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玛多MS7.4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和典型现象

第43卷 第5期
2021年10月地 震 地 质SEISMOLOGYANDGEOLOGYVol.43,No.5Oct.,2021
doi:10.3969/j.issn.0253-4967.2021.05.002
姚生海,盖海龙,殷翔,等.2021.青海玛多MS7.4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和典型现象[J].地震地质,43(5):1060—
1072.
YAOSheng hai,GAIHai long,YINXiang,etal.2021.Thebasiccharacteristicsandtypicalphenomenaofthesurfacerupturezoneof
theMaduoMS7 4earthquakeinQinghai[J].
SeismologyandGeology,43(5):1060—1072.青海玛多MS7.4地震地表破裂带的
基本特征和典型现象
姚生海1,2) 盖海龙1,2)  殷 翔1,2) 李 鑫1
,2)1)青海省地震局,西宁 810001
)青海格尔木青藏高原内部地球动力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格尔木 816000摘 要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S7 4地震,震中位于
创造美巴颜喀拉地块北部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以南约70km处(34 59°N,98 34°E),震源深度17km。此次玛
多MS7 4地震是2008年汶川MS8 0地震之后中国大陆发生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震后的野外地
质考察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距县城玛查里镇南约30km的野马滩地区。地震地表破裂具有明显的
分段性,初步可分为3
、4段,自东向西破裂呈左阶展布,逐步向野马滩盆地中部靠近,断裂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此次地震在国道214线以西—鄂陵湖以南形成规模较大、连续性好的地表破裂,长
约45km,走向N95°~105°E,地表破裂带由一系列挤压鼓包与右阶雁列式裂缝组成,形成规模较大
的地震鼓包(梁)、地震裂缝、左旋位移等地貌特征,且发育大量喷砂冒水、软土震陷等地震地质灾
害。在2
14国道以东—血洛东,破裂带的走向为N100°E,由不连续的小规模张剪裂缝、小型鼓包(梁)等组成。在昌马河乡血麻村附近发育一段长约1
0km,走向N75°E,规模较大、连续性较好的张剪裂缝、地震鼓包(梁)等。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发震构造为江错断裂。根据地震地表破裂的规模、长度和建筑物破坏情况等综合调查认为,狼玛加合日地区地表破裂规模
大、破裂带连续性较好且发育多类型的地震地表破裂,可初步将该地区定为宏观震中,地理坐标为
(34 736°N,97 794°E)。
关键词  玛多7 4级地震 巴颜喀拉块体 地震地表破裂 左旋走滑 发震构造
中图分类号:P315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4967(2021)05-1060-13〔收稿日期〕 2021-06-15收稿,2021-07-02改回。
〔基金项目〕 青海省科技厅基础研究项目(2018-ZJ-746)、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XH18051)和
玛多7 4级地震科考基金共同资助。
通讯作者:盖海龙,男,1
988年生,工程师,主要从事活动构造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方面的工作,E-mail:nwuhailong@sina.cn。
0 引言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2时4分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34 59°N,98 34°E)发生7 4级地震,震源深度17km。此次地震的震中距玛多县黄河乡驻地
5期姚生海等:青海玛多MS7.4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和典型现象7km、距玛多县城38km、距果洛藏族自治州政府驻地175km、距西宁市385km。此次地震是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强地震。截至2021年6月12日7时0分,共记录到M>3 0余震58次,其中7 0~7 9级地震0次,6 0~6 9级地震0次,5 0~5 9级地震1次,4 0~4 9级地震17次,3 0~3 9级地震40次,最大余震为5月22日10时29分发生的5 1级地震。
图1 研究区活动构造简图
加壳软件Fig.1 Sketchmapofactivestructureinthestudyarea.
a青藏高原东北缘在青藏高原的位置;b本次研究区的范围
新冠感染人数如何预估
地震发生后,青海省地震局快速组织了现场工作队奔赴玛多灾区,笔者作为应急人员,第一时间到达玛多县开展了相关调查工作。地震灾害调查工作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并取得了丰富的资料和成果,获取了众多地震破裂、宏观震中等最新认识。本文将介绍此次野外考察获得的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及典型现象,并对存在的疑问进行分析和探讨。
1 区域地震构造环境
玛多县位于巴颜喀拉块体中部(图1),北部为昆仑山山脉,南部为巴颜喀拉山山脉。巴颜喀拉块体东部位于中国南北地震带的中部,由于受到强烈的现今地壳变形的影响,该区形成了一系列大型活动断裂带,块体内的主要断裂带包括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南边界甘孜-玉树断裂、鲜水河-小江断裂及东边界龙门山断裂等(张培震等,2003;邓起东等,2010)。巴颜喀拉块体是现今地质构造最活跃的地区之一(Tapponnieretal.,1982;张培震等,2003;闻学泽,2018),也是地震多发区,其内地震不仅包括主干断裂上发生的2001年昆仑山口西8 1级地
601
地 震 地 质43卷震、2008年汶川8 0级地震及南边界的2010年玉树7 1级地震等,还包括发生在巴颜喀拉东北角挤压与走滑变形带上的2017年九寨沟7 0级地震。研究认为东昆仑断裂带最近10ka以来曾发生超过50次的古地震事件,此次玛多7 4级地震的发生表明目前巴颜喀拉块体仍然是中国大陆强震的主体活动地区。
图2 玛多地震地表破裂的展布图
Fig.2 DistributionmapofthesurfaceruptureoftheMaduoearthquake.
