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下党内制度供给研究

党史党建南方论刊·2019年第1期
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制度治党的前提是有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党内制度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制度具有双重性,客观实在性和主观能动性。制度既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人又可以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对制度加以干预,而这些都要基于人的社会关系与社会分工。
一、精神生产与意识形态概述
马克思在对人类社会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明确了分工是阶级产生的基础,基于分工将人的劳动分为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对应地划分了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必须明确地对精神生产与意识活动加以划分,精神生产是指人进行精神劳动,已满足人的精神产品需求的生产。意识活动从人开始使用工具,就有了意识活动,意识活动与精神生产不能等同起来。不同的精神产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会产生不同的意识划分,意识形态就随着不同精神产品之间的区分而产生,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起源于其在各自人中的影响力。精神生产是以人类无差别的意识活动为基础的,人的意识活动基于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是无差别的,区别在于作为满足人的需求的精神产品,为谁生产、为谁服务的问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应运而生。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仍面临的复杂斗争,是伟大斗争的重要阵地。党内制度建设
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在于:一方面,制度作为党内意识的凝结,对党内意识形态的统一与规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存在的党内制度,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制度发展史,党内制度建设不可能摆脱前人的成果,在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同时,必然会受到党内建设制度已有成果的约束。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中有关精神生产资料、阶级对精神生产活动的影响等,是研究党内制度供给的重要理论基础。就制度本身而言,是被人的意识认识到的真实存在的“社会意识”,制度本身就是真实的社会存在,制度不是人主观臆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实在,如果制度不是真实存在的,那么所有的正式制度中的法律、法规和规章都无法对人类社会产生真实的作用。非正式制度中的传统观念、意识形态等等都是客观存在的,是被人类意识发现的,并且用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描述出来的意识。制度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凝结,是意识形态的物质体现,意识具有主观能动的作用,制度(以法律、法规或体制、机制等真实存在的)是意识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最有力的体现。
zhongguozhiwang意识形态对制度有着巨大的影响,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制度是带有强制性、约束力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对人的约束力不强,但对人的影响却是在无形中形成的,因此意识形态对人行为的规范成本极低。精神生产是意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生产不能等同于意识活动。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概述了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
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政治制度作为人类长期历史发展的环境积累,是人的精神生产产品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政治制度更多地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就政治制度本身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下党内制度供给研究plmn
崔征    王鑫
(吉林建筑大学  吉林长春  130118)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四个伟大”重要命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党内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统一党内意志、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制度作为高度凝结的意识形态,对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对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的辩证关系加以分析,理清党内制度建设的重要关系,对党内制度供给加以分析研究。
【关键词】精神生产;制度供给;理论创新
而言就是高度概括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政治制度一方面要受到已有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在规定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
二、党内制度供给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精神生产的主要体现
马克思在分析阶级的过程中,是以人类社会的分工为基础的。“分工也以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形式出现在统治阶级中间,……一部分人是作为思想家出现的……另一些人对于这些思想和幻想则采取比较消极的态度,他们准备接受这些思想和幻想……”无产阶级作为无产阶级政权的领导者,无产阶级也会出现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的分工,从事精神生产的思想家,把阶级内的各种精神产品生产出来,已满足阶级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无产阶级指导思想,在于马克思主义始终以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利益为根本服务对象,以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为奋斗目标。
制度供给实质上是精神生产领域下,依据一定的政治理论,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维护党的政治纲领,实现党的组织统一、行动一致进行的制度生产。制度供给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制度供给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第二,中国共产党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制度的作用与规律,并加以利用;第三,制度作为精神产品,能够实现生产、再生产的过程。
制度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是研究党内制度供给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代表,党内制度建设是基于党内意识形态即党内精神生产,而党的精神生产必然是以无产阶级的精神生产为基础的。党内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相互影响,党内制度本身作为党内意识的凝结,其存在的阶级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经济基础是中国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
党内制度与意识形态有着直接的关系,意识形态的产生本身就是以社会存在为基础的,中国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中国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的前提,作为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领导者、参与者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意识的产生不可能跳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作为党内意识高度凝结的党内制度,必然要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三、党内制度供给的发展路径探析
基于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对党内制度与精神生产、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那么以
