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历程2

了解我国公民教育发展历程
                                  思政122 蒋泽楠
要了解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历程,那么首先从它含义出发。公民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狭义是指在养成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一分子必要知识的公民学科。根据公民教育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把公民教育理解为三个方面:有关公民的教育:强调对国家历史、政体结构和政治生活过程的理;通过公民的教育:通过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活动来获得公民教育;为了公民的教育:在知识与理解、技能与态度、价值与性向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使学生在未来的成人生活中能够真正行使公民的职责。公民教育是每个出生在这个国度里的人都有权接受的教育,如在未成年前须接受的义务教育,以及此后的职业技术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发展(公民)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词,对于发展(公民)教育最早的清晰的概念是联合国1975年给出的定义,即:"减温减压器发展(公民)教育"关注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人权、尊严、自主及社会公益等活动;鼓励思想交流及汇集,并行动起来以推动社会改变;
塑造一个较合理和公正的社会和经济秩序。
公民教育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具体内涵。最早提出实施的是古代希腊斯巴达要求将奴隶主子弟培养成体格健壮、忠于邦国的勇敢武士;雅典除培养人的忠诚、勇敢品德外,更注意发展其智慧和审美力,以便公民参加雅典式的奴隶主民主社会生活。
在中国,公民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民本思想与教化传统,近代公民意识觉醒与公民教育兴起,现代公民教育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公民教育是在民本思想与教化传统中发展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这与以“民”为主的民主思想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封建教育与实践在根本上是以培养与教化忠臣顺民为指向的。                                                                                                                                                                                                                                                                                                                                  要更好了解近代中国不防从西方先探究。随着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如黑格尔费希特等都强调推行公民教育。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称德意志帝国为有最高价值的国家,主张一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忠于这个国家的公民。不管其政治、宗教信仰如何,都要从意志
力、判断力、精细性和奋斗性四个方面陶冶其性格,培养其精神,使他们为国家服务。他还将公民教育与劳作教育相结合,以使每个公民具有为国家服务的技能。教学内容通常包括本国的国体、政体、法津常识、公民学等。有些资本主义国家除将公民课、地理、历史、社会学等课程的内容组成社会学科外,还通过组织学生校外活动等方式予以加强。
至于中国最初于五四运动前后兴起此项教育。1919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编订公民教材案。1922 年该会拟定的《中小学课程标准》始把公民科列入中小学课程。英国第一足球宝贝1924 年江苏省教育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团体发起全国公民教育运动。1926 年江苏教育会组织公民讲习会,制定公民信条:发展自治能力,养成互助精神,崇尚公平竞争,遵守公共秩序,履行法定义务,尊重公有财产,注意公众卫生,培养国际同情;议定每年53日至59日为公民教育运动周。至此,公民教育思潮盛极一时。
普天间基地
在经济大潮涌动的今天,有必要对公民教育的发展历史做梳理,俗话说以史为鉴。那么,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近代中国的公民教育有所感触。近代中国是在与西方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存在着一种不同于中国礼仪文明的西方文明,这种文明且优于中国,从而开始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被称之为“西学东渐”。公民教育这一课题,便是在向西方的学习中逐渐提出来的。
辉南四中
1、以国民性改造为特征的早期公民教育启蒙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经历了器物、制度的多次尝试和失败后,选择了一个通过对国民性的改造来实现摆脱民族危机的方法,以便塑造新型的国民人格。清末时期的严复、梁启超是国民性改造思潮的代表性人物。
严复是作为海军官生被派赴英国留学海军的,但他到英国后,却对英国的思想文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对中英两种异质文明的比较中,萌发了维新思想,成为维新派的重要思想家。严复充分认识到教育的作用,并将教育的目标投向了一个个鲜活的国民身上,放在了提高国民素质、砥砺国民品质上。一方面,严复对中国人人格上的缺陷即奴化进行了批判,并将这种品质形成的原因归为封建专制统治;另一方面,在出中国臣民与西方公民的差别后,提出了著名的三育救国论,即:“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其核心是新民德,即用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思想代替中国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进而达到重塑国民人格的目的。
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另一位十分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梁启超。19021906年间,他撰写了20余篇共10余万字的论文,探讨国民性改造问题,后来汇编成册,取名为《新民说》,全面解释权
阐释了他的新民学说理论。梁启超所追求的“新民”,包含了许多现代公民的人格特质,如:国家意识、权责意识、政治意识、冒险精神,以及社会公德、自由理念、自治、自尊等元素。梁启超认为西方就是因为重视国民个性发展和国民各种潜质的发挥,才实现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以他特别强调新民“自由”、“独立”的人格品质。《新民说》被认为是20世纪初中国的人权宣言书。
无论是严复、梁启超,还是近代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因当时民族危机的异常严重,虽然都不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自由、平等,但都是作为一种救亡的途径和手段,忽视公民个性启蒙的一面。
