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思考

新时代农业供给结构性改革对策思考
作者:唐守祥 李树博
来源:《理论观察》2017年第11期
        摘 要:新时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三农”问题不断呈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压力凸显。“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中国农业经济运行中有总量平衡问题,但更突出的是结构性问题。这里农业生产的“盲目性”是主要原因。为此,加大农业生产科技创新力度,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点发力,提高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农业新价值,加快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守住“三条主线”,以市场为主导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就成为必然要求。七个人2011
        关键词:新时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库存;补短板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11 — 0089 — 05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发展时期,已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在这一转折方面,要想突破经济发展质的瓶颈,就必须寻新的经济改革途径。聚焦“三农”领域,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平衡器”“蓄水池”,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一、新时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
3维建模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实现了大发展,农村呈现出大繁荣,农民收入实现了大增长。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三农”问题不断呈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压力凸显。
        我国现在有近2亿农户,户均耕地不足1公顷,且分成4块左右经营,并呈现出高度的兼业化状态。从供给角度看,农产品供给“蜘蛛网”特征十分明显。比如,“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等造成“谷贱伤农”现象会周期性发生,这些问题使得农民收入很难持续稳定增加。比如,各地频繁出现的蔬菜、水产、瓜果等不耐储存的农产品卖难的现象,本质上就是经营
主体不适应市场规律的结果。
        事实表明,前述的“农产品卖难”现象就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一定发展水平的背景下出现的。为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再造,使之成为提高农业竞争力的主导力量。这里,首先要解决推进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步伐,因为,土地制度是农村制度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提出,农民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就大大增加了农民的信心。一是把粮食产业放在首位。一定要保障“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并在调整中逐步提高粮食产业的竞争力和粮农的种粮积极性。二是坚持农民是改革的主体地位。新时期,农民体在发生分化,有家庭农场的微型农场,也有兼业小农。就要从这些经营主体为主,并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三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既提高了农民收入,又有提高了农业竞争力。
        二、新时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要义
        2015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先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概念。指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指通过自身努力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包
括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这也就是说我国农业已经进入新时期,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内容就是农民这一经营主体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生产的质量和规模。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国家宏观调控非常重要。过去那种传统的、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的生产方式,已经不符合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人们美好生活的追求目标。比如,在调整种植业结构方面,要求农产品在质量上更加契合消费者需求,真正形成保障有力、结构合理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此,农业生产要集中在“去库存、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方面下功夫,通过多点发力,实施多策并举,破解瓶颈、拉长“短腿”,增加农业持续发展的后劲。重点加强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使更多高端农产品占领消费者市场。
        中国农业经济运行中有总量平衡问题,但更突出的是结构性问题。这里农业生产的“盲目性”是主要原因,表现为对市场认识不准,对生产布局把控不准,对生产规模掌握不准,
尤其是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技术判断力不够、不强。从全局看,推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发展,是未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比如,推进种植业转型升级方面,探索建立优质粮产业区域、优质蔬菜生产区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稳定水稻、小麦生产,大幅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大力推进马铃薯主食化产品开发,增加大豆、杂粮、蔬菜等作物种植面积;调整生猪、牛羊、渔业生产布局等等。
        兴农之要,需推进结构性改革。“百业农为先,农兴百业兴”。新时代农业面临的矛盾、难题的“病根”还是出自布局和结构方面。现实表明,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决胜期,发展的任务更重、压力更大。实现农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端供需平衡跃升,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能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更有利于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秉纲而目自張,执本而末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连年取得喜人成绩的背后,也存在着“农产品供需结构失衡、资源环境面临大压力、增收乏力”等方面的问题。现实表明,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衡量农业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标秒差距
