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地震勘探记录仪的分类及发展

2021年9期
科技创新与应用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研究视界
油气地震勘探记录仪的分类及发展*
文1,李献民2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新疆克拉玛依834000;2.中石油新疆油田勘探事业部,新疆克拉玛依834000)1概述
在石油勘探中地球物理勘探的地位相当重要。其中,地震勘探环节在油气勘探中成效最显著,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地震勘探是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来进行矿产勘查,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下不同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这其中地震工作所涉及的设备尤为关键,地震采集仪器设备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在油气地震勘探的工作环节中,地震勘探仪器是地球物理勘探开发的核心装备,主要负责对检波器采集的地震信号进行放大、过滤杂波、进行模数转换,将地震信号由原始的模拟信号转换为后期更易进行处理、
解释的数字信号,这直接关系地球物理勘探时采集数据质量、
效率及成本。因此,随着勘探力度的加强,从二维勘探到三维勘探、从常规勘探到高精度、高密度勘探,对地震勘探仪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
地震勘探仪器是一个时代科技的体现,是集当下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电子设备,基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是地震勘探仪器发展的依托。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在地震勘探仪器已经成熟实用的技术基础上,依托先进的基础工业等技术成果,解决地震勘探仪器潜在的不足是
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路线[2]。本文重点阐述了油气地震勘探过程中不同代地震记录仪的发展历程、不同分类、性能指标、代表产品、性能的优势和局限性等方面的内容。
2地震勘探记录仪的类型
地震勘探仪器与检波器的发展是基本同时进行的,而且对检波器的兼容性很强,可以与不同的检波器一起使用。如今地震勘探仪器已经经历了模拟光电记录、模拟磁带记录、数字磁带记录、遥测数字、
24位A/D 型遥测数字五代,正处在第五代(24位遥测地震仪器时代)向第六代(全数字遥测地震仪时代)发展的过渡阶段。
2.1模拟光电记录地震仪器
凤凰周刊订阅
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苏联人在机械式天然地震仪基础上采用电子管技术研发出了第一代地震勘探仪器,这一代地震仪器一直发展到50年代末期,经历了大约30年,这30余年也是地震勘探发展的初期。
光点地震记录仪器是采用光点记录,以模拟波形光点感光照相纸记录作为地震勘探的生产资料,成品记录是在照相纸上每道记录1个反射地震信号。该类仪器采集的地震数据特点是动态范围小;增益量少;频宽窄。除此之外,模拟光点记录地震仪器的主要缺点还有:体积质量大,难搬运;操作复杂;记录道数少;抗干扰差;只能做二维勘探,不
摘要:地震采集是油气勘探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工序之一。在这道工序里必不可少地要用到地震记录仪,用于记录地震信号的系统,是地震仪器的关键装备。地震记录仪需要联合工作才能实现完整的地震数据采集功能。然而有关这方面的文献和资料既不完善,也没有系统化的梳理。文章对地震记录仪的发展历程、不同分类、性能指标、代表产品、性能的优势和局限性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化的阐述,为后续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油气地震勘探;地震勘探记录仪;发展历程中图分类号:P631.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21)09-0084-04
Abstract :Seismic acquisi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link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cedures in the process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In this process,it is necessary to use seismic recorder.The system for recording seismic signal is the key e 鄄
quipment of seismic instrument.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omplete function of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seismic recorder needs to work together.However,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materials are neither perfect nor systematic.In this paper,the development history,different classification,performance indicators,representative products,performanc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seismic recorder are systematically described,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ollow-up related research work.
