建设规划》和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了玛曲县镇萨合村等牧民新村,甘南州6686户游牧众基本实现了定居,有效地推动牧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环境条件 
  十二五时期是民族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面临着更重的发展任务和更高的发展目标。 
  ——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省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社会环境和发展基础,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一是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二是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批准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国函〔2009150号),为我省转变发展方式、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巨大支持。民族地区将在生态建设、能源建设、扶贫开发等领域得到大力扶持。三是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全省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实施意见》(甘发〔20107号)和《关于支持临夏回族自治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甘发〔20115号),明确了扶持政策。四是国家继续开展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专项工程,积石山县、肃南县、肃北县将获得国家支持。五是民族地区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不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力资源、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等自然资源,也有独特的人文资源,民俗风情、历史遗迹等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潜力较大。同时,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众与西亚、东南亚、中东等国家有广泛的民间联系,可进一步促进经济和文化交流。六是生态地位突出,在保护西部乃至全国生态方面具有屏障作用。 
  ——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一是经济总量小,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与全省平均水平存在明显差距。2010年,民族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6.1%,有14个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69.6万人,占民族地区总人口的20.9%。市场发育不够完善,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城镇化率较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落后,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二是特定的地理环境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使民族地区自然灾害频发,汶川特大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导致部分民族地区遭受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损失。同时,国家确定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我省民族地区大部分国土面积列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但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形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支出较高。三是我国经济正进入新一轮战略调整期,经济增长进一步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我省民族地区面临着市场和区域叠加竞争的双重挑战。十二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面临很多新挑战和新考验。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着力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经济,改善和保障民生,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 
  ——坚持改善民生与和谐共享相结合。要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着力解决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使广大人民众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 
  ——坚持转变方式与突出特相结合。要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途径,继续保持投资快速增长,增强消费拉动能力,提高出口规模和水平,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坚持统筹协调与持续发展相结合。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形成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新机制,促进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和生态补偿机制,促进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在国家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时,民族地区各族众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后发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
  二、总体目标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实现五个提升:一是以交通能源建设为重点,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二是以城市资源整合为重点,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三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四是以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以提高公共服务和保障能力为重点,提升城乡众生活质量。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比全省平均增长速度高3个百分点,到2015年突破5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以上,到2015年达到12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到2015年突破40亿元。 
  (二)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新型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大力发展特优势产业,培育生态建设、民族旅游、清洁能源建设等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强化节能减排。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加大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投入力度,优化教育结构,高中阶段入学率保持在85%以上,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30%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比例达到11,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年以上,支持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的制作和优秀广播影视作品少数民族语言译制工作。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广大众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农牧村危旧房改造实现全覆盖,游牧民全面实现定居,砖木、砖混结构住房比例达到70%以上。覆盖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和部分中低收入体基本住房需求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体系不断完善。
甘肃省十二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规划目标 
  (四)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加快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率达到35%以上,农牧村面貌逐步改善,城乡差距拉大的态势逐步得到控制,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分别超过4500元和19000元。 
