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实施意见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实施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合肥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8.01.16
【字 号】合政〔2018〕9号
【施行日期】2018.01.1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社会救助
正文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实施意见
 
合政〔2018〕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国务院令第456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14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实施意见》(皖政〔2016〕102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陈潇的剩余人生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
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解决城乡特困人员突出困难、满足城乡特困人员基本需求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坚持托底供养、属地管理、城乡统筹、适度保障、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在全市建立起城乡统筹、政策衔接、运行规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将符合条件特困人员全部纳入救助供养范围,切实维护其基本生活权益。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托底供养。强化政府托底保障职责,为城乡特困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疾病和殡葬服务等方面保障,做到应救尽救、应养尽养。
  (二)坚持属地管理。县(市)区人民政府(含开发区管委会,下同)统筹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分级管理,落实责任,强化管理服务和资金保障,为特困人员提供规范、适度的救助供养服务。
  (三)坚持城乡统筹。将农村五保对象、城市“三无”人员统一纳入救助供养制度适用范围,在政策目标、资金筹集、对象范围、供养标准、经办服务等方面实现城乡统筹,确保城乡特困人员都能获得救助供养服务。
高斯贝尔接收机
  (四)坚持适度保障。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学合理制定救助供养标准,加强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实现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保基本、全覆盖、可持续。
  (五)坚持社会参与。鼓励、引导、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慈善捐赠以及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为特困人员提供服务和帮扶,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制度内容
  (一)对象范围。
  具有合肥市户籍的城乡老年人、残疾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且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享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待遇。具体认定办法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
  (二)办理程序。
  申请程序。申请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由本人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提出书面申请,按规定提交相关材料,书面说明劳动能力、生活来源以及赡养、抚养、扶养情况。本人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村(居)民委员会或者他人代为提出申请。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及时了解掌握辖区内居民的生活情况,发现符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的人员,应当告知其救助供养政策,对无民事行为能力等无法自主申请的,应当主动帮助其申请。
  审核程序。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众评议、信息核查等方式,对申请人的收入状况、财产状况以及其他证明材料等进行调查核实,于20个工作日内提出初审意见,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示无异议后,报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申请人及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应当配合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审批程序。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全面审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上报的调查材料和审核意见,并随机抽查核实,于2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予以批准,并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布;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不予批准,并书面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终止程序。特困人员不再符合救助供养条件的,村(居)民委员会或者救助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告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并报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核准后,终止救助供养并予以公示。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工作中发现特困人员不再符合救助供养条件的,应当及时办理终止救助供养手续。特困人员中的未成年人,满16周岁后仍在接受义务教育或在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普通高校就读的,可继续享有救助供养待遇。终止救助供养后,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或其他社会救助条件的,要及时纳入相应救助范围,确保其基本生活有保障。
ppic9k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实行动态管理,对救助供养对象实行随机复核、适时调整。加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档案管理,供养对象实行县(市)区、乡镇(街道)两级档案管理,做到救助供养对象档案一人一档;市、县(市)区民政部门建立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基础信息数据库,县(市)区民政部门负责基础信息数据库的日常管理。
臭氧除臭  (三)救助供养内容。
东北风摄影网  我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提供基本生活条件。包括供给粮油、副食品、生活用燃料、服装、被褥等日常生活用品和零用钱。对分散救助供养对象,通过现金补助的方式保障其基本生活开支,补助资金按月打卡发放至个人账户。对集中救助供养对象,可以通过现金或者粮油、副食品等实物的方式予以保障。现金补助统一拨付至供养服务机构账户,由供养服务机构统筹用于集中救助供养对象基本生活开支。鼓励供养服务机构通过开展生产经营等方式,改善救助供养对象生活条件。鼓励各县(市)区在日常生活用水、用电、用气和收看电视等方面给予费用减免等优惠。
  对生活不能自理人员给予照料。包括日常生活照料、住院期间的必要照料等基本服务。
  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全额资助救助供养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下同)。医疗救助对救助供养对象不设救助病种限制,取消起付线。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制度支付后的政策范围内的医疗费用不足部分,由救助供养经费予以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为特困人员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并按照有关规定对特困人员疾病诊疗实行优惠减免政策。
西四胡同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8:54: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519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供养   救助   人员   服务   基本   对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