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阈下高职教育大国工匠培育的使命与担当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阈下高职教育大国工匠培育的使命与担当
作者:全 斌
来源:《现代教育管理》 2018年第9期
    摘要:受我国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型人口结构的社会扩张力增强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因素等影响,大国工匠培育正在成为高职教育结构性改革的动力之源。大国工匠培育为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在科学推进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当中,需要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培育大国工匠精神;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奠定大国工匠培育基础;落实产教融合理念,吸纳大国工匠参与办学;搭建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打造大国工匠培育体系。男性性工作者
    关键词: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国工匠
    中图分类号:G6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8)09-0088-05
    一、大国工匠培育正在成为高职教育结构性改革的动力之源
    完善的高职教育体系能够引导供给,使供给自动适应需求并创造需求。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需求主要体现为人才供给的需求、社会服务需求和自身发展需求,而这三方面的需求均与大国工匠培育密切相关。
高职教育结构性改革需求动力与大国工匠培养的关系如图1 所示。
智能代理    (一)人才供给角度: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动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制造业逐步得到升级改造,引入了智能化元素,这便导致制造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已然不适应当今产业发展要求,尤其是市场环境的个性化及多样化发展趋势,使市场的需求更加难以预测。生产技术高度灵活,对信息化技术要求更高,扁平化的网络化管理模式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工作的碎片化与分割性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又一重要特点,要求生产中人脑、人手的紧密衔接,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配合,传统的单兵作战模式已然不合时宜。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将专业技术人员摆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更加强调员工的综合素养与信息技术能力,要求他们具有精湛的技艺,对岗位从业能力能够深度掌握,同时还要具有极强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创新的目的在于提高产品的质量与效率,节约生产能源,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成为检验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标准。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实践技能不足、缺乏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难以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外部需要。新时期制造产业发展还需要员工具有工匠精神,这是在学校的非生产环境中难以习得的,而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难以解决上述问题。“从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角度看,我国高职教育长期与需求侧存在明显脱节、错位,存在供给结构不优、供给质量不高、供给效率低下等问题。”[1]
因此,从人才供给角度看,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助推高职院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了改革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
    (二)社会服务角度:职业教育服务水平提升的专业需求动力
    从社会政策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人口的迅速扩张要求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强化社会培训服务,通过招收有技术技能提升及文化水平提升需求的人进入高职院校培训班学习,可以提升新型城镇化人口的人力资本并增强这部分人的社会稳定性。高职院校有责任根据社会新的发展形势进行有效的结构性调整,满足新型人口结构不断扩张的技能及文化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深化与推进,对于各行业职业标准的界定越发清晰,“专业”这一词汇被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这对以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为使命的高职教育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以农业现代化为例,我国注重在农村地区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方法,这需要农民克服文化素养低下、老龄化严重的困难,通过培训与再学习的方式掌握现代的技术手段,更新生产与管理理念,加快转变为现代职业农民的进度。这不是简单名称的改变,而是从方式、手段到成果的现代化蜕变。职业农民的培养需要职业教育发挥担当作用,要求其在学制、师资、教学方式以及资源等方面发挥作用,根据职业农民培养的实际需要,灵活调整制度设计与课时安排,补齐自身的教学及技术短板,以培养更高层次的农业人才,增强其社会服务能力。另外,教育扶贫的功能也需要高职教育进
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根据不同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特点、生态环境、人文化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设置及培养模式改革,以充分适应区域对人才的智能结构需求,解决贫困地区人的技术脱贫问题。
    (三)自身发展角度:职业教育突破瓶颈发展的科学发展需求动力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受社会需求因素及政治因素的影响较大,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受特殊环境的影响而被忽视。在政府的统筹引领与管理下,高职院校的自主办学能力显得孱弱,根据市场需求寻求突破与改革的动力不足,并在长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惯性,导致高职教育的创新驱动力较弱,同社会的关联度较低,科技研发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难以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随着大学的规模化扩招,高职院校的人数激增,其办学质量却在下降,办学模式的固化是造成职业教育同社会发展脱节的主要原因。当前,人口数量的下降对我国高职教育冲击较大,日益扩大的办学规模难以维系,同时高职教育固有的质量问题、标准问题、机制问题造成了同社会需求供给的新矛盾。因此,高职教育要想突破现实发展的瓶颈,提高供给的内需力,必须在政府推行“放、管、服”的背景下,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重新审视同社会企业的合作模式,真正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适合的大国工匠,实现针对性培养、企业化管理、智能化运维,以解决发展的内生动力问题。