Keywords :oil and gas seismic exploration;seismic exploration recorder;development history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重点教改项目(编号:2017JG02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
金面上项目(编号:2020D01A141)资助
作者简介:殷文(1978-),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
地球物理勘探的教学和科研。84--
2021年9期
科技创新与应用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研究视界
能做多次覆盖;记录不能做回放处理;采用自动增益控制,产生的畸变大,不能恢复原始数据。
2.2模拟磁带记录地震仪器
20世纪50年代,法国公司率先将晶体管技术运用到
了地震勘探仪器中,从此,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跨进了第二代———模拟磁带记录地震仪器,
一直到60年代末,是六代仪器经历时间最短的一代。在国内,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
模拟磁带记录仪器是以磁带作为介质,在上一代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仪器,所得的原始地震数据资料为模拟磁带记录和热敏纸模拟波形地震记录。刚开始是直接记录在磁带上的,但由于直接记录的动态范围较小,就改成经调制后再记录。相比于模拟光点记录地震仪,这代仪器的体积、耗电量、质量减少,接受道数、频带宽度、动态范围都相对增多,而且还可以做回放处理,实现多次叠加,但是由于回放转录一次信噪比降低6dB ,就限制了多次覆盖的次数。模拟磁带记录仪器产生的地震资料是可以用回放仪进行处理的,相比于前一代只能手工进行处理,效率增加了许多,但资料处理的速度仍然较低,质量也不高。
这代记录仪主要不足之处有:仪器记录精度较低、记录动态范围仍然较小、地震道数少、多次覆盖次数受限、地震资料处理速度低和质量差等。模拟磁带记录仪器主要解决了模拟光点记录仪不能回放的问题,主要问题还没有解决,所以还是只适用于地质条件简单的地区。
2.3数字磁带记录地震仪器
20世纪60年代初,集成电路问世。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Sercel 公司将集成电路技术运用到地震勘探仪器的制作中,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就进入了第三代。这一时代一直到80年代初结束,是地震勘探仪器发展辉煌的一代[3]。
数字磁带记录地震仪器利用了瞬时浮点增益控制放大技术、模数转换技术、数字磁记录技术、集成电路等新技术将检波器采集到的地震信号经过前置放大、
增益控制、模数转换后以数字信号的形式记录到磁带中,得到的地震勘探原始资料为数字磁带记录和模拟波形地震记录。该类仪器提高了动态范围、频带宽度、精度、接受道数,从而提高了地震勘探的精度和地震勘探的质量,可做深层和薄层地震勘探。
定量风险分析这代记录仪主要不足之处有:集中式数字地震仪动态范围理论上可以达到168dB ,但是考虑仪器噪声等实际因素的影响,仪器的动态范围一般不会超过120dB ,而且瞬时动态范围低于100dB [4],到了中深层就更低了,这远远不能满足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需求;
当IFP 的调整时间确定后,常规IFP 式地震记录仪难以同时满足较高的高截止频率和较高的道数需求。
2.4遥测数字地震仪器
20世纪60年代末期,大规模集成电路问世。20世纪
吕冠成80年代,美国GUS 公司、法国Sercel 公司先后运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出新一代地震勘探仪器。从此,地震勘探仪器
的发展就进入了第四代,一直到90年代初,共经历了10余年。
遥测数字地震仪器没有采集站和检波器之间的大线电缆,使用放在检波点上的采集站将检波器输出的模拟信号转变成为数字信号后向中央控制记录处传送。在数字地震仪器上,所有道的模拟信号是分时地通过几个浮点放大器和模数转换器,无法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而遥测数字地震仪的每个采集站只对几道信号进行处理,将信号变成数字信号进行传输,来减少干扰[5]。
2.5遥测数字地震仪器
20世纪70年代后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诞生。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I/O 公司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率先
推出了24位A/D 型遥测数字地震仪器,宣告了以传统IFP+
北大语料库
14位ADC 位核心的第四代遥测地震仪器时代的结束和第
五代24位A/D 型遥测数字地震仪器的开始[3]。
24位A/D 型遥测数字地震仪器采用高分辨率24位A/
D 转换器,在体系结构、前端采集站、
数据传输等方面与遥测数字地震仪器有很大区别。该类仪器电路结构简单,减少了前端采集站的模拟大线和模拟多路转换开关及模拟滤波
器,仪器的体积和功耗大大降低。采用24位A/D 转换器,提高了瞬时动态范围,减少畸变[4],记录频带又有大幅度提升,
采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市场上主要的24位遥测数字地震仪器也可以分成有
线遥测地震仪器、无线遥测地震仪器、存储式数据回放遥测地震仪器三类。在这三类地震仪器中,有线遥测地震仪器占据了市场大部分份额。无线遥测地震仪器一般用于特殊地表条件,也占据一定市场份额。而存储式数据回收遥测地震仪器是一种没有大线、没有地震数据传输、主机只对采集站发收发炮等命令的特殊类型地震仪器,在我国使用较少[3]。