  (五)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继续提升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综合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步伐加快,进一步促进民间国际交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改善招商引资和利用外资环境,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努力将民族地区建成全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 
第三章  战略布局和主要任务 
  结合全省宏观战略调整和区域发展格局,突出民族地区战略地位,明确发展方向,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层次推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一、战略布局 
  (一)战略定位。 
  我省民族地区是回族、藏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裕固族、蒙古族、哈萨克族聚居区,人口占全省的12.9%,国土面积占全省的40%,是黄河、长江、黑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加快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战略定位是:着力打造全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着力打造全省集中连片扶贫攻坚的示范区;着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着力打造全省向中东、中亚等对外开放的窗口;着力打造具有民族特的现代物流中心;着力打造以民族风情、高原生态为核心的特旅游产业基地。 
  (二)空间布局。 
  根据民族地区区域差异特点,可分为藏族聚居区回族聚居区河西三县三个区域,并确定相应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1.促进藏族聚居区跨越式发展。藏族聚居区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前提,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着力点,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为支撑,以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为保障,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党的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提高藏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生态良好、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目标,把藏区建设成甘肃乃至全国重要的高原绿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清洁能源工业基地,特生态旅游基地。十二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城镇化率达35%以上。 
  2.加快回族聚居区发展步伐。回族聚居区包括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围绕依托藏区大市场、融入兰州都市圈的战略目标,以建设临夏市区域经济中心为重点,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发挥少数民族众吃苦耐劳、善于经商的优势,振兴商贸流通,建成面向藏区的重要商贸物流中心;积极培育以清真食品、畜产品、少数民族特需用品、民族风情旅游等为重点的特产业,形成支撑科学发展的产业优势;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平安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十二五时期,城乡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特优势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化率达35%以上。 
  3.推动河西三县提升发展。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做优现代农牧、做大矿产开采、做强民族旅游、做好民生改善为重点,努力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扩大经济总量,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态势,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生态环境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城乡居民收入高速稳定增长。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以上,提前5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 
  1.加强农牧区民生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农牧村饮水、道路、供电、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继续实施民族地区安全饮水工程,全面解决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游牧民定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进度,实施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农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逐步解决民族地区寺庙通路、通电、通水、通信、广播电视覆盖以及寺庙书屋等问题。支持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区的重建,扶持发展特产业,促进灾区经济振兴。 
  2.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把民族地区作为特殊集中连片贫困区域予以大力扶持,享受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优惠政策。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增加扶贫资金规模和扶贫贴息贷款投放力度,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等工程,落实迁移众的后期扶持政策,解决好长远生计问题。加快解决地方病高发区贫困问题。大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两后生培训、劳务技能培训,将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有效衔接,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基本素质、自我发展、就业和脱贫能力,巩固扶贫成果。 
  3.改善城镇居民生活条件。加大廉租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提高补助标准。建立城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等多层次的供房体系,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实施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建设临夏、合作、天祝等县市供热站、储配气站等工程,加强城镇和旅游景点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环保设施等建设。开展城镇总体规划修编,配套建设玛曲、迭部、肃南等城镇道路、桥梁、给排水、园林绿化设施。 
  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开发牧区草场维护、乡村道路协管等公益性岗位。建设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建立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等扶持就业的新模式,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努力拓宽就业渠道。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保险制度,开展民族地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力争十二五末基本实现民族地区全覆盖。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和完善救灾应急体系,支持建设城镇疏散场地和避险场所、救灾物资储备设施、救灾应急装备。大力开展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完善就业困难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建全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乡低保、医疗救助、农村五保和优扶对象补助标准。大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残疾人康复、就业、教育、扶贫等方面的投入,加快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康复中心、重度残疾人托养机构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服务能力。 
