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研究:原因及对策

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研究:原因及对策
温翔慧双磷酸盐
【摘 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是"共享"发展理念下我国平衡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维度,但目前我国城乡差异依然显著,尤其是涉及"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有较为明显的城乡差异化倾向.文章用"原因-对策"的逻辑框架思考,认为制度原因、现实原因、直接原因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借助国家统计年鉴对研究现状有了客观准确地把握,在此基础上,提出宏观、中观、微观3个完善路径.
【期刊名称】《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年(卷),期】2017(000)017曾省权
【总页数】3页(P3-4,46)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供给;农村建设
【作 者】温翔慧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
雯雯工地农民工灌浆
【正文语种】中 文上海电视台体育频道
【中图分类】D630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是全面提升综合国力,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攻坚阶段。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符合国家“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国家和社会主流,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体现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农民兢兢业业的劳作,农业税时代虽已过去,但农村对中国经济腾飞作出的贡献不容忽视,如今我国已位列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论是资源配置还是基础设施都应不同程度的向农村倾斜,让农村人也能享受到城市待遇。
1.1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的制度原因
小额信贷保险1.1.1 城乡分离的二元制户籍制度不公平。户籍制度是从法律和现实割断城市和乡村发展的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带来诸多政府寻租的机会,造成教育、社保、就业方面的不
公平;户籍制度下,城市户籍可以享受更多福利补贴和基础设施,农民户籍无论在生活条件和生活资源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这一制度从根本上分离了城市和农村发展的轨道,将二者无情割裂开来,农村户口转向城市户口的困难不利于农村人口流动,阻碍了城乡融合。
1.1.2 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和能力不对等。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不对等表现在就业机会不对等、受教育机会不对等、享受社会保障机会不对等等方面,随之而来的便是城乡居民在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等能力上的欠缺。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公民的就业能力,城市人民从小就有较好机会接受高等优质教育,国家在城市基础教育投入的资源更多,如表1所示,我国普通小学和普通初中教育中,城市老师的水平和质量远远优于农村,表现在高学历老师数量较多,以普通小学为例,城市老师研究生学历人数5 452人,而农村则不足1 000人,高中以下学历老师,城市仅有3 868人,而农村则多达23 113人。虽然老师学历只是教育水平高低的一方面,但是教育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师的智商、情商和能力,对于农民孩子来说,他们的父母教育水平本就有限,如果老师本身知识能力有限,如何给予孩子良好的指导。城市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对等,最终会引起城乡居民享受公民权利和履行义务能力的缺失。
1.2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的现实原因
1.2.1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以政府为主导,国家财政拨款为主,政府进行直接供给,同时采用市场机制,将政府资金、社会捐赠联合起来。但就现实情况来看,农村地区尤其是县级以下政府单位,供给主体单一的问题依旧突出,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缺乏,上级拨款有限,而政府以外的社会组织参与度较低,无法满足农村“高人口”现状下的社会需求。而城市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地方政府资金充足,国家补贴也较多,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更加得心应手。社会力量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来,但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成熟的“PPP”供给模式,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长期合作机制尚不完善,从长远来看,政府主导型供给模式亟待改变。
1.2.2 缺乏基本公共服务专项法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重要的就是“有法可依”,我国目前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缺少专项法律,各项公共服务领域法律法规完善情况不同。比如我国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服务和就业体系方面有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法律都很好的保障了公民利益。但在养老方面,法律法规显得欠缺,尤其是在养老保险
和医疗保险方面,只有国务院出台的相关指导意见,无专门的法规法律约束基本养老保险供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相关指导意见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偏差和政府缺位行为没有制约监督体系。例如,我国于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这些规定和指导意见对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产生一定作用,但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变通执行”,以谋求自身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缺乏一定的制约监督,这些“潜规则”成为“明规则”,政府职能缺位、错位成了法律监管的“真空”。
1.3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的直接原因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力度不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离不开政府财政的支持。以我国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为例,2005年城市卫生人员数量平均5.82人,农村2.69人,城市约为农村的2倍;2013年城市卫生人员数量平均9.18人,农村3.64人,城市约为农村的2.5倍,城市和农村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差距呈扩大趋势,且农村卫生人员明显偏少。图1所示,我国城市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从2005年~2013年呈不断增长趋势,农村数量则在平稳中略微增长,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体现了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医疗服务状况,代表了地区享受到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农村明显落后于城市体现了我国财政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上的不足。
2.1 宏观角度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市和农村户籍制度,就是要建立一元户籍制度,消除现阶段我国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的差别。充分保障每个人的政治权利,城乡之间可以以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来划分,或者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做法,城乡划分以特定区域为界定,城市和农村人口生活在同一行政区划内,而不是目前中国城市以市区、郊区、农村来分割城市和农村。一元户籍制度改革,或者同一行政区划内划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可以有效消除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法律层面和现实层面的隔阂,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2 中观角度
2.2.1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事权。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事权,首先要构建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供给体系,明确基本公共服务中各方职权,避免出现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的情况。公共服务的供给分为全国性和区域性两种,全国性公共服务供给,应当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比如国防安全等领域,由于其产品特殊性,无法交由其他机构按照市场机制供给;区域性供给分为同一区域和跨区域两类,同一区域内公共服务的供给应当由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合作管理,结合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
情况,制定适合本地特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路线,地方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政策方案,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分散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力;跨区域的公共服务供给则应由中央政府统一指导意见,或者由两地同一上级机构负责实行,共同负担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经费支出。这样便可明确各级、各地政府事权,建立和城乡实际情况相对等的供给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冶金自动化
2.2.2 建立以均等化为导向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要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发展情况,制定与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的财政支付方式,对基层政府给予更大的财政自主权,增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性支付比重,适当地进行财政拨款使其拥有一定的资金支配权,这样可以让基层政府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调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让城乡供给水平更加均衡。
2.3 微观角度
2.3.1 促进城乡居民能力均等化。城乡居民能力是指城市和农村居民在社会生活中获取基本生活资料,维持生活需要而必备的生存能力。真正的机会必须要从能力实现,当前我国城乡居民能力存在巨大差距,要从农村居民能力的提高入手,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劳动技能,
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文化素质。农村义务教育是提高农村居民能力的重要因素,从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升师资力量入手,全面深化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知识就是力量”的思想观念,对家庭存在困难的孩子予以补助,增加小学教育机构数量,和高学历教师比例。只有教育水平提升了,农村居民才具备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竞争起点,知识水平提高,农民的基本权益知识、法律法规遵守意识也会随之改善,为农民创造培养和提升劳动技能的机会,综合提高城乡居民能力的均等化。
2.3.2 完善农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参与渠道。我国政府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攻击中扮演者决策者和“掌舵者”的角,他们在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中,按照上级指示,没有积极听取和考察农村居民的真实需求就划定了供给范围内容,导致基本公共服务供需之间矛盾的激化。改变现有供给模式,拓宽农民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参与渠道,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更好地为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异提供参考。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存在的原因多种多样,根本上来讲是由于过去我国城乡不同的发展方式而导致的城乡二元制结构造成的,诸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等在城乡居民就业能力、选择机会、享受医疗保险等方面起到严重阻碍作用。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1:47: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520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公共服务   基本   供给   政府   农村   城市   城乡   能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