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师用书教参电子书第六单元第19课青山不老

第19课青山不老
教材解析
金华实验教育集团本文选自梁衡的“新闻四部曲”之———《没有新闻的角落》,以“我”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文章叙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块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全文层次井然,内容清晰。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3自然段,开篇展示了一幅满眼绿的宜人画卷,窗外的杨柳、山上的绿意、四周的“绿波浪”,呈现出小院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然后再写这条山沟所处的“大”背景和院子里的“小”环境,衬托出改造山林的难度之大。第二部分为第4、5自然段,用一连串的数据及村干部的讲述写出了不起的奇迹,既有数据的震撼力,又有旁证的信服感。之后,老人陪“我”来到沟里实地观察,“我”亲眼看到了老人种树的功绩,体会到了树木与恶劣自然环境抗衡的顽强,感受到了老人“栽树直到爬不起来为止”的宏伟设想。第三部分为第6、7自然段,老人用生命捍卫着青山,实现着自己的价值,老人的精神是不会老的;文章的最后,以“我”的感悟点明了文章主旨。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情景表现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
毒力岛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文中的插图意境含蓄。山峦若隐若现,一位老人的身影,在依山而植的层层树木中清晰可见,表现了老人守卫绿洲,与青山共存的信念。
教学目标
什么是知识经济1.默读课文,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教学建议
本课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提示的引导下自主阅读,教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展开。第一层次可以学习提示中的第一个任务驱动学生粗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第二层次让学生研读文本,体会课文为什么要以“青山不老”为题。
一、以核心问题引导阅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创新型社会
导人新课时,可以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相关音像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的环境整治形势严峻、刻不容缓。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读学习提示,让学生运用“有目的地阅读”的策略,默读课文,一为了完成学习提示中的第一个任务,应该重点关注课文的哪些段落。庄荣昌
1.阅读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可以引导学生先关注作者对“奇迹”的感性印象。如,由第1自然
段的特写镜头进入:“窗外是……,山上全是……四周全是绿的波浪。”让学生边朗读边勾画,发现课文通过短短几句话,就从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对窗外的绿进行了生动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这山沟里的绿的赞美。
再让学生关注具体介绍“奇迹”的部分,也就是第4、5自然段。第4自然段,要聚焦一串数字,读懂“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十五年、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第5自然段,要聚焦沟里的树和老人的话,抓住“如臂如股”“劲挺”“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并与课文第1自然段联系起来阅读,体会老人为什么要种下这些树,想象这些树是如何抵挡住了一次次灾难性的山洪,造就了不老青山;抓住老人的话“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感受老人对植树造林的热爱、坚守与奉献。
2.合作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
小组交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第2、3自然段,从山沟的大环境和院子的小环境这两个方面组织探究,可以图表填空,也可以完成树状思维图。
(1)山沟的大环境。可以抓住第2自然段的关键语句“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和“如此险恶的地方”,引导学生感受此地自然环境的恶劣。一方面,发现作者通过两个“是”来判断这条山沟的险恶——大风肆虐、“怪物”盘踞。另一方面,这里引用了县志作为旁证,让学生感受自古以来,这里的环境一直十分险恶、可怕,同时,体会引文的说服力。
(2)院子的小环境。可以抓住第3自然段的关键语句“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引导学生发现老人的生活境况。这个奇迹的背后是老人十五年的默默付出:除了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俭朴、单调的生活,还有三个典型事例——五位老汉离世、老伴静静过世、女儿三番五次接他遭拒。十五年里,老人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又何止这三件事情,他还会遇到怎样的事呢?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想象,进一步体会“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二、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教学时,可以第6自然段“村口道别”的场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聚焦全文的关键语句一—课文最后一句。
通过联系上下文,对比如今绿风荡漾的小院和昔日大风肆虐的晋西北的险恶自然环境,对比城里自在悠闲的晚年生活和山沟里艰难困苦的种树日子,来体会“青山”和“不老”。引导学生结合上文理解,“青山”表面上指老人创造的奇迹,实际上更象征着老人的高贵品质、执着精神像青山一样充满生机;“不老”则是说老人虽然会离开人世,但他种下的这片青山以及他崇高的精神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永远“不老”。结合着这两层意思,让学生理解,“青山不老”是这篇散文的“文眼”,既深化了文章主题,又使主题形象鲜活起来,让原本相对抽象的人物精神变得具体可感。还可以让学生感受,这句“青山不老”,包含了作者对“造林英雄”的感谢、敬佩和祝福。因此,课文以“青山不老”作为题目。
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出版有散文集《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感思录》《觅渡》等。
梁衡的散文创作讲究谋篇布局,注重炼字铸句,所谓“意匠惨淡经营中”。他的每一篇作品都用心、尽情、达意,不会因了一点点小感触便落笔,尽管表达的是真情真心,但不是信马由蟹、不加剪裁地纵情、滥情。其文如同陈年佳酿,经时间、心灵的细致滋润,慢慢酿造而出。因此,梁衡散文学者气质浓,作品可资探究的元素较多,经得起细细琢磨、反复推敲。在文体意识、美学追求、学识修养、语
言风格等众多方面,都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梁衡认为:“散文是一种形式短小,但又旨趣高雅的文种,它不是应用文,不以求实,而专攻虚境,主要满足人的思想和审美这两个较高需求。”因为具有明确的文体意识和散文观,梁衡散文的风格崇尚“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其散文尤显“大气”,即题材大,所谓“宏大叙事”;气魄大,感应大时代、大人物的精、气、神;抱负大,从忧国忧民到体察百味人生,探究生命本真。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说出老人在什么环境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5:45: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2475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老人   学生   引导   自然段   课文   创造   奇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