  (二)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巩固提高楔状隙两基成果的长效机制。继续办好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少数民族高中班等,争取兰州一中等省属重点中学开办少数民族高中班。扩大省属高校在民族地区的招生规模。支持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基础设施和特学科建设,筹建临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和甘南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临夏回民中学扩建、临夏州人民医院迁建等项目。继续实施寄宿制中小学建设工程,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扩大幼儿园办学规模,学前教育向乡村延伸。支持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制定科学统一的标准,提升双语教学水平,完善双语教学体系。加强双语教学信息化建设,开发双语教学课堂软件。 
水泥砂浆  2.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落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扩大实施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和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州、县市、乡镇和农林场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和附属设施建设及基本设备配置,加大基层医疗队伍培养力度,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完善紧急医疗救治和医疗卫生信息网络,建设州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地方病、高原性疾病防治。完善紧急救援综合协调机制,增加应急物资储备。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稳定藏区现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继续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建设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和妇幼保健机构,健全计划生育流动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重点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公立医疗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设施建设。加大地方病防治力度。加快实施农牧区住院分娩补助政策,提高妇幼保健水平,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推进出生人口缺陷干预工程。 
  3.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支持建设民族地区县市级图书馆、文化馆以及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基本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加强重点文物、重要遗址、民族文化等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加强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和制作播映,提高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译制制作综合能力,筹建甘南藏语频率广播网络(站),加大藏区广播电视事业经费投入。继续实施西新工程,扩大农牧村广播电视覆盖面。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和州县数字电影院建设。建设出版物市场监管和网络出版监管系统,提高扫黄打非及出版物市场监管能力。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支持发展民族特体育事业。加大民族传统文化挖掘和保护传承工作,开发、打造少数民族文化精品,扶持和引导民族文化企业走市场化路子,发展壮大具有民族特的文化产业。支持民族地区建设民族风情街、民族标志性建筑和民族特民居。加快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建设,实施夏河拉卜楞寺抢救性文物保护规划,开展拉卜楞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支持临夏州和甘南州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及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实施临夏州民族剧院、体育中心等项目,建设一批基层众性体育活动场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少数民族古籍的搜集、抢救、保护、整理、编目,组织整理、翻译、出版一批民族古籍文献,强化宣传丝路沿线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成效。支持建设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砖雕制作、葫芦雕刻、民族刺绣、彩陶复制、民族服饰等民族文化产业。加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 
  (三)强化生态建设。 
  1.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强高原原生植被、野生动植物和草原保护、荒漠化防治。继续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草原鼠虫害防治、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工程。实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开展白龙江流域甘南段生态功能修复与水土流失及地质灾害综合整治、黄河上游水资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刘家峡库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二期、洮河流域水土保持、临夏市大夏河红水河牛津河的综合治理、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建设草原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野生优良牧草驯化繁育基地、野生牧草种质基因库等。建成玛曲黄河首曲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开展重点地区生态监测。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提高植被覆盖度,加大湿地保护力度,逐步恢复水源涵养功能。做好白龙江流域水源涵养林草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快完成长江上游白龙江流域生态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建设。实施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重点治理水土流失。推进天保二期、黄土高原地区小流域治理工程,建设临夏州黄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和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库区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项目。启动天祝三峡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景区开发及生态资源保护与建设工程。 
  2.加大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将夏河安多等循环经济园区纳入《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支持企业节能降耗,推动企业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努力形成矿产资源采掘及加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城镇污水管网配套,推进城镇污水实现全收集。加快玛曲县、临夏县、东乡县、阿克塞县、张家川县等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及肃南县城区垃圾处理前期工程建设。实施重点镇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加强对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的环境监管,重视已建和在建水电站的环保治理,解决好废弃矿山遗留的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强化执法力度,建立水质、空气质量、生态环境和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3.提高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监测能力。加强森林、草原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设污染源监控中心、有害生物防控中心、草原动态监测站。完善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和监测能力,实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及防御工程,加强白龙江流域、洮河流域等重点滑坡体、泥石流多发区的监测。把临夏州列为全省造林补贴和中幼林抚育试点范围。 