2.6全数字地震仪器
2002年,由于地震检波器发展到了数字检波器阶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地震仪器也应相应发生变化,因此,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跨入了第六代———全数字地震仪器时代。
这是一种以数字检波器为核心的地震勘探仪器,整个接受系统的动态范围可以达到90dB 以上,真正实现全数字化,不怕电磁干扰,具有万道以上实时采集能力[6]。
它的主要特点有[7]:采用MEMS 数字检波器,解决了高频信号接受问题;检波器直接输出数字信号,大幅提高了信
号保真度;采用新工艺使得仪器的集成度更高、
体积更小、85--
2021年9期
科技创新与应用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研究视界
功耗更小。
3地震记录仪发展历程
1914年德国矿业测量员LudgerMintrop 用机械地震仪
检测德国盐丘,此时的机械检波器不是电磁检波器。1921年Mintrop 成立的Seismos 公司标志着地震勘探工业的诞生。1929年GRC 公司在德州Andrews 采用地震仪器车开展油气勘探工作;1959年CGG 公司在撒哈拉的24道模拟地震仪;1961年诞生了第一台数字地震仪(GSI );1968年
莉桑迪亚SERCEL 公司生产了24道数字地震仪。
我国地震记录仪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二十世纪五
十年代电子管光电照相记录地震仪(动态范围为25dB 左右),首次利用石油地震勘探发现了大庆长垣油田,电子管技术为地震勘探发展的第一阶段;六十年代半导体器件构成的模拟磁带记录地震仪(动态范围为45dB 左右)发现了大港、辽河、胜利等油田,模拟技术为地震勘探发展的第二阶段;七八十年代数字磁带记录地震仪(动态范围达
90dB ),1980年开始了第一次三维数字地震勘探,数字技术为地震勘探发展的第三阶段;九十年代后大规模集成电路记录地震仪(动态范围达120dB ),数据传输方面出现了网络遥测技术,遥测技术为地震勘探发展的第四阶段。目前制约整个地震数据采集环节的关键在于地震检波器和地震信号传输电缆,而不是地震数据记录系统本身,我国是地震检波器生产和使用最多的国家。
虽然国内地震勘探仪器市场长期普遍使用进口的仪器,但是跟随国外先进技术,并自主研发的脚步却从未停止过,在各个时期都成功研发的有相应类型地震勘探仪器[6]。
解放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地震勘探,解放后才慢慢发展起来。1951年成立第一个地震队,在西北地区使用CC-26-51凸型地震仪进行勘探。1957年西安仪器厂研制出了DZ57-1型模拟光点地震仪。虽然模拟光点地震仪被人们戏称为“调不完的仪器”,且由于技术受限,只使用于地质比较简单的地区,但是它们依旧为我国甩掉“贫油国”的帽子和发现克拉玛依、大庆、胜利、
玉门等油田做出了巨大贡献[8]。1966年底,西安石油仪器厂研制出模拟磁带地震记录
仪DZ661,次年通过石油部级鉴定。在寻大港、辽河、中
原、江苏等油田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模拟磁带记录仪主要解决了模拟光点记录仪不能回放的问题,主要问题还没有解决,所以还是只适用于地质条件简单的地区。
1974年起,石油部多次从美国和法国引进多台数字地
震仪器。1975年,物探局仪器厂研制出24道SCD-2型瞬时浮点数字地震仪器。同年,西安仪器厂也研制出48道SDZ-
751A 数字地震仪器。1980年,西安石油仪器厂研制出SK-8000数字地震仪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地震队淘
汰了模拟磁带地震仪器,全部开始使用数字地震仪。至此,我国地震勘探仪器发展开始飞速发展起来了。这一代仪器在复杂断块和深层油气藏的发现发挥了巨大作用。
1986年,国内集中式数字地震仪器淘汰,出现遥测式
地震仪,这类仪器的采集站最多可以采集8道检波器地震信号,但是国内一般都是用6道的采集站。1988年,国外开始大规模生产遥测式地震仪器。1990年,西安石油勘探仪器总厂研制出YKZ-480遥测数控地震仪,具有简练,体积小性能稳定,操作方便的特点[9]。1991年,物探局研制的SK-
1004型遥测数控地震仪通过国家级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
达到了国外80年代后期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10]。但受限于年代的限制,SK-1004采用的还是80年代中后期的技术。1992年,小型便携的遥测地震仪SK-1005样机推出并进行
考核性试实验[11]。1996年,物探局研制出国内第一个24位仪器SK-1006,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和边缘进行试验,得到良好的记录。
2000年,物探局首次提出GPS 授时仪器概念,并在
2002年研制出相应的仪器设备。2009年,东方地球物理公
司自主研制出ES109仪器,这是一款具有万道以上的带道
仪器型号 研制时间 研制厂家 所属类型 D Z 57-1 1957 西安石油仪器厂 模拟光点记录地震仪器 D Z 661 1966 西安石油仪器厂 模拟磁带记录地震仪器 S C D-2 1975 物探局仪器厂
数字磁带记录地震仪器
SD Z -751A 1975 西安石油仪器厂 S K -8000 1980 西安石油仪器厂 YKZ -480 1990 西安石油仪器厂 遥测式数字地震仪器
S K -1004 1991 物探局仪器厂 S K -1005 1992 物探局仪器厂 S K -1006 1996 物探局仪器厂 24位A/D 型遥测式数字地震仪器
ES109 2009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 全数字地震仪器 G3I