红点为微观震中位置。震源机制解引自USGS(红白)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CEA(黑白)
玛多县周边发育多条区域性断裂,主要包括北部的昆中断裂带、东昆仑断裂带,中部的西藏大沟-昌马河断裂带、玛多-甘德断裂带、江错断裂,南部的巴颜喀拉主峰断裂带等(邓起东等,2007),这些断裂的研究程度不一。张裕明等(1996)首次研究了江错断裂晚第四纪的活动性,认为该断裂全长约370km,总体走向NWW,向W可与昆仑山口断裂相接,航片、卫片显示该断裂在空间分布上呈雁列状排列,沿断裂的晚第四纪微地貌左旋位错现象清楚,并在全新
世期间存在活动。东昆仑断裂带中西段曾发生过5次M7
0~7 9地震和1次MS8 1地震(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1995;青海省地震局等,1999;邓起东等,2002;徐锡伟等,2002)。其中,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 1地震形成了长约426km的地表破裂带,最大左旋位移达6 4m,是目
前记录到的发生在该断裂上的震级最大的地震(陈杰等,2
003)。玛多-甘德断裂(甘德段)所受关注较多,在玛多-甘德断裂的甘德段发现了一条较好的地震地表破裂带,破裂带整体走向NW,长约为50km,最大左旋水平位移为7 6m,最大垂直位
移为4m(熊仁伟等,2010);梁明剑等(2014,2020)通过野外详细调查及影像解译,对达日断裂带上的1947年地震的地表破裂带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全长约70km,同震位错为2~4m。总体而言,该地区活动断裂众多,甚至还有未能了解到的活动断裂,总体研究程度不高,存在较多研究空区。
2 地表破裂特征
野外调查发现,此次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具有明显的分段性,经初步分析,大体可分为3、4段,每段之间呈左阶型分布。自东向西,破裂带逐渐向野马滩盆地内靠拢,最后全部出露于盆地中央(图2)。
在214国道西侧的江宁—野马滩上头—狼玛加合日—勒那河纳一带,于地表形成了连续
西安事变新探2601
5期姚生海等:青海玛多MS7.4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和典型现象性较好、规模较大的地震地表破裂,尤其是在野马滩上头—狼玛加合日一带地表破裂尤其明显,长约45km,整体走向N95°~105°E,地表破裂主要由规模较大的地表裂缝、地震鼓包(鼓梁)、断层陡坎、左旋走滑等组成。在214国道以东—血洛东塘贡一带,地表破裂的走向约为N105°E,主要以张裂缝为主,
未发现规模较大的鼓包(梁)及断层陡坎。而在东段血麻村两侧又发育了规模较大的地表裂缝、鼓包(梁)及左旋位移,其走向转为N75°E左右,长约10km。图3 地震形成的各类裂缝
Fig.3 Variouscracksgeneratedbyearthquake.
2 1 地表裂缝
此次地震造成的破裂形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发育大量地震地表裂缝,既有地震主破裂形成的拉张裂缝(图3a),也有左旋走滑形成的羽列剪裂缝(图3c,d)。主破裂形成的地表破裂的
601
地 震 地 质43卷走向为N95°~105°E,通常由平行的右阶雁列裂缝组成,其裂缝宽度较大,最宽处可约达2m,深度近10m(图3b)。由于该地区冻土厚度大、埋深浅,地层呈刚性,突然发生的地震使得冻土迅速拉张,形成如刀切般平直的张裂缝(图3e),甚至出现直角张裂缝(图3f),其长度最长可达十余m,宽约30cm,在裂缝中可见冻冰层。而走滑形成的羽列张剪裂缝的走向约为N60°E,与主破裂形成30°~40°的夹角,单条裂缝的最大宽度约为1m,长度往往在10m之内,由多条平行的羽列裂缝组成。
贵州民族大学教务管理系统
图4 地震形成的鼓包、鼓梁
Fig.4 Bulgesandridgesgeneratedbyearthquakes.
红箭头指示断裂,黄箭头指示断裂的运动方向地表裂缝在G214线以西—鄂陵湖南侧的规模较大、连续性好,总长约45km,在G214线以东黄河乡—血洛东一带也有发育,但规模较小(图3g)、连续性差,总体长约65km,而在东段S205线血麻村一带又有规模较大、连续性较好的地表裂缝发育。
2 2 地震鼓包(梁)
地震后,在G214西侧沿破裂带广泛发育地震鼓包(鼓梁),尤其在214国道以西—狼玛加合日地区,地震鼓包(鼓梁)尤为发育。地震鼓包的长轴方向与破裂带的走向基本一致,为N95°~105°E,鼓包最高可达1 4m(图4a,b),最大直径约为5m,由断层走滑挤压所致,通常形成于右阶雁行状排列的张性裂缝之间的挤压区域(图4c)。地震鼓梁与破裂带的方向间存在较大夹角,约为N20°~30°E,与主破裂带走向近垂直,其最大高度可达1 2m,最宽近2m,最
长近1
0m,通常表现为似山脊的样式,分析认为是由断裂左旋运动导致表面的覆盖层被推覆挤压所致(图
d,e)。4601
>蟛蜞菊内酯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4:22: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484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地震   破裂   断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