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模与仿真

1 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概念
参照P8例子,列举一个你相对熟悉的简单实际系统为例,采用非形式描述出来。
2 建模方法论
1、什么是数学建模形式化的表示?试列举一例说明形式化表示与非形式化表示的区别。
模型的非形式描述是说明实际系统的本质,但不是详尽描述。是对模型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主要由模型的实体、包括参变量的描述变量、实体间的相互关系及有必要阐述的假设组成。模型的非形式描述主要说明实体、描述变量、实体间的相互关系及假设等。
例子:环形罗宾服务模型的非形式描述:
实体
CPU,USR1,…,USR5
描述变量
CPU:Who,Now(现在是谁)----范围{1,2,…,5}; Who.Now=i表示USRi由CPU服务。
USR:Completion.State(完成情况)----范围[0,1];它表示USR完成整个程序任务的比例。
参变量
-----范围[0,1];它表示USRi每次完成程序的比率。
实体相互关系
(1)CPU 以固定速度依次为用户服务,即Who.Now为1,2,3,4,5,1,2…..循环运行。
(2)当Who.Now=I,CPU完成USRi余下的工作。假设:CPU对USR的服务时间固定,不依赖于USR的程序;USRi的进程是由各自的参变量决定。
2、何谓“黑盒”“白盒”“灰盒”系统?
“黑盒”系统是指系统内部结构和特性不清楚的系统。对于“黑盒”系统,如果允许直接进行实验测量并通过实验对假设模型加以验证和修正。对属于黑盒但又不允许直接实验观测的系统,则采用数据收集和统计归纳的方法来假设模型。
对于内部结构和特性清楚的系统,即白盒系统,可以利用已知的一些基本定律,经过分析和演绎导出系统模型。
3、模型有效性和模型可信性相同吗?有何不同?
模型的有效性可用实际系统数据和模型产生的数据之间的符合程度来度量。它分三个不同级别的模型有效:复制有效、预测有效和结构有效。不同级别的模型有效,存在不同的行为水平、状态结构水平和分解结构水平的系统描述。
模型的可信度指模型的真实程度。一个模型的可信度可分为:
在行为水平上的可信性,即模型是否重现真实系统的行为。
在状态结构水平上可信性,即模型能否与真实系统在状态上互相对应,通过这样的模型可以对未来的行为进行唯一的预测。
米国内库在分解结构水平上的可信性,即模型能否表示出真实系统内部的工作情况,而且是惟一表示出来。
不论对于哪一个可信性水平,可信性的考虑贯穿在整个建模阶段及以后各阶段,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在演绎中的可信性。2在归纳中的可信性。3在目的方面的可信性。
4、基于计算机建模方法论与一般建模方法论有何不同?(P32
经典的建模与仿真的主要研究思路,首先界定研究对象-实际系统的边界和建模目标,利用已有的数学建模工具和成果,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用计算装置进行仿真。这种经典的建模与仿真方法,对研究和解决物理系统的有关问题是非常有效。但对于复杂系统如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水资源环境系统等,它是无能为力的。
研究基于计算机的建模理论目的:
在交互式计算机的辅助下,使系统建模过程进行得更加有效,现实和高速。
5、何谓结构模型?试举一例说明之。(P47例子)
结构模型就是描述系统各实体间的关系,以表示一个作为实体集合的系统模型,其中用集合S={s1,s2,…,sn}表示实体集合,si表示实体结合中元素,R={<x,y>|W(x,y)}表示在某种关系W下各实体间关系值的集合。
3 模型的简化
1、 模型描述变量化简与动态系统的模型化简二者间的区别;
有关模型描述变量的简化方法,它适应于各类系统模型的简化,模型描述变量是系统建模的基础,它们选取的主要依据是建模的目标,而它们的选取则决定了模型的复杂程度。
建模过程中,在能满足建模的前提下,系统的描述变量应是愈简单愈好。模型描述变量一般有以下四种方法:
(1)、淘汰一个或多个实体、描述变量或相互关系规则;
(2)、随机变量取代确定性变量;
(3)、粗化描述变量;
(4)、粗化描述变量和归组实体及聚焦变量。
有关动态系统的模型简化的时域方法,它包括“集结法”和“摄动法”。
这两种方法分别是从经济理论与数学中引进来的。系统的集结法是指用一组“较粗略的”状态变量来描述系统的模型,但应使这个系统的关键性不变。摄动法的基本概念是略去模型内部的某些相互作用,从而用一个低阶模型来逼近系统的结构,它是一种近似集结法,包括弱耦合和强耦合模型,也叫做非奇异摄动法和奇异摄动法。
2、 模型描述变量化简的四种方法比较;
建模过程中,在能满足建模的前提下,系统的描述变量应是愈简单愈好。模型描述变量一般有以下四种方法:
1)、淘汰一个或多个实体、描述变量或相互关系规则;建模者决定淘汰那些次要因素,只要忽略的因素不会显著地改变整个模型行为,相反却使不必要的复杂了。
淘汰一个实体可能要淘汰或修改其他实体:淘汰一个实体,需要淘汰所有涉及这个实体的描述变量;淘汰一个描述变量,需要淘汰或修改涉及该变量的相互关系。
2)、随机变量取代确定性变量;在一个确定性模型中,相互关系的规则控制着整个描述变量的值。有些随机值也是由相互关系的规则确定,为了使模型相对简化,可利用概率原理,用随机变量来取代某些变量的相互关系规则,从而将影响变量转换成随机变量。
