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关键词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    资本    劳动    技术进步                                         
 
  摘要  一般说来,经济增长的源泉有三个: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这三个要素按不同的比例组合便可以产生不同的产出。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对这三个因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1978年以后的中国经济以年均增长率10%以上的速度创造了“中国奇迹”。在我们关注“中国奇迹”并引以为骄傲的同时,我们应该了解并分析促成“中国奇迹”的诸多因素,以便使这些因素进一步发挥作用,保持并加快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再创辉煌。在这些因素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个体私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通过其自身的发展促进了作为经济增长因素的劳动和资本的增加以及技术进步的加快,并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这些资源的利用率。
    一、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对资本增加的影响
经济增长中必然有资本的增加,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曾把资本的增加作为国民财富增加的源泉。现代经济学家认为,在经济增长中,一般的规律是资本的增加要大于人口的增加,即人均资本量是增加的。只有人均资本的增加,才有人均产量的提高。根据美国经济学家 R·索洛的研究,美国在1909-1949年间,平均年增长率为2.9%,其中由于资本的增加所引起的增长率为0.32%, 即资本在经济增长中所作出的贡献约占11%左右。[①]应该指出,在经济增长的开始阶段,资本增加所作的贡献还要大一些。因此,许多经济学家都把资本积累约占国民收入的10-15%做为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把增加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首要任务。
资本作为劳动力资源利用的必要条件与技术进步的载体,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资本地位则更加重要。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之上的,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虽然进行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发展经济所需要的资本仍然严重短缺,以至于资本短缺成为中国经济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资本这种要素在我国也就成了经济资源的比较劣势,于是规避我国经济资源的比较劣势——资本,就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首要问题。对资本这种比较劣势的规避包括筹集资本和充分利用资本两个方面,即,增加资本的数量,调整资本的存量。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对规避资本这种比较劣势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个体私营经济从出现那天开始,就生存在国有经济的缝隙当中。它们是缝隙经济,是机会资本,普遍存在于生产缝隙、流通缝隙、消费缝隙和科技缝隙当中。个体私营经济的业主们为使个体私营经济得以生存和发展千方百计地筹集资本,投资于被国有企业冷落或放弃的行业,以填补“经济缝隙”。它们一般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资本的积累:1、通过劳动积累资本,即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通过自己的劳动进行农业生产积累,或运用自己的手艺和智慧搞家庭副业进行积累,把这些积累资金用来投资形成私有资本;2、通过承包租赁所得或占有股份进行积累,即一部分农民、干部和工人通过承包国有、集体企业或在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其他私营企业中直接占有股份等形式积累了一定财富,它们运用这笔财富进行投资,形成个人资产;3、通过借贷积累资本,这些人自己虽然有一部分积累,但是用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尤其是私营经济资本资金不足,于是它们通过向亲朋或金融机构借贷来筹集资,形成了最初的投资;4、通过个人创业积累资本,一些人凭借很少的个人资产,利用特殊的市场机遇,尤其是凭借个人特有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或特有的商业感觉和技巧,在相当短的时间里形成相对庞大的私人资产;5、通过以家庭或家族为出资主体形成积累,这种积累形成的企业资产既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集体公有,也不是国有,同时又
不是自然人所有,而是以血缘、亲缘关系维系的准私有资本或不完全的私有资本;6、通过戴“红帽子”进行资本积累,这些人由于种种原因把本来属于私人或家庭投入,也是私人或家庭经营的私人或家庭资本在法律上注册为乡镇集体企业或其他公有企业。7、通过违法所得积累,当然这是少数。下面通过个体私营经济历年的注册资本来看一下它们的存在与发展所增加的资本。
 
表1  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本
年份
个体经济(亿元)
私营经济(亿元)
合计(亿元)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30.7
100.1
164.2
179.2
我要的坚强236
311.9
310.6
397.5
488.2
601
854.8
1318.6
1813.1
2165.4
2573.98
3120.31
3439.22
 
 
 
 
 