  (四)巩固农牧业基础地位。 
  1.大力发展农牧业。加大以全膜双垄沟播为重点的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积极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养殖小区建设,在临夏州及张家川县等地着力发展马铃薯、双低油菜、中药材、啤特果、花椒、蛋皮核桃、育苗等特农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打造一批特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广设施农牧业,大力发展高原特经济林、药材、花卉、果蔬、食用菌以及林下资源开发。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植保工程,继续实施马铃薯原种补贴试点政策,将青稞纳入良种补贴范围,开展牦牛良种补贴试点。在牧区推行以草定畜、休牧轮牧制度,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在半农半牧区重点发展节粮型、草食型畜牧业。 
  2.改善农牧业基础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干旱草场、饲草料基地灌溉工程,青稞和油菜生产基地建设。强化天然草场改良、草地补播改良、饲草料基地、牲畜棚圈及贮草设施建设。建设天祝县高原夏菜、绿果蔬基地。建设设施养殖小区、人工饲草料基地、抗灾保畜饲草料储备库、动物防疫点。推进农牧互补战略实施,把以牦牛、藏羊为主的高原特生态畜牧产业培育成甘南州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全力推进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技能化培训,重点发展牦牛、藏羊、奶牛和草产业四个核心产业,把甘南州建成全省重要的高原绿畜产品基地。 
  3.健全农牧业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不断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草场使用权流转。加强农牧区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农机推广和安全监理体系以及农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健全州、县市、乡镇三级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加快高速公路、出省公路建设和国道干线公路改造,构建公路、铁路、航空为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临夏至合作至郎木寺高速公路。加大对民族地区干线公路、县际公路的改造力度,提高路网通行能力。建设临洮至康乐至和政、临夏至大河家、合作至冶力关、宕昌至迭部、夏河至夏河机场二级公路。提高州、县出境通道技术等级,实现所有县市通二级公路。重点旅游景区连接二级或通高速公路。建设刘家峡库区环库公路。继续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加快通乡油路项目建设,启动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建成成都至兰州、临夏至合作、西宁至合作至川主寺等铁路项目。加快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和兰渝铁路建设。继续实施乡乡通邮工程,建设速递中心和物流集散网。建设黄河玛曲县至白河口段航道,完成九甸峡库区航运工程。
  2.加大能源资源开发力度。加快电源电网建设,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形成稳定、安全、清洁的能源供应结构。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资源,建设中小型太阳能、风能发电站。加快合作至玛曲330KV750KV输变电工程及临夏县、永靖县330KV输变电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实施兰州至临夏至合作等天然气管道项目。支持民族地区国有煤矿安全改造、瓦斯治理。推进城乡电网改造,优化完善电网结构。建设天然气长输管线向县城和集镇延伸工程。加大天祝、肃南县煤炭资源开发力度。加快推进传统能源替代,推广户用光伏发电和供热装置。加快实施农网、城网改造工程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有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解决牧区和边远山区行政村不通电问题。继续开展小水电代燃料等生态工程。启动天祝县松山滩风能资源开发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完善服务体系,农村户用沼气达到90%以上,民族地区适宜地方基本实现沼气化。 
屠波  3.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严格实行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和水资源管理,有效缓解工程性和资源性缺水。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目标,重点实施中小型灌区建设及节水改造工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临夏市南北两山上水工程、引黄入积工程、引黄入东工程、提黄济临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建设引洮济合、引洮入潭工程,开展石门河引水前期工作。建设江河沿岸农业灌区和节水改造工程,加快建设合作市格河综合治理,卓尼、天祝等县城防洪工程。实施甘肃长江流域两江一水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规划确定的白龙江流域甘南段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加快中小河流流域治理,实施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建立水资源、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监测和旱情汛情、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实施灾害防御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水库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产业发展。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积极推动青走道等水库建设。加快灌区建设及节水改造、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完善灌区末级渠系配套。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建成临夏市城区供水水源工程。实施洮河等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加强城市及县城防洪体系建设,全面提高防洪能力。加强县级抗旱服务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抗旱减灾水平。实施甘南州、天祝县干旱草场灌溉项目。 
  4.提高信息保障能力。加快基础电信网络、宽带通信、网络信息安全、无线电监测系统建设,完善应急通信系统。实施国道、省道移动通讯无缝隙覆盖工程和通信村村通。开展重点地区基本比例尺测图及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六)发展特优势产业。 
  1.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开展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危机矿产资源接替勘查。加强地质矿产调查、地质环境调查监测与综合评价,以及重点矿种、重点勘查规划区的勘测。开展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发展一批重要矿山勘查后备基地。开展玛曲、碌曲、合作、夏河等地金矿资源评价、勘查、开发,建设甘南黄金开发基地。 
  2.促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依托资源优势,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生物、信息等新兴产业。加大对刘化、盐化等老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整合铁合金企业,促进化工、冶金等行业发展。积极推进华羚集团产业升级和上市,发展壮大燎原乳业等高原绿食品龙头企业和祁连山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扩建夏河安多、临潭建华、天祝石门河等水泥厂干法水泥生产项目。实施兴荣矿业铜选厂技改项目。启动皂矾沟、九条岭煤矸石回收利用项目前期工作。充分利用民族地区优势,主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3.加快开发区建设。在扶持壮大现有省级开发区的同时,民族地区各县市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立1个工业集中区。加强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规划管理,加快道路、电力、供排水等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动民族地区开发区建设和发展。加快推动省级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招商引资,突出产业特,完善服务功能,促进形成产业集。 
