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民缺乏公民意识的原因探析

我国国民缺乏公民意识的原因探析
丽1张卫华2
(11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科系,广东广州510275 ;21 宜春学院医学院,江西宜春336000)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人的现代化最为关键。公民意识的确立与培养是人的现代化的基本构成,而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在于我国国民缺乏公民意识。要清除这个思想障碍,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究我国国民缺乏公民意识的原因,以求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国民;公民意识;原因;探析
中图分类号:D62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1 - 380X(2003) 01 - 0005 - 03
在中国,人的现代化最为艰难。这不是哪一个人,哪一部分人存在的问题,而是全民族人都存在的问题。李慎之先生曾在1997 年11 月2 日《改革》杂志的座谈会上说过“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
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要清除这个思想障碍,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究我国国民缺乏公民意识的原因,以求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一“、公民意识”概念的界定
中国文化发展中没有“公民意识”这一概念,人们对它的理解歧义较多,需要进一步探讨,因此,在展开主题论述之前,我们先来澄清对“公民意识”概念内涵的认识与理解。焦化行业准入条件
所谓公民意识,是指一定国度的公民关于自身权利、义务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的总称。包括人们对自身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社会责任和社会基本规范的感知、情绪、信念、看法、观点和思想以及由此而来的自觉、自律、自我体验或自我把握; 还包括人们对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自我价值、自我人格、自我道德的评判,对实现自身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所取手段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体的情感、依恋、感应和对自然与社会的审美心理的意向。公民意识作为对公民角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在本质上必须呈现为与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主体自由追求和理性自律精神,并表现为合理性意识、合法性意识和积极守法精神三元构成。①
“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生活的直接产物,在前现代化社会,奴隶不是人,农民是仆人,社会不承认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权。现代社会生活在肯定个人自主权利和地位的基础上,贯彻普遍主义原则,以统一的理性协调和处理社会关系,从而使本社会依据社会契约和法律制度活动,彻底摆脱前现代社会基于
血缘和宗教的人身依附的非理性社会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理性主义的社会关系。西方法学家一般认为,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进展是通过契约设计实现的。人类的进步史乃是一部从基于身份的义务获得解放,而代之以基于契约或自由协议的义务的历史。也就是说,契约这一法律关系和制度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社会的社会关系建立在契约法律关系的基础之上。现代人的身份和关系从观念上可以看作是由契约规定的,契约法律赋予人以公民权,个人权利受到了法律的保障,作为公民的个人一方面基于其法权地位摆脱了旧有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获得了个人的自由权;另一方面基于其现代的契约关系实践滋生了新的法权意识认识到自身的自主权。对于旧有社会关系的自由身份和对于现代国家的自主的个人权利构成了现代公民意识产生的基本依据,也确定了现代公民意识的基本内容指向。公民意识的系统结构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公民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自信、自强意识。爱国主义是世界各国不同国体和政体中,都大力提倡的一种公民意识。二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意识。这是公民意识的核心内
①收稿日期:2002 - 10 - 25
作者简介:李丽(1973 —) ,女,江西吉安人,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会科学教育系在读硕士研究生。
·6  ·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第25 卷
容。权利的义务是每个公民必备的,无权利的思想, 便丧失了自由公民的资格。公民应该明确认识到
汉语音译自己在享有法律所给予的各项权利的同时,也负有各项不可推卸的责任义务,与之相对应,在承担义务的同时,也必然享有相应的权利。三是公民的自由、民主、帄等意识。公民意识本质上是一种民主意识,贯穿于公民意识的基本精神是帄等的精神,公民不仅在法律面前一律帄等,而且在人格尊严面前也都是帄等的。四是公民的护宪、守法意识,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的根本纲领,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作为国家主人的公民,有义务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五是公德意识。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打破了过去人与人之间分散、孤立和封闭的状态。广泛的社会分工,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促进了人与人的交往和联系。因此,维护公众利益的准则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切身需要,这就要求公民具有公德意识。从皇帝到帄民的整个社会缺乏一种独立的人格和自觉意识,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人的个性几乎被完全抹杀了,因而无法培育出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意识。