 
84
95
123
221
681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1447.8
2621.7
3752.4
5140.12
7198.06
10287.27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30.7
100.1
164.2
179.2
236
311.9
394.6
ntc训练492.5
611.2
822
1535.8
2766.4
4434.8
5917.8
7714.1
10318.37
13726.49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名单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
    资料来源:《工商行政管理》,1998年第6、7期,1999年第11期,2000年第12期
个体私营经济的注册资本并不等于实有资本,一般来说个体私营经济的实有资本要大于注册资本,而且要大得多。所以个体私营经济增加的实际资本要大于统计资料所反映的注册资本。
以上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对经济增长源泉之一——资本的直接影响,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对规避这一比较劣势还存在间接影响。
在中国的经济改革中,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在所有制方面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领域则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格局。在这种分配格局中,按资分配是其中的一种分配形式。而按资分配这种分配形式是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逐渐出现而被接受的。可以说,如果没有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按资分配是不能出现并成为我国分配格局的组成部分的。这种分配方式在促进消费资金变成积累资金使资本增加和提高资本的利用率等方面有重大作用。
按资分配是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格局中的一种分配方式。它是基于居民对资本(财产或资金)的所有权而取得收入的一种分配方式。按资分配所得一般表现为直接投资中取得的经营利润的大部分以及间接投资中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转移财产净收入等。而间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直接投资。这里的直接投资首先是指个体私营经济的投资。所以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首先为人们树立了按资分配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影响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而扩大,并逐渐使按资分配这种分配方式成为我国分配格局中的一种。按资分配所得在我国现阶段的居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而且按资分配成为居民生计剩余资产保值增值过程中的主要分配形式。按资分配这种方式解决的是两个问题:其一是资本的所有者因其对资本的所有权而取得利息、股息、红利等收入;其二是资本的使用者因其对资本的实际使用而支付利息、股息、红利或利润等支出。在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按资分配这种分配方式对规避资本这一比较劣势产生了两种作用。[②]
作用之一:按资分配这种分配方式提高了资金所有者将消费资金转化为积累资金的积极性。
从资金所有者的角度来说,他手中的货币既可以作为现期消费,又可以作为将来消费,即现期的储蓄或投资。一般来说,人们大都有手持货币进行现期消费的偏好。如果让他们把手中用于现期消费的货币进行投资或储蓄,就等于让他放弃现期消费的偏好,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牺牲。对于这种牺牲,资金的使用者必须予以补偿,即付给作出牺牲的资金所有者相应的利息、股息、红利或利润等,使其得到按资分配收入,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了这种机制并使其影响扩大到这种机制本应发挥作用的所有领域。这样,资本的所有者就因这种补偿——按资分配收入而积极地把现期消费变成将来的消费——现期投资或储蓄。于是个体私营经济通过促进按资分配这种分配方式的作用范围的扩大而间接地增加了资本。
作用之二:按资分配这种方式提高了资本的使用效率。
资本的使用者在使用非自有资本时,由于按资分配的存在,必须支付给资本的所有者一定的利息、股息、红利或利润,以便作为资本的所有者将现期消费变成将来的消费(现期投资或储蓄)这种牺牲的补偿。而这种支出很明显地构成了资本使用者的资金成本,于是资本使用者为使弥补资金成本后的利润最大化,必须采用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利润水平,提
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将资本或资金投入到利润率高的部门或行业之中,使资源配置优化。与此同时,按资分配对资本或资金的使用效率的另一个影响是促使国家对国有企业投资实行“拨改贷”,将无偿拨款变成有息贷款,从而使国有企业在使用国有资本或资金时感受到了压力,迫使它们提高资本或资金的使用效率。这一措施同时减弱了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父爱”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有企业的“投资饥渴症”。这样,按资分配这种分配方式促进了资本使用效率的提高。
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增加的影响
资本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可以说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但这是以劳动的充分供给或接近充分供给为假设的,因为劳动者的劳动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因素,只不过在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这种主动地位被动化而已。如果没有劳动者的劳动对资本的推动,资本本身并不能带动经济增长。反之,如果劳动者的劳动力资源没有资本的吸纳,劳动(劳动力资源的使用)也不能单独促进经济增长。在我国这两种资源的地位是不同的。前已述及,资本这种资源是我国的比较劣势,劳动力资源则是我国的比较优势。作为我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力资源作用的发挥,有赖于资本这种比较劣势的多寡和作用发挥的大小。为什么会这样?这要从劳动力与资本这两种资源各自的性质与它们的在经济中的作用来理解。
劳动的增加一般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力资源运用的增加。就业劳动者的增加和素质的提高以及劳动时间的增加所引起的劳动力资源运用的增加就是劳动增加。劳动力资源是“人的身体即活的人身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③]。劳动力这种资源的存在是以劳动者消费生活资料来维持生存为前提的。劳动力资源是劳动者生命的“伴生物”或“副产品”,它同时又是劳动者生命存在的条件。因为劳动力资源是在劳动者没有用以维持生存的财富积累的情况下使劳动者取得消费资料维持生命的唯一手段。劳动力这种资源由于是劳动者生命的“伴生物”或“副产品”,具有与生命相同或类似的性质。劳动者生命的存在、延续与消亡是以时间为第一要义的。即生命以时间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时间是不可逆的,因此生命就变得非常宝贵。劳动力资源亦如此,它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易逝性。但在现阶段的我国由于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因此人们只注意到时间和生命的宝贵,没有意识到劳动力资源的宝贵。劳动力这种资源在劳动者健康生存的前提下,连绵不断地在劳动者的体内产生,同时又与时间和生命一样,转瞬即逝。因此,劳动者昨天的劳动力(体力和脑力)永远无法单独保存到今天。即,劳动力资源不能象资本或其他有形资源一样,进行单独保存或储藏,而只能被吸纳而物化才能保存。基于劳动力资源以上的特性,劳动者只有充分及时地对其加以利用,才能使劳动力资源物化而得以间接保存,
使这个含有劳动力资源的财富成为劳动者生存的条件。否则,劳动力这种资源就会白白地浪费,这种浪费会给社会及劳动者个人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因为社会和个人永远无法重新拥有昨天的没有物化的劳动力资源。与此同时,不管劳动力这种资源利用与否,劳动者都要生存,而生存就必须消费社会财富(生活资料),这种消费在劳动者不劳动的情况下,由于无法得以重新创造物质财富而弥补,成为社会财富的一种净扣除。[④]
目前,世界各国都把失业与通货膨胀作为头等经济问题,并把失业率高低作为宏观经济管理中资源是否充分利用的标志。如果一个国家实现了充分就业,那么该国的经济就可以健康地发展。因此,只要劳动者健康的生存着,不论从微观还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他都应该充分而及时的对劳动力资源加以利用从而物化为财富(虽然利用与否、利用充分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劳动者个人)。这样,劳动者一方面创造并弥补了为生存而消费的财富——生活资料,另一方面又同时创造出新的财富为个人的富裕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创造了条件。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在劳动力资源没有消失并扣除必要的休息时间以后的时间内(劳动力资源与命一样以时间为主要表现形式),使劳动力资源与资本品(固定资产和存货)相结合从而使劳动力资源被吸纳,被物化,转移并创造财富并凝结在财富之中。这样劳动者的劳动力资源将以物化的形式得以保存。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7:31: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483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