  4.大力发展特旅游业。加强民族地区旅游景区规划、建设和管理,围绕打造甘南香巴拉等旅游品牌,积极发展高原生态特旅游。把旅游业培育为民族地区新兴支柱产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建设A级旅游景区道路、停车场、环卫等基础设施,提高紧急救援能力。规划建设一批旅游景区连接主干道公路,打通连接境内外景区的断头路。加强自然遗产、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整合旅游资源,促进跨区域合作,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特旅游城镇、少数民族特村寨。积极扶持众发展农家乐、牧家乐等。打造黄河山水、史前生物、森林生态、草原生态、民俗风情等旅游品牌,依托黄河三峡和松鸣岩两个4A级景区,培育多元旅游文化产业链。重点建设黄河三峡、松鸣岩、炳灵寺、拉卜楞寺、郎木寺、冶力关、腊子口、大峪沟、天下黄河第一湾、天祝三峡、马蹄寺、官鹅沟等精品旅游景区。打造合作至夏河至碌曲藏传佛教文化生态旅游、玛曲黄河首曲、临潭至卓尼民俗风情生态旅游、迭部至舟曲绿峡谷生态旅游、天祝三峡至天堂寺等藏区旅游精品线路。 
  5.建设商贸流通基地。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商品配送、物流信息平台等新型商贸业。支持临夏州发展面向藏区的现代物流业,建设临夏黄泥湾物流园区、三甲集西北茶城、达板牛羊肉配送中心等项目,把临夏建设成为西北重要的商贸物流枢纽。组织编制临夏州、甘南州商贸流通业发展专项规划,优化市场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切实做到以科学规划指导商贸流通发展,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市场格局。继续支持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解决农牧民卖难、买难、买得不放心等问题。积极争取恢复开通马鬃山口岸。 
  6.建设清真食品加工出口基地。大力发展清真食品加工业,逐步培育清真饮品、清真乳制品、清真肉制品等品牌,集中力量扶持优势行业和重点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推进技术升级,逐步延伸清真食品产业链,着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清真品牌,把临夏建成全国重要的清真食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扶持雪原肉业、燎原乳业、华羚干酪素、华安生物、康美牛业、八坊清河源、协恒源糖业、莲花湖食品、伊味思食品等清真食品龙头企业继续扩规模、创品牌、占市场。吸引国内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在民族地区设立生产加工基地,提升清真食品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档次。 
  7.大力扶持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经营。以地毯、皮革、民族服饰、民族建筑、砖雕、香类、宗教特需用品等为重点,扶持兴强地毯、雪羚地毯、学和服饰等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效益。做大做强皮革、毛纺加工业,以宏良皮业、顺发毛纺等龙头企业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 
  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8.建设藏医药研发加工基地。以甘南州和天祝县为重点,加快高原中藏药材种植基地、保护基地、研发基地和交易中心建设,实现规范化种植和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中藏药饮片加工和成药加工,推动药材种植、药品制造、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藏医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产业链。支持甘南佛阁制药厂、玛曲独一味科技公司、夏河拉卜楞藏药厂等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构建藏药生产加工和市场营销体系。积极采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艺,努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做大做强藏医药产业。支持甘南藏医药研究所建立和完善藏医药科研体系,加大研发力度,推动传统藏医药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七)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1.改善基层政权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民族地区州、县市、乡镇政权机关及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办公接待服务条件,开展危旧房改造,建设村(社区)办公场所、综合服务设施,设立社区、农牧村、重点寺庙警务室。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维稳工作,提高社会管理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支持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周转住房建设及危房改造。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支持开展农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2.加强政法机关建设。加强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国家安全以及消防、人民武装、民兵训练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装备水平,建立健全工作网络,保障维稳应急物资储备。加强预警、应急指挥及通信系统建设,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落实政法机关编制,充实基层政法机关。 
  3.加强民族宗教系统建设。坚持和完善民族事务委员会制度,统筹研究制定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培养和使用力度,科学编制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采取特殊政策措施,确保少数民族干部数量和质量,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在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等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基层民族宗教工作机构建设,保障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改善办公条件,提高服务水平。 
  (八)开展三个专项工程。 
  1.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程。编制《甘肃省十二五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在原有保安族、撒拉族、裕固族3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基础上,将土族列入人口较少民族予以支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由116个扩大到270个,扶持区域由21乡扩大至211乡镇。加快改善人口较少民族聚居乡镇、村各项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培育特产业,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切实提高众生活质量。争取使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资金总额达到3亿元以上。 
  2.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编制《甘肃省十二五兴边富民行动规划》,稳步推进肃北县兴边富民行动,重点发展农牧互补产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经济结构,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使城乡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提前5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3.实施少数民族特村寨保护和发展工程。编制《甘肃省少数民族特村寨保护与发展十二五规划》,启动少数民族特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逐步探索具有少数民族特的路子,为保护少数民族特村寨积累经验。十二五期间,在全省回族、藏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聚居村寨中确定10个符合条件的村寨,开展试点工作,争取用5—10年时间,使少数民族特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第四章  保障措施和实施机制 