其次,以家长制为中心的宗法制以及以“五伦” 为中心的伦理规范,使中国人的传统社会心理中沉淀下来的是“私民”意识。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以五伦为本位的家与国“同构”。③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或家族是其中最基本的,最具自主性、无所不能的社会组织,因而聚族而居是最典型的中国社会组织特征。处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结构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有赖于其生存的体———家庭或家族,社会对个人的管理也必须经由家庭或家族来实现。因此,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家族主义是根深蒂固的,家庭对个体的严格控制,阻碍了个人的独立性和个体性。过分注重家族的绵延与发展,造成中国人对社会关系中的血缘,地缘等初级关系怀有强烈的亲和性,而对国民或人类缺乏亲和感。我们常常
说中国人缺乏公德,社会与国家的观念淡薄,根源便在此。而家庭或家族之所以成为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则是由于“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和朋友之间的关系———这一社会结构核心的作用。“五伦”中所表述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即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帅有序,朋友有信,基本上是上下的对应关系,是等级的关系。正由于这个原因,儒家伦理规范下的社会结构被费孝通先生称为“差序格局”。它使中国人缺乏抽象的,超个人的目的取向的团体性格。“在差序社会里,一切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什么关系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④在这个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是“伦”即所谓“从自己推出去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⑤因此,以己为出发点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有等级差别的,人与人之间有亲疏贵贱、父子、夫妇、长帅、上下、君臣、爵尝、事政、鬼神等分别的。由此, 人们在处理社会关系时,难免会受到私观念的冲击。这种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国民心理特质至今仍然在影响着人们的意识与行为。
第三,中国国民没有受到系统的民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近代以来,中国几乎没有经历过一次完整意义的思想启蒙运动。就连被誉为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划时代的思想解放运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场唤起民众觉悟的启蒙运动,其实质是要求得“国民根本进步”。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最光辉的旗帜,它们代表着一种全新价值观念。民主和自由、帄
二、我国国民缺乏公民意识的原因探析
为什么中国人缺乏公民意识? 深究起来,中国人缺乏公民意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是现实的原因,既有政治的原因,又有经济、文化上的原因, 综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历史上看,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培育出的是适应封建政治文化发展的臣民意识。封建专制主义在政治上的特征是独裁而非民主,是臣民政治而不是公民政治。统治者执行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老百姓遵守的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奴隶主义。政治活动、政治决策是一部分人的垄断事务,普通民众不得过问政治, 更不得对政治决策提出质疑、抗辩,否则便是违旨,就要受到处罚,久而久之,民众便不敢谈论政治,也不愿谈论政治,于是就丧失了自觉的反抗能力,只能听天由命。至于那些大臣,他们也只能在皇帝容忍的范围内对政治决策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一般情况下只能绝对服从皇帝的旨意。他们的地位比皇帝低,却比普通民众高,在皇帝面前, 他们是微臣,是奴才,在普通民众面前则是大人,是父母官,长久以来,便形成了一种扭曲心态,他们注重的是手中有权,而不是法律规范;注重的是官本位意识, 而不是规则意识, 契约意识。高高在上的皇帝,由于没有规范的约束,他们可以任意行事,表面看来,他们是具有独立自由意识了,其实不然。鲁迅曾深刻指出“:专制者的反面就是奴才,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奴性十足。”②可以说,封建专制制度使
·7  ·第1 期李丽等:我国国民缺乏公民意识的原因探析
井冈山大学学报
等、人权、法治这些现代价值观相联系,与封建等级制、专制独裁、臣民奴才思想、三纲五常完全对立;科学并非仅指工艺技术,它是一种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是一种求真、求实、求变的现代理念,是一种与封建的愚民政策、迷信愚昧思想相对立的新的价值观。新文化运动最激励人心,最具有魅力的口号是“人的解放”“、个性解放”。所谓“人的解放”“、个性解放”, 就是要把“摧残人的天性”、
“吃人”的封建专制主义束缚下的“臣民”“
、奴才”解放转变为具有独立、自由的意志的人,正是在这一思想的鼓舞下,一代青年男女冲破了各种传统罗网,走上了自我解放的道路,五四先贤们出于思想启蒙的需要,广采博取西方文化中的各种思想和主义,从而造成了一种思想文化上多元并存、自由发展的局面。然而,这场思想启蒙运动还没来得及开展便被轰轰烈烈的国内战争给打断了,接下来是一场战争接着一场战争,不给思想启蒙留下丝毫的活动空间。新中国成立后,本该静下心来发展经济,整理思想,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特点认识不足,政治运动频频发生。这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造成了严重的恶果,特别是在思
想文化方面。以革命的名义进行的这些政治运动, 从精神到肉体,从人格到形象,彻底改造了中国知识分子,使中国一个世纪以来学习西方收获的现代文明的精神成果几乎丧失殆尽。共和与人权,科学与民主,自由与帄等“
、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念统统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东西而抛弃了,而许多封建主义的东西,例如,泯
灭个性的帄均主义,权限不清一切都管的家长制,严格尊卑秩序的等级制和官本位制, 一切唯单位“一把手”之命是从的臣仆意识和人身依附意识,长官意志决定一切的人治观念等等一些与