2、民国初期的公民教育思想论述
民国初期,文化界、教育界的著名人士如蔡元培、晏阳初、陈独秀、梁潄溟、陶行知、杨贤江等纷纷发表对公民教育的意见和看法,有关公民教育的主张呈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蔡元培首倡德、智、体、美、世界观“五育并举”的公民教育思想,特别强调要“以公民道德
教育为中坚”。他认为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是为了完成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又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核心。还认为公民道德教育就是法国大革命所确立的自由、平等、博爱,只有把公民道德建设好,才能实现民主、自由、平等的共和理想,才能复兴国家和民族,从而否定了清末的“忠君”、“尊孔”教育宗旨。其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养成共和的精神”。
对公民个性启蒙的忽视,在五四时期得以突破。五四的先驱者们一开始就把打破旧礼教旧文化对人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作为共同的目标,“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由之人格之谓也”。同时,还将其与追求民主共和制度、追求人权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他们看来,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相适应的是自由、平等、博爱,其核心是个人本位主义。
平民主义教育家晏阳初针对中国农村愚、穷、弱、私的四大病症,开出了“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的药方,分别对应于四大病症。以治“私”为对象的公民教育,包括国族精神研究、农村自治研究和公民知识教育,其最终目的是使农民具有最低限度的公民常识,发展团结力量,启发民族觉悟,训练自治能力,培养法治精神。
在这一时期十分丰富的公民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中,最突出的是两点:一是以崇尚平民人格为理念,弥补了清末忽视公民个性启蒙的缺陷;一是突破了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局限,开始转向以公民教育为主题的公民教育研究。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对公民教育的更广泛内容尚未涉及,对更为实质的公共生活如政治参与、言论自由、民主自治等问题的关注并不充分。
3、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公民教育思想
自九一八事变发生,民族矛盾开始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卢沟桥事件的爆发,我国进入全面抗日阶段。八年抗战胜利后,我国又进入了为期四年的解放战争时期,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由于受战争的影响,公民教育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
当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生存危机时,中国知识界不得不重新思考公民教育的宗旨,在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国家民族主义的公民形象,文化领域的公民教育思想重回国家民族主义的怀抱。培养造就既具民族自信又有开放精神,既有深厚忆族、国家意识又不失个人自尊与独立的公民,是这一时期公民教育的宗旨。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便是
在这一社会大背景下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民主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他的生活教育发展到民主教育运动的历史产物,《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一文全面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民主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包括:(1)民主及民主教育的精神实质是以民为贵,以人为本,自由、平等、全面发展,“民主的教育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而只有“有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才有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2)民主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为公”,即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发展的机会均等、教育管理的机会均等。同时,陶行知还从教育的方法、教材、课程、学制、行政、教师等十个方面全面系统地设计了实施民主教育的宏伟蓝图,从而构成了民主教育思想和科学体系。
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因其所具有的科学性、全面性、针对性以及实践性,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史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中国近代公教育的回顾,我不禁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1、和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一样,公民教育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国的公民教育尤其充满
坎坷和曲折。这主要是因为近代中国有着沉重的封建历史包袱,加上时局动荡不安,缺乏一定的社会基础和民众基础。
2、中国虽然完成了从臣民到公民在宪法文本意义上的概念转换,但公民教育依然薄弱,公民观念并未能深入人心,也未能铲除国民的奴隶根性,更未形成公民文化传统。由此不难看出,公民教育任重道远。
3、学理上的讨论和制度上的设计高于实践上的操作。一方面,我们仍然需要吸收一切有关公民教育的成果;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进行制度上的顶层设计,并将其付诸实际的操作。
4、实施公民教育,既可以借助学校教育平台来进行,又可以通过社会教育来实现。
弟俩共存款260元5、实施公民教育,必须科学总结历史教训,吸取中外成功的经验,与时俱进,努力创造出自己特。
6、在实施公民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公民教育的真谛。公民教育旨在培养合格公民,从而生成国家的凝聚力,为民主自治奠基。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形成,人的主体权利和意识不断觉醒,公民社会取代臣民社会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特别长的国家,公民意识可谓先天不足,这对我国的现代化特别是政治现代化十分不利。因此迫切需要健全自律的公民社会,需要培育出无数健全自律的公民,实施公民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13:18: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503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教育   公民   发展   思想   国家   民主   社会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