    二、大国工匠培育为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一)以高职教育规模结构调整为突破,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国家战略行为,国家从顶层推出一系列战略决策驱动改革向社会各领域延伸,“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重要举措,对适应“ 经济新常态”、促进发展大有裨益。高职教育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以产业转型为依据,对于人才供给的结构进行升级调整,形成与产业发展联动的调整机制。首先,高职教育要能够对产业的转型升级方向进行有效预测。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必须对产业的结构性变化及需求矛盾进行有效的判断,频繁深入企业调研,深入研究产业发展态势,从而为科学的决策打下坚实基础。其次,高职教育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也尤为重要,要在国家的整体布局要求下,根据我国产业带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布局,调整专业结构与规模结构,避免区域内高职教育资源的重复或缺失。再次,高职院校要坚持开放办学,充分化解社会过剩的产能,对失业的体进行再培训,使其实践技能有效升级,并利用校际间的合作互补,强化高职教育合作办学,鼓励更多的高职院校走出去办学,拓展国际化视野,为国家战略提供有效服务。最后,努力形成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长效机制,有效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性与时效性,充分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适时扩大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规模数量,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结合社会需求与产业发展要素,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育监控与评价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以拓宽高职教育资源供给为渠道,发挥市场配置作用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高职院校要通过积极的调研,寻求多方资源的供给与支持,鼓励以市场为主体进行积极参与,构建职业教育投资的多元供给机制,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高职院校要积极创建符合自身特征的办学形式,充分利用政府的“放、管、服”政策,打破政府主导的办学格局,克服传统办学体制的弊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保证职业教育资源的持续供给。“按照管办评分离原则,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2]职业院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便是打破政府单一资源供给的绝对垄断模式,加强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力度,重新划定各主体的责任,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多元参与的办学机制,激发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一方面,拓宽高职院校的资源供给渠道,能够有效扭转传统的政府为教育过多买单的情况,缓解政府的压力,即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办学基础上,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院校办学,探索股份制办学模式,这有利于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另一方面,形成多元化的高职院校资源供给渠道,有利于盘活培训市场,扩大职业教育的在职培训规模,形成企业与职业学校的交互机制,进一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三)以优化高职教育供给结构为核心,应对产业转型需求
    “与经济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相连,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新常态下经济改革的必然要求”[3]。首先,高职教育需要构建紧跟产业转型升级的预测机制,深刻把握产业发展的态势及方向,在科学的调研后进行战略选择,并将其预测结果作为发展高职教育的主要依据。其次,高职教育要立足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根据区域布局结构形成调整机制,对职业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形成同经济带相协调的战略布局,以达到真正的产教融合。再次,高职教育要构建开放的办学机制,增加社会培训力度,大力发展继续教育,针对劳动力再就业的能力需求进行培训,扩大服务范畴,同时坚持开展国际化办学,引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模式与标准,增强高职办学的质量水平,提高服务产业能力。最后,高职教育需要加快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机制,包括制度体系建设及保障机制的构建,即根据产业转型的现实需要,调整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形成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对人才培养模式及水平进行调控,满足产业转型升级新要求。
南广学院图书馆
    (四)以多维层面改革机制构建为保障,释放创新发展活力
    首先,高职教育要积极构建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的治理机制,将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同改革的目标紧密联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制度为治理依据,明确政府的宏观管理责任,有条不紊地落实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形成科学的治理模式。“治理创新是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大制度红利。”[4]其次,要形成有效的高职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对职业教育在市场中的贡献率与清单作出系统分析,不断提升服务市场的能力,扩大市场的参与范畴,形成高职教育供给机制,丰富职业教育产品的供给种类,释放发展的生产力。再次,要有序调整高职教育的供给规模,结合社会人口的结构性变化及相关政策,合理调整办学规模及招生人数,形成同人口变化相吻合及与产业结构变化需求相契合的科学合理的布局结构。最后,形成对高职教育的统筹管理机制,尤其是对区域高职教育的发展要进行统一布局,防止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供给率,促进高职教育同区
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大国工匠培育策略
    科学推进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需要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大国工匠精神;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奠定大国工匠培育基础;落实产教融合理念,吸纳大国工匠参与办学;搭建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打造大国工匠培育体系(见图2)。
深二度烧伤
古镇文化公园    (一)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培育大国工匠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的发展实际情况,人才培养要切合企业发展实际展开。”[5]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便是通过有效的企业文化熏染,增强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培育能力,将对办学规模的追求转移到注重质量提升上来,从强调书本知识培养转移到实践能力培养上来,从学校单一培养转变为校企联合培养,通过跨企业培训中心突破学校与企业的实训瓶颈。同时,高职院校也需要利用企业资源弘扬自身的工匠文化,养成学生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着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努力为社会培养具有大国工匠技能、精神与品质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8:28: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519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教育   高职   供给   发展   改革   办学   职业   结构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