  一、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争取中央加大少数民族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补助力度,提高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财力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与水平。保持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把民族地区的财力补助转为固定补助,并增加补助额;指导和督促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化解政府性债务,降低财政风险,减轻财政压力。积极争取中央将民族地区公益性项目国债转贷资金全部改为拨款,争取增加天保工程专项转移支付补助。省直部门各种专项资金分配向民族地区倾斜。完善矿产资源补偿费和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合理开发优势资源,积极培植地方财源。逐步增加省级民族地区经济建设资金和牧区专项资金投资规模。根据国家安排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总量,省财政按50%比例给予配套。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参与民族地区建设。凡中央安排我省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农牧林水气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州、县市两级政府投资配套。 
  (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引导协调金融机构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对民族贸易和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继续实行利率优惠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三项优惠政策。增加对民族地区的信贷资金规模,鼓励民族地区金融机构把在当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支持当地的发展。降低对民族地区各类申贷项目的行业和规模限制,适当放宽贷款审批权限。将民族地区农牧业发展贷款纳入扶贫贴息贷款范围,扩大小额贷款政策覆盖范围。通过税收优惠、财政奖补等方式,积极扶持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健康发展,支持民族地区贷款担保公司发展,解决农牧业发展贷款难的问题。支持金融机构在民族地区设立分支机构。 
  (三)建立生态和资源开发补偿机制。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公益林、草原等生态补偿机制。将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项目列入全省重点建设项目。支持民族地区的江河源头及国家级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湖泊、湿地和水库周边、荒漠化及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生态保护建设项目。将水源涵养林区和重点流域源头的自治州、县列为生态移民的重点地区,加大移民搬迁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对临夏州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库区的生态保护。在民族地区征收的水资源费省级部分全额返还,由省财政专项划拨,用于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建设。将林区和生态保护区范围内的民族县优先列入国家沼气建设国债项目县。继续延长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提高补助标准。加快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步伐。在民族地区开发矿产资源时,既要在省级规划的指导下依法实施,同时兼顾自治州、县市和当地众的利益。在民族地区收取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产使用权费、矿产权价款,省级留成部分通过土地开发整理、矿产资源勘测、地质环境治理、地质遗迹保护等开发项目全额返还;上缴中央部分积极争取国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省级财政在民族自治地方收取的森林植被恢复费和育林基金,主要用于民族地区森林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国家和省政府在民族地区批准征收、征用农用土地的有关费用,按项目全额返还民族地区,用于土地开发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 
  (四)加强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 
  建立健全对口支援和帮扶民族地区的工作机制,丰富帮扶内容,创新帮扶方式,落实帮扶责任,确定帮扶项目。完善教育、卫生、科技等部门对口帮扶民族地区机制。做好中央和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发达省市对口支援和帮扶我省民族地区的争取和对接工作,特别是争取在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统筹省对民族地区帮扶工作,明确帮扶对象、帮扶内容、帮扶方式和帮扶要求,并实行帮扶责任制,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五)加强民族地区各类人才培训。 
  增加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才培训专项资金规模,扩大民族地区人才培训成果。有效利用省内高等院校开办双语教师职业资格培训,加快培养民族地区紧缺教师,提高民族地区教学管理水平;开办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培训班,提高民族地区医务人员医疗水平;开办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培养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急需的农牧业、工矿业技术和企业管理人员。有效利用民族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组织民族地区各类人才进修学习,促进先进教育理念与民族地区现实相结合,加强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新。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才库建设。 
从清华园到未名湖  (六)改善基层干部职工工作生活条件。 
  积极向中央争取,提高我省民族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津贴补贴及福利待遇,提高边远民族地区津贴类区标准,放宽高寒地区行政事业单位职工退休条件,提高退休费计发比例,建立高原缺氧补贴制度。建立和完善体检、疗养、带薪休假、在岗轮休等制度。支持州、县市、乡镇干部职工周转房建设,提高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生活补贴标准。 
  二、实施机制 
  (一)强化保障机制。 
  本规划是今后5年全省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与民族地区的州县发展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是一个整体,是制定民族地区年度计划和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各地、各相关部门要自觉维护规划严肃性,宣传和动员全省各族人民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认真贯彻实施。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体为实现本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目标作出积极贡献。为了保障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和发展形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适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 
  (二)抓好协调实施。 
  省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将本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纳入本部门年度计划,明确责任和进度要求,及时将进展情况向省政府报告。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制,对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分解落实,切实加快工作进度,确保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的实施。 
  (三)实施评估制度。 
  建立规划实施情况跟踪监测、检查和评估制度。2013年,由省发展改革委和省民委组织力量,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检查落实情况,分析实施效果,出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建议,形成中期评估报告,上报省政府。 
  (四)凝聚工作合力。 
  进一步强化合作意识,加强统筹协调。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努力推动本规划顺利实施。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积极主动地帮助民族地区解决规划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供有效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0:58: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529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民族   建设   地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