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的公民教育

我国在漫长的君主专制时代和臣民社会里,没有产生过公民观念。直到20世纪初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现代共和国的过程中,公民观念才开始从西方传入我国。清政府被推翻,君主制度被废除,意味着我们永远摆脱了臣民的身份,但是,数千年的臣民文化却不像政权更迭那样容易被新的公民文化所代替。1949年新中国成立,确立了共和制度,从而为公民社会的建立奠定了法律基础。但是在我国,公民法律上权利的获得超前于公民意识的形成,所以,虽然在法律上我们国家是共和国,每个国民都是公民,但很少有公民具备现代的公民意识,结果是我们虽有公民身份,却名不副实。此后经过一次次的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公民权利横遭践踏,共和国的真实含义也被人淡忘了。
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意识重获生机。但是由于专制传统悠久,民主意识淡薄,市场经济不完善等原因,我们国家无论在制度上还是观念上,都留有严重的臣民社会的痕迹。我们一般人的政治观念,仍然是传统的臣民意识与现代的公民意识的混合体,甚至经常经臣民意识解释为公民意识,或以臣民意识混淆和冒充公民意识。为了将我国建设成为真正民主和法治的国家,培育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需要是公民具有真正的公民意识,形成现代的政治人格。公民政治人格的特征即独立、自治、自尊、平等。
不约而同的将立宪变革的失败以至整个民族停滞、国家羸弱的根源归结为民智低下和民质、民性的怠惰。特别是糜集日本的新兴知识阶层,较普遍接触、
陈舜瑶
梁启超在1902年写的《论自由》一文明确指出:“凡生息于一国中者,苟及岁而即有公民之资格,可以参与一国政事······”
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历史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新民"运动发端于1901-1902年之际。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是1901年11月至1902年2月,起着运动旗帜的梁启超连续发表了系统阐述新民思想的著述以及《新民丛报》的创刊。维新变法的失败让梁启超意识到立宪改良之所以失败于中国民智基础的薄弱息息相关,他指出“立宪政体必民智既开,然后能行之”.其1902年2月年于东京创办的《新民丛报》,同时在创刊号发表新民说,以主权在民、自由平等的新国家观为内容,系统全面地论述了自己的新民学说和新民运动的纲领.
在19世纪到20世纪之交资产阶级追随立宪和共和的西方政治体系的诉求中,特别是在20世纪之初爆发并持续展开的“新民”运动中,迅速认同基本等同于“公民”意义的“国民”等范畴的(戊戌变法以前中文著述中已偶有提及“国民"的概念,但广泛使用则是戊戌失败以后兴起的“新民”运动中,也有少数学者则直接使用了“公民”概念,如康有为1902年发表的《公
2015年新年寄语民自治篇》)
香港当局采取强化殖民地宗主国的意识、抑制地方政府认同的政策。指出“国小”生活伦理学科侧重于实施生活规范,以基本道德为中心,做堂堂正正的好公民;“国中”公民与道德学科则以实施伦理、民主、科学为中心的公民教育,养成进德修业的德、智、体、、美五育好公民;高中以三民主义思想为主导,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国家民族观念及道德、法律、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的主要概念、价值观、态度与行为,成为现代社会的健全公民。(文化上,把中国的语言、艺术、宗教和学术渗透到不同学科,把中国历史和文化作为个人的、社会的和人文教育学习领域方面的“核心学习因素"。在语言上推广普通话,扩大中文作为教学用语学校的数量。政治上,国家的象征和仪式作为主权的标志引入了学校。
为了保证党化教育的实施,各级各类学校都建立了“党团”组织,同时军训成为了党化教育的重要手段。“党化教育"是国民党在精神上控制青少年的最重要的手段,有着浓厚的政治军事彩,压抑了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这种教育很有可能造成前民主德国的公民认同的分裂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民教育成为发达国家政治哲学和教育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以美国的
苯甲酸的重结晶
如何应对涉警舆情“个人主义教育”,英国的“情感教育”,法国的“教授公民资格教育",德国的“祖国知识和认同感教育”,日本的“忠君爱国思想教育”等为代表
作为我国邻邦的韩国新加坡在弘扬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先例。
公民教育内涵丰富,要求复杂,需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培养,面对这样的任务,学校必然会选择课程——学校教育最核心的途径加以承担.目前各国都有正式的公民教育课程。美国于1860年设立了公民科,法国于1883年也开始了专门的公民课程,德国于1900年左右在课程中实施公民教育。其他西方国家也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将公民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之中.公民教育课程化形式也主要分为三种,即设置独立的分科公民教育课程开设综合的公民教育课程进行渗透式的公民教育.据英国教育学家大卫·科尔等人对各国公民教育课程实施的比较研究来看,当代公民教育课程化呈现如下特点:第一,各国都在正式课程中设立了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课程的名称也不尽相同,并且往往涉及多种学科,公民教育课程涉及如此多的学科及名称,一方面显示了公民教育的宽泛和复杂,一方面也反映了各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课程传统;第二,绝大多数国家在中小学阶段采用综合课程的
麻将王
形式进行公民教育,强调整体的学习观;第三,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国家公民教育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不断增加,课时也不断延长;第四,在大多数的国家,公民教育的范围比正式课程要广泛,不但包括常规课程,还包括潜在课程、课外活动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营;第五,当前公民教育课程的改革已成为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都根据实际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加以讨论和改进,不断完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
4甲基吡啶⑴法国的公民教育,法国。1881年的《费里法案》就规定实施十年的义务教育,废除宗教课,开始公民道德教育课,开创了公民教育之先河。最早开设了“公民训导课"为内容的公民教育,让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法律常识和社会公德及一般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有初步认识的同时,并通过具体事例让儿童熟悉与之相关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因为当时正值普法战争失败,所以公民教育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随着民主运动的开展,公民的权利得到重视,开始在中学设公民道德教育课,后更名为“公民生活实践启蒙”。20世纪40年代,为了反法西斯,拯救法国,中小学普遍设立“公民爱国教育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实行教育改革,仍然重视公民义务教育,强调培养对国家承担公民义务的人。20世纪60年代,法国政府实行新的教育改革,突出了公民的民主权利等方面的教育,形成了以民主权利与公民义务责任相结合的教育,并强调学校公民教育的“中心性”,即不受政治派
别与宗教派别的控制,课程为公民道德教育课。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教育界开始审视以往的公民教育,重申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以“人权”为核心,遵循《1789年的公民人权宣言》和《1948年的普通人权宣言》,突出公民权利,提出从小就对青少年开始有关民主权利的公民启蒙教育,同时强调人格教育,以培养青少年的法国人精神.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2:38: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503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公民   教育   课程   意识   国家   新民   政治   学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