精神生产规律为基础,对党内制度供给的发展路径与策略加以分析,对加强党内制度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掌握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为党内制度提供强有力的意识环境保障。话语权的掌握不仅是在各个领域发声,更重要的在于使人信服。“……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过去的表象似乎证明掌握了精神生产资料,或者拥有精神财富,就可以掌握话语权,但真实的情况是真正掌握话语权的是使人们信服的人。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物质分配权(物质生产)和社会话语权(精神生产)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当社会需要制定规则时,更多的是由掌握物质财富的人来制定。生产力低下,生产资料匮乏,精神生产资料更是稀缺,精神生产资料必然会集中在少数物质生产资料丰富的人手中,私有制不仅使人们的物质财富得以积累,精神财富由于不得不借助于物质财富得以保存流传,似乎掌握了物质生产资料的人,同时也掌握了精神生产资料,也就有了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掌握物质生产资料的人同时也大量掌握精神生产资料,如竹简、帛、纸、金属等,没有丰富的物质生产资料也就没有精神生产资料了。
社会不断进步后,尤其是进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资料不再仅仅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尤其在互联网发达后,精神生产资料开始变得普及化、大众化,电脑、手机等都可以作为精神生产资料,掌握了精神生产资料,就能够有渠道发声,话语权在人类社会中就出现了下移。但是,真正的掌握话语权的,不是所有掌握了精神生产资料并进行“发声”的人,而是发现客观规律,并将客观规律有效传递给别人,并使人信服的人,这就需要揭示事物的本质,人的本质就是人本身。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掌握精神生产资料,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进行党内制度供给,就可以把党内制度建设得更加科学、有效,执行也更加有力。
加强党的基础理论建设,尤其是党的法治、法规理论建设,为党内制度供给提供科学理论支撑。只有科学的思想理论,才能真正地为党内制度供给提供理论支撑,这些理论体系是对无产阶级政权各种关系的正确把握,“……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排水沟
这些科学的思想理论,将对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有着重要的影响,党的基础理论建设必然对党内制度供给产生积极影响。
制度供给,还要明确制度供给的主体,(下转第97页)
教师以立德树人为目标通过问题或案例启发学生自主地思考价值观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内在动力,在探究中实现理解和认同,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3]四是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红革命圣地,诵读红经典、传承红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举办模拟法庭,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等。总之教学方式方法具有多样性和时代性,因学生、教师、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不过任何一项方式方法的创新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三)在客体方面立足大学生生活现状,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是依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立足于大学生生活现状,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这既是实践客体的内在要求,也是现实依据。由于各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层次、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性、复杂性。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价值观状况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确定授课内容、设计授课方式,做到因材施教,杜绝“一把尺子量到底”现象;其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要遵循大学生成
长成才规律,及时了解大学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寻求新办法解决新问题;最后要研究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主客观因素。由于当前大学生处在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政治信仰迷茫、爱国情感丧失、诚信价值缺失、拜金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滋生蔓延,有效引导这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就必须要立足于他们的现状,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人与人在思想方面的改造与被改造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更重要的是具有实践性,作为实践三要素的主体、中介、客体都会影响到培育效果。因此就要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融入能力、创新他们的教学模式、立足大学生实际等方面来增强其效果。
力度记号
定位板〔基金项目:2017年甘肃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微时代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创新研究”(项目号:2017A-258);2017年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民众中的认同和教育研究”(项目号:YB152);2016年陇南师专校级教改项目“慕课时代下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究”(JXGG201643);2016年陇南师专校级科研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研究” (2016LSSK02015)。〕
参考文献:
[1]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 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30(01).
[2]李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9).
[3]武兵: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J].山东高等教育,2015(7).作者简介:豆学兰(1978-),女,甘肃宕昌人,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三农问题等。
责任编辑/陆一霖
(上接第63页)作为党内关系主体的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传统、习惯、行为准则、伦理规范等都是制度的内容;另一方面是,进行精神生产的思想家,把各种要求、规范形成文字,制成条文等,都是党内制度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
党内制度供给的研究,还有很多可研究的部分,如党内制度供给的原则、方法,如何实现党内制度的有效供给,实现供需平衡等。对党内制度供给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发现党内制度建设的规律,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供保障。
假两性人〔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17JD710044)“习近平制度治党思想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高校思政研究专项课题“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制度化研究”GS18116〕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伍装:非正式制度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陈仲华,杨镜江:精神生产概论[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4]胡凯,杨竞雄:党内法治建设须规避制度供给过剩陷阱[J].领导科学,2015(02):4-6.
[5]冯春:政治体制改革动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3.
[6]李钟麟,龚晨.论党内和谐的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J].长白学刊,2007(03):111-115.
作者简介:1.崔征(1962-),吉林长春人,男,吉林建筑大学党委书记,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党建;2.王鑫(1993-),河北邯郸人,男,吉林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吉林省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党史党建。
责任编辑/陆一霖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1:54: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519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制度   精神   生产   思想   社会主义   政治   研究   供给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