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营市“十四五”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营市“十四五”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总抗氧化能力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布日期】2021.07.03
【字 号】东政办字〔2021〕42号
【施行日期】2021.07.0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钻头尺寸规格【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地质灾害
正文
 
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东营市“十四五”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信息安全保护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东营市“十四五”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7月3日
 
东营市“十四五”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质量和现代化水平事关人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进我市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和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通知》(鲁政办字〔2021〕42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工作现状
  “十三五”期间,全市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防震减灾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一)地震监测跟踪水平进一步提升。地震监测台网趋于完善,建成由6个测震、6个强震、10个前兆测项组成的区域地震监测台网,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部分区域达到1.0级,实现2分钟内自动速报、10分钟内正式速报。震情跟踪质量显著提升,实施震情会商和台站运维保障机制改革,开展地震预报新理论、新方法研究,地震趋势研判、流动测
震、强震台网运行质量在全省评比中位居前列。
  (二)地震灾害风险防御能力进一步增强。强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对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新建建设工程按照不低于七度标准进行抗震设防,其中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按照提高一档标准设计建设。实行“一窗受理、一次办好”审批服务,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
  (三)地震应急处置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完成地震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将地震应急指挥纳入东营市应急指挥平台统一管理,初步建成科学、高效、协同的地震应急响应与处置体系。地震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演练实现常态化、规范化。成功承办2019年山东省地震应急救援综合演练。建成地震应急救援队75支、地震避难场所34处、应急物资储备库21个,地震应急处置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取得明显进展。全市共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基地3个,国家、省、市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101所,地震科普教育阵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创新科普教育方式,运用移动网络、数字广播等新媒体广泛传播防震减灾文化,在全国防灾减灾日等重要时段集中开展地震科普宣传“七进”活动,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避震技能明显
提升。
  我市毗邻渤海强震构造区,郯庐断裂带、燕山—渤海断裂带在此交汇,渤海海域历史上曾发生1888年、1969年渤海海域7.5级和7.4级地震,东营陆地主体曾发生1588年利津东5级地震,存在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十四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5+2+2”产业体系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人口、产业和财富将更加聚集,潜在地震灾害风险较高,防震减灾任务繁重。当前,全市防震减灾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地震公共服务整体水平不高。地震监测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较低,地震预警系统尚未建立,渤海海域以及重要构造区段地震监测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地震灾害防治能力不足。城市部分老旧建(构)筑物不能满足抗震设防要求,农村民居抗震能力相对薄弱,全过程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系尚未形成。三是地震应急救援能力不强。应急救援队伍数量不少,但缺乏应对大震大灾经验,应急救援能力有待提升;应急避难场所功能不全,地震应急装备和物资储备不足。四是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础不牢。地震科普教育场所建设投入相对不足,科教场所数量较少、功能有待完善;科普宣传模式比较传统、相对单一、创新不够,影响了宣传效果。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扛起防震减灾政治责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救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强化综合减灾,大力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强市提供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
  (二)工作原则。
人民日报七一社论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减灾。科学认识和把握地震成灾规律,有序推进“地下搞清楚、地上建结实、公众弄明白”防治格局建设,强化地震灾害风险防控,努力减少受灾范围和受灾程度,确保综合减灾工作取得实效。pam-stamp
  ——坚持问题导向、服务社会。从政府、社会和公众地震安全需求出发,聚焦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中的短板和弱项,推动地震基础业务高质量发展。推动防震减灾事业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加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
  ——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大力推进地震科技创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运用,将信
息化作为推动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有效提高防震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落实“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体制,推进地震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鼓励、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事业。
第六次人口普查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成“监测智能、防治精细、服务高效、科技先进、管理科学”的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形成“政府主导、油地协调、专结合、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新格局。
  1.地震监测能力进一步提高。完善地震监测台网,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震中定位精度优于5公里;在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后,形成秒级地震预警能力,2-10分钟完成地震烈度速报。
  2.地震灾害风险防控力度进一步提高。加强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全市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实现全覆盖;加强建设工程地震安全评价管理,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评价完成率100%,地震灾害影响明显减轻。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4:33: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522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地震   减灾   防震   应急   能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