toplux3)、粗化描述变量;描述变量是描述模型实体条件的一种方法,变量可能出现的值表示在某一时间可到这个实体的一种可能条件,其变量的范围集是变量可能出现的所有值的集合。描述变量的范围粗化也是一个简化过程。
粗化有以下2种方法:舍入.根据需要,将描述变量的范围进行一定的缩小。例如,记账常用元角分,简化后只有元,角和分舍入。归类和非一致粗化。对于归类和非一致粗化,简化前后的描述变量虽然还是一一对应,但是它们所代表的物理意义已经不同。
4)、粗化描述变量和归组实体及聚焦变量。把具有相同性质的实体或描述变量聚焦起来,合并并成一个实体或描述变量,这称为实体的归组和聚焦。特点:在聚焦过程中信息不受损失,且合成变量的范围粗化。
3、 什么是集结法?(P55
4、 在集结法中,小结以下几种方法的针对对象、原理等方面异同点:精确集结法、模态集结法、连分式集结法以及链式集结法;
集结法
针对对象
原理
精确集结法
线性定常系统
集结矩阵确定方法:1广义逆 2可控矩阵
模态集结法
线性定常系统的高阶方程
模态集结法就是用某些特征向量组成的矩阵作为集结的基础,它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将原有的状态方程变换为模态形式。如果原系统的特征值不同,则模态形式的系统矩阵是对角阵,其对角元素为特征值的情况,则为分块对角阵。戴维森法
连分式集结法
研究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降阶模型
主要是利用连分式集结法来求单输入单输出线性时不变大系统在集结概念下产生的降阶模型。
链式集结法
线性定常系统
根据非集结系统的信息结构,用“广义海森堡表达式”来描述,集结过程中可舍去系统中的弱可观测部分
5、 P65页的例子3.5 详细写出计算步骤,验证书中结果是否正确;
6、 摄动法是从什么方面入手对模型进行化简的?如何实现的?
摄动法的基本概念是略去模型内部的某些相互作用,从而用一个低阶模型来逼近系统的结构,它是一种近似集结法,包括弱耦合和强耦合模型,也叫做非奇异摄动法和奇异摄动法。
奇异摄动法是针对弱耦合系统,系统可解耦为两个独立的系统,原有系统也可集结为以上两个模型。这样整个系统就可按两个分散系统来进行设计、仿真,可明显减少计算量。
非奇异摄动法针对强耦合系统,强耦合模型有一类系统,它的状态变量之间耦合较强不允许被忽略,但特征值的模之间数值差别较大,也就是过渡过程速度上差别较大。过渡过程较快的模所对应的元素()比上半部分大一个数量级,当=0,矩阵A的元素为无界,=0>0的变化称为奇异摄动。
4 建模的一般系统理论
1、 何谓轨迹及其意义?
Z表示一个集合,比如一个模型输入、状态或者输出集。基于ZT的一个分段或者轨迹指的是一个从T的区间到Z的映射w:对某区间,.有时候用定义域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分段。
其意义:轨迹描述了从t0开始到t1结束的集的运动吕冠成,在每个中,描述了时间tZ值。因此,的含义为:存在T的一个区间,使得
有状态轨迹和输出轨迹,状态轨迹为系统从初始状态运动到最终状态所通过的状态的时间纪录。状态本身可能不是可观测的。输出轨迹来纪录观测输出值的轨迹。
2、 什么是系统规范的分层描述?主要内容包含那些?保健食品质量与管理
系统规范的分层描述是指对一个系统规范描述时从多个层次进行描述,而这些层次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的,更高一层的描述以前一层为基础,其结构描述越来越复杂详细。系统规范的层次将不同级别的系统接口、内部结构和递归分解性的概念形式化,它的每一层将引入更多的具体化形式到内部结构的描述中.其主要内容有:观测框架,I/O关系的观测,I/O函数的观测,I/O系统。
3、 I/O关系的观测与I/O函数的观测区别?(P79
关系的观测概括了关于系统做为外部观察到黑箱的知识。由此,对它们就产生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是从结构到行为的问题;如果知道黑箱内部的内容,用这样或那样的方法应该能够描述外部观察到的行为。第二个问题为相反的 情况:从行为到结构的问题,亦即试图通过外部观察来推断黑箱内部的结构问题。
I/O函数观测的系统规范允许观测系统的初始状态(在进行试验之前),但不能够观测系统的最终状态(在试验之后)。而下一个高层次的系统规范将允许同时观测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并用这种方法去直接了解转移函数和输出函数。这就是输入—输出系统规范。
4、 I/O系统为例说明从结构到行为的过程。(P87
5、 系统观测同态包含了那些层次的同态?与I/O系统同态有什么异同?
对应于系统可能是已知的、描述了的或者说明了的各个层次中的任何一个层次,都有一个适合于此层次中说明的成对系统的关系,这种关系称为同态,因为它建立起各系统之间的对应关系,借以把个系统的特征保存在另个系统中。
    系统观测同态包含观测框架同态,I/O关系的观测同态,二茂铁甲醛I/O函数的观测同态,I/O系统同态。当s’是S的同态像,两系统证明有相同I/O函数行为(见定理4.3),但差异是的状态空间可能比S的状态空间“小”很多,即S的所有状态空间h集总到的所有状态空间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19:16: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512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系统   模型   描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