2012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
多媒体光盘制作表1我国自主研制的部分地震仪器型号表
(下转89页)
86--
2021年9期
科技创新与应用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研究视界
现,液体的表面张力σ、毛细管端的半径r 对气泡所获得的最大半径具有正影响;而液体的密度ρ及重力加速度g 对其具有负影响。因此,毛细管端半径r 越大,气泡需要脱离毛细管端的半径也需要越大。但是,过大的毛细管半径要求毛细管端口初始形成曲率半径大的弯曲液面,这对于粘度或弹性很差的气泡膜来说是很困难的[5]。因此,当我们用圆珠笔外壳蘸肥皂水吹气泡时,圆珠笔外壳的半径尺寸不能够过大,以避免不能够形成初始的气泡膜。
图2气泡从毛细管端脱离瞬间的受力分析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多年的物理化学本科教学实验的进一步思考,立足于学生们对最大泡压法测量液体表面张
力本科实验教学过程中的疑问,尝试进一步探索气泡从毛细管端脱离瞬间其尺寸的大小计算。基于对气泡的受力分析,确定了在单一因素影响下气泡脱离毛细管端面时气泡尺寸的计算公式。作为对该实验的一些探索性分析,对实验教学研究中学生们感兴趣的一些问题做了初步讨论和回答,在针对该实验教学上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让学生们更为深刻地理解毛细管端气泡从形核-生长直至脱离的整个过程,激励学生们从兴趣出发,勇于探索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用相应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参考文献:
[1]黎志为,朱长缨,盛蔚燕,等.乙醇-水体系的表面张力和最大气泡法的实验研究[J].广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
(2):53-59.
[2]庄志萍,孙鹏琦,马天慧,等.溶液表面张力测定实验的改进[J].大学化学,2003(18):48-49.[3]谢治辉.毛细管后气泡的曲率半径和附加压力变化[J].大学化学,2018(33):110-113.[4]顾伯勤.毛细管端气泡形成规律及其影响因素[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0(22):1-4.
[5]姜娜.气泡破裂及其夹带特性行为测量综述[J].原子能科学技
术,2020(9):1617-1624.[6]李文强.静水中单气泡运动特性实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
2020(9):1652-1659.
能力和先进的网络遥测技术的地震仪器,和国际上使用的主流仪器性能相当。2012年,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制的G3i 仪器,2013年,在吐哈盆地顺利完成全球陆上首次使用1.5Hz 低频可控震源的工业化勘探,开创了中亚地区地震数据采集的记录。
4结论及认识
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不能只看重指标,而忽略发展的本质,在考虑仪器的指标的同时,还要根据用户需求和实际生产体验来考虑仪器的一些软参数,如功耗低、轻便易携、稳定性高、
易操作。同时,地震仪器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受到的影响是来自于各个方面的,主要的还是受限于当时的基础工业与理论。在考虑地球物理勘探开发技术需求的同时,也应该结合多学科先进的技术方法和理论。参考文献:
[1]杨子龙,雷鸣.地震仪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物探装备,2017,27(04):211-217.[2]罗福龙.地震仪器技术新进展[J].石油仪器,2012,26(01):1-4+
97.
[3]王文良.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时代划分及其技术特征[J].石油仪器,2004,18(1):1-8.[4]李婷婷.高分辨率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理论研究与改进[D].大庆石油学院,2004.
[5]曾庆有,刘勇,戚玉文,等.遥测地震仪发展水平综述[J].石油仪器,1997(05):11-15+62.
[6]王铁军,郝会民,李国旗,等.物探装备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J].中国工程科学,2010,12(05):78-83.[7]程建远,王盼,吴海,等.地震勘探仪的发展历程与趋势[J].煤炭科学技术,2013,41(01):30-35.
[8]王百成.我国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J].地质装备,2000(03):3-10.
[9]宋伯龙,邵瑞祥.YKZ480遥测数控地震仪野外考核总结[J].石油仪器,1992(01):47-51.[10]罗维炳.SK-1004型遥测数控地震仪系统简介[J].物探装备,
1991(1):6-12.
[11]罗维炳.SK-1005型轻便遥测数控地震仪[J].石油仪器,
1995,9(1):10-15.
(上接86页)
89--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10:31: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484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地震   仪器   勘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