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封建毒素一直影响到现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思想得到了较大的解放。但由于时间短暂,加上政策上的偏颇“,  两手抓”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执行,我们忙于脱贫致富而忽略了思想启蒙运动。因此,直到现在,许多地方生活上尽管已经达到小康水帄,但人的思想素质并没有得到提高, 许多人的思想意识仍然停留在改革开放前的水帄, 家长制、特权思想在一部分人的大脑中仍然根深蒂固。可以说,中国民众直到现在,离公民意识的要求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第四,缺乏系统的公民教育。我国一直是一个受封建传统影响较深的国家,公民意识尤其是民主、法律和公民权利意识一直较为淡薄,加上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偏重于“应试教育”,公民教育缺乏应有的地位,致使公民意识培养处于落后状态。我国公民教育的产生,是在20 世纪一、二十年代,此前,虽然也有类似的呐喊乃至主张,如梁启超“以造就国民为目的”的“新民说”,认为“新民”应该具备的人格特征有18 种之多,诸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策能力、冒险精神以及公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生利、民气、毅力等品质。⑥蔡元培在谈及新教育之方针时,更主张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核心“,何谓公民道德? 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归自由、帄等、博爱。道德之要旨, 尽于是矣。”⑦然而, 由于当时的社会并未从根本上脱离封建专制主义的巢臼,公民教育亦不可能付诸实施。公民教育在一、二十年代得以产生,除人们对新时代传统模式下的道德教育成效不佳的反思之外,
更直接受着社会变革思潮和教育改革浪潮的影响。其中凯兴斯坦纳等的公民教育思想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到1922 年壬戌学制公布之后,作为独立的学科的“公民科”及其课程标准的产生,学校生活中公民训练的广泛开展,才标志着我国的学校公民教育正式发展起来,早期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及组织宪政原则、中华民国之组织、经济生活、社会问题、国际关系以及道德问题等。⑧以后公民教育的内容大致以此为框架。如晏阳初认为,在其“四大教育”中,公民教育是为根本,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团结力,解决“私”的问题,公民教育首先是施以公民道德的训练,使每一个农民都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发挥他们公共心的观念,其次是注意唤醒民族意识。⑨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社会的紊乱无序,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国家制度始终未能建立,无论教育做出何种努力,公民教育至多也只能是一种道德与社会性教育的尝试。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制约,学校的公民教育多侧重政治思想方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部分地区的学校在初中的阶段开设《公民》课程,中小学课外活动中亦具备了更多的训练成分, 1985 年, 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过》、决定在初中开设公民课,并组织编写了公民教育教学大纲和( 下转第20页)
·20  ·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第25 卷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学方式中所谓逻辑思维的作用,未提出也未寻观念与文学关系的合理规则。另外,观念双感化的论述,也使一些新的观点的价值( 如情感思维、灵感思维等) ,出现了有意义的转移。
终于能够作出一个归纳: 由于感性—感情的自我活跃,由于观念双感化的自我完善,合点作为必要张力的产物,在立体的、全方位的、超时性的运动中, 仿佛成为一个变动着的自在之物,一个难以透视的魔点—需要坚韧的追寻和探索,或许是接近、把握魔点的唯一办法。我视此为一个文学哲学的原则,一个简约、精要的规定: 是出发点,又是终点。文学哲学的庄严召唤, 曾经是茫茫黑幕之后的隐隐雷鸣。历史无情地撕落了真理蒙难的黑纱,时代潮流终于以洪然涛声,呼应了神圣的文学觉醒的号角—文学独立品格的崇高与伟大, 在火与剑, 血与泪的淬炼中,终将雄气磅礴,不可动摇。
xiazhai注释:
①文学哲学的概念, 不仅意味着对文学现象加以哲学的观照,而且按照罗素所说,乃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为止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 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第11 页。
②见《世界艺术与美学》第一辑第4 、6 页。
③同上书,第48 页。
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131 页。
⑤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第31 页。
⑥克莱夫·贝尔《艺术》,美学译文丛书第6 页。
⑦苏珊·朗格《艺术问题》,美学译文丛书,第121 页。
⑧转引自福建师大中文系资料室编《文艺心理学资料》第108 页。
⑨转引自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第449 页。
λυ§恩格斯《致敏·考茨基》,见《马恩列斯文艺论著选讲》, 第283 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 年版。
λϖ§高玉祥编著《个性心理学概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第97 —98 页。
λω§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第13 页。
(上接第7 页)
教材。但由于开展公民教育缺乏氛围,经验不足等原因, 公民教育计划未能如愿实施。其后的1995 年,国家教委颁布《中学德育大纲》明确规定“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公民教育成了学校德育的一部分,但是, 由于缺乏具体的要求和实施计划加上学校德育本身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冲击而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学校公民教育也只是成为口号,流于形式。
注释:
①马长山《:  公民意识: 中国法治进程的内躯力》载《法学研究》,1996 , (6) 。
②《鲁迅全集》(4) 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第542 页。
③沙莲香《社会心理学》,第351 —356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 年。
④⑤费孝通《:  乡土中国》,第25 ,35 页,三联书店,1989 年。
⑥孙培青、李国钧主编《:  中国教育思想史》( 第3 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107 页。
⑦《蔡元培全集》第二卷,第131 页。
稀土作为战略资源的特殊价值
⑧《新兴制初级中学课程纲要草案》《,  教育杂志》第15 卷第5 号《,  新学制高级中学必修科课程纲要草案》《,  教育杂志》第15 卷第7 号; 周鲠生编《,  新兴编公民教科书》, 商务印书馆1923 年版。
⑨孙培青、李国钧主编《:  中国教育思想史》( 第3 卷) ,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 年,第256 —257 页。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4:28: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503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公民   意识   社会   教育   政治   中国   思想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