志。居安思危,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围绕人的需求进行生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理念更新、体制改革、实践创新等各个方面。越是任务千头万绪,也要抓关键、抓要害,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
        (一)加大农业生产科技创新力度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和实践创新。新的历史阶段,要求农业、农村经济必须加强内生增长,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迈上一个新台阶,就要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取得新成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开创新局面,继而实现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取得新突破。2016年,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6.65%,现在已经超过57%,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良种覆盖率超过96%,畜、禽、水产品种良种化、国产化比重逐年提升,科技整体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逐年缩小。“十三五”时期农业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任务,以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以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发展为重点,
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协同创新水平和转化应用速度,为实现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十三五”时期,农业科技的重点要做好“调整、优化、攻坚、改革”四方面的工作。
        2017年,从优化科技资源布局、推进重大科技攻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工作。积极推广农技服务信息化,重点推进技术指标制定、整体方案设计、试点示范引导、信息资源整合工作。一是农业生产体系建立,物联网、空间信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例如,温室环境自动监控与控制、水肥药智能管理、病虫害远程诊断、等农业生产技术取得长足发展。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加快推进 。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投入运行,年均受理二千万件次。“互联网+”得到一定应用,全面推升农技推广服务功能,推进线上线下联动服务,加快建设农业科教云平台,已投入使用。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建成“统筹设计、分类分层、上下贯通、共建共享、高效运转”的农技推广服务和职业农民培训云平台体系,为各级农管部门、农业专家、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提供在线学习、互动交流、成果速递和服务对接。让一线农民的技术与信息化需求得到满足,让农民得到精准、及时、全程的优质服务。
        (二)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点发力亚硝胺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农业供给提出来更高层次的要求。人民众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更应该“吃得高兴”。针对农业供给侧方面,就是从“数量”到“质量”,再到“供需匹配度高”;从能“买得到”到“买得起”的高质量农产品的美好生活阶段。
hca2
        1.调结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日俱增。这样,供给思维就不能只停留在“数量”供给,要根据市场需求,由“保数量”向“保质量”,再到“保供给”的“高阶美好”需求努力。这样,“调结构”就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应进口、科技支撑”的原则,保证粮食、蔬菜、瓜果等农产品自给率。按照新时期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标准,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协同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更好地引导农业生产、优化供给结构。例如,在稳定粮食生产、优化经济作物生产、扩大饲料生产等品种用途三方面,从消费主导、区位优势等多角度调整结构、深化改革。
        2.去库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粮食等农产品一直施行国家收购政策,导致玉米
、稻谷等大宗粮食产量过剩,政策性粮食库存积压严重,加之国外粮食质高价低,粮食加工企业多倾向进口粮食,进而导致粮食“国产过剩、进口过多”矛盾加剧,最终表现为“满仓为患”。据统计,我国有10%左右的库存达到或超过正常储存年限,东北产粮区表现明显。当前,我国农产品的库存主要表现在玉米、水稻方面,其中,东北地区的玉米库存能达到一年的产量甚至更多,南方低等级稻谷也有部分库存。库存过大,有两种大浪费。一是国家花费巨额的保管费用;另一方面是“新粮变旧粮、旧粮变陈化粮”的粮食本身的巨大浪费。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财政浪费。究其原因,是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高、质量差、国际竞争力不强,规模经营和科技水平差;另一方面,农户过分依赖政府补贴,缺乏依据市场供求信息调节自身生产行为,造成生产过剩,这里更多的是结构问题。面对“内忧外患”,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进行。实践证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积极的实践价值。
        首先,要把政策收购粮进行期间消化。除企业库存和民间库存外,国家粮食的存储量要限制在一定区间内,应遵循联合国粮农组织建设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年消费量在17%--18%(不可能超过20%)为基础,正常最好不超出这个量。其次,着力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比如,玉米收购取消保护价,就可以大大减少玉米种植面积,优化种植结构。以前玉米补贴是内补(即价格以内补贴)变外补(价格外补)价格随行就市。这也是保护粮农
allhd
利益的政策所在、也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下一步应该在玉米价格改革成功的基础上,推进小麦、稻谷的最低收购价制度改革。
        3.补短板。最重要的是搞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制度建设方面形成基本的制度框架,比如在农技推广、农业生产社会化、农村商品流通、农村金融、农村信息、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形成为农服务的长效机制。在主体建设方面,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市场化主体等提供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在技术合作方面,就是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供销社改革方面应加快进度,不断探索新的为农服务模式。在市场建设方面,主要是市场秩序和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农村流通的现代化及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6:02: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520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农业   改革   供给   发展   